统编教材对于语文要素的编排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还隐含在编排体例中,不同内容、不同学年间呼应配合,总体呈现螺旋上升的规律。对于这些信息进行汇总解读,才能完整把握。”[1]以小说教学来说,七年级教材中,小说分散在各单元中,有绘本、科幻等类别,学生主要学习通用的阅读方法。九年级教材安排了三个单元的小说教学:九上第四单元现代小说、第五单元古典小说、九下第二单元现代小说,突出文体特点,关注小说类型,重在学习小说文体阅读方法。具体到每篇小说文本、小说单元,小说的语文要素、阅读方法前后勾连,既有连续性,又有明显的梯度。尤其是九下的第二单元,将所学的所有小说作了一个总结,我们在教九下的第二单元的小说时可以勾连之前所学的所有小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小说的丰富性、多样性。统编教材学习内容的关联引导着教师教“课程的语文”,帮助教师从“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的错误认识中走出来。而“统编教材强调,在一个单元中,教读是关键,它是实现单元目标的基础”,如何实现螺旋上升的小说教读课教学?我们以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和下册第二单元的《孔乙己》《变色龙》教读课为例,从三方面探讨螺旋上升的小说教读课教学路径。
一、目标确定、内容选择的承前启后
教学之前,目标先行。我们通过梳理教材与教材、单元与单元、单元内的小说知识,把某一篇小说文本放在教材的整个小说知识(方法)体系中去透射,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确保每一篇小说教学的承前启后的地位和作用。比较这两个单元的文本,九年级下册的小说,相比九年级上册的小说,无论是内容还是表现手法,都有所拓展和深化,理解起来更有难度。再比较两个单元的语文能力要点,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能力要点:学会梳理小说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能力要求明显提高: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这些能力要点在4篇小说的“助读系统”中分布情况如表1:
解读单元导语、“助学系统”、文本,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单元的小说教学涉及与情节、人物、环境、语言、主题、小说风格、视角等有关的核心知识,教学任务从学习小说的基本要素提升到学习分析小说、反思现实、了解小说的多种风格。王荣生教授主编的《小说教学教什么》一书指出:“每一篇小说的教学内容都是特定的,同时又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在教特定内容的同时,照顾到共通的东西。”由此,我们为4篇教读课拟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表2):
“小说教学,一定要找到每一篇小说的独特之处与独特的价值,并据此进行教学。”[2]表2既落实教材要求,又体现教出小说独特之处独特价值,还体现了小说教学的梯度。选定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目标,表明我们想清楚了要教什么,接下来就要通过设计导学任务,落实我们所教的目标。
二、导学任务之间的连续性、梯度性
“从学生的语文生活出发,发现真实的学习需求,走进言语材料,建构言语经验,通过情境素材形成驱动性任务来引导学习,这是当下探索的要点。”[3]学习任务因综合性、思维性、开放性,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成为课堂教学的抓手,我们把教读课上使用的学习任务称之为导学任务,这体现了教读课教方法的课型特点——教师教方法,学生学方法。小说单元的“助读系统”练习题既兼顾单元的整体性又体现了单元之间的梯度,我们以这些练习题作为教学切入点,设计导学任务,不仅把握住小说教学的核心内容,而且体现小说教学的整体性和梯度。
如落实教学目标中的把握情节能力要素,教学《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情节梳理,而教学《孔乙己》和《变色龙》,学生在梳理情节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能够发现情节运行的特点。以下是这四篇小说的情节导学任务及设计意图。
《故乡》的梳理情节导学任务: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表3。
设计意图:归纳情节主要内容,了解“故乡与返乡”情节模式。
《我的叔叔于勒》的梳理情节导学任务:根据提示,从不同角度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并回答问题。
⑴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梳理。
⑵按“原因→结果”的逻辑关系梳理。
⑶按“期待→破灭”的心理线索梳理。
⑷按“悬念→结局”的小说技巧梳理。
⑸从不同角度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你发现小说有哪些“变”与“不变”?
设计意图:了解小说情节发展的因素,学会从多角度梳理情节。
《孔乙己》的探究情节导学任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你在咸亨酒店看到孔乙己的场景,并思考小说情节安排与课文中其他小说的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描绘场景,了解小说情节构成特点。
《变色龙》的探究情节导学任务:按图表提示,完成情节梳理,并思考情节发展的规律,将之画成线形图。
设计意图:按照图表梳理小说情节,发现情节运用的规律。
这四项任务分别根据情节的特点设计,从感知情节内容上升探究情节如何运行,能力层级逐步增加。以此帮助学生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相对外在课文的关于小说的情节知识,培养读一篇进而读一类的能力。这4篇小说其他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任务设计,但我们在做任务设计时不仅考虑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连续性、梯度性,还要体现一篇小说教学任务之间的递进性。
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教学,设置四个递进性的任务:⑴从不同角度梳理故事情节。⑵探究以若瑟夫这一孩子视角讲故事的好处。⑶分析“轮船”环境设置的作用。⑷想象假如于勒發财,菲利普夫妇的表现。这四个任务,通过梳理、探究、分析、想象,使学生由浅入深、从学习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到学习阅读这篇小说的方法,对小说有自己真切的感受和体验。
三、阅读方法前后贯通、勾连
“教读课文,由老师带着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或阅读方案,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成相应的阅读目标,目的是学‘法。”教读的课堂,我们不仅完成某一文本的教学,而且能够回顾之前的一些方法迁移到新授课,以此实现教材知识(方法)螺旋上升的意图。如教学《变色龙》,“教师应当有一个带领学生回顾所有学习任务并总结小说阅读路径的教学行为,帮助学生建立起小说阅读的程序图式”。且看《孔乙己》和《变色龙》的语言赏析教学。
《孔乙己》的语言赏析任务:选择一个专题(孔乙己的两次付钱动作;孔乙己的两次争辩;掌柜和酒客的对答;“大约”与“的确”的矛盾……),仿照赏析示例,写赏析文字。
【示例】掌柜的四句话:“‘孔乙己长久没有来。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四句话有时间间隔,分别是在中秋前两三天、将近初冬的一天、年关和第二年的端午说的。不管时间如何推移,掌柜始终记着孔乙己欠下的钱。第一句虽然表达了两层意思,但重点在“还欠十九个钱呢!”上。第二句中掌柜虽然在问孔乙己,但不需要孔乙己回答,而是马上转换话题,改用语气强烈的祈使句,向孔乙己讨债。这两句话体现出掌柜希望孔乙己还钱的迫切心理。第三、第四句均为感叹句,表达出掌柜对孔乙己欠钱不还的不满和怨恨心理。
《变色龙》的语言赏析任务:(1)仿照《孔乙己》的语言专题提炼《变色龙》的语言专题;(2)从所提炼出的专题中任选一个,写赏析文字。
以上两个语言专题欣赏任务,基于学生已有的语言欣赏方法,教给学生寻找、归纳欣赏语言点的方法及对已有的语言欣赏方法提升,帮助学生发现语言规律性的东西,语言赏析由散变整、微观到宏观、隐性到显性。《孔乙己》的语言赏析任务为学生提供了语言欣赏点及语言赏析的支架;《变色龙》的语言欣赏任务体现了对《孔乙己》的语言赏析方法及文学作品语言赏析方法的总结和运用。学生提炼出《变色龙》的语言专题:奥楚蔑洛夫脱、穿军大衣;赫留金举着血淋淋的手指头;广场的“静”和人群的“闹”;奥楚蔑洛夫多次“变”;众人的对话……学生写赏析的文字,能推敲句子,如句式、语气、句子长度等;推敲说话方式,如发话、接话、插话、打断对话、转换话题等。通过这两个任务,学生学会了抓语言欣赏点,推敲构成语境语言的各个因素,以此更好地理解作品中人物,再读其他作品时,能够注意语言特别、特殊之处从而把握作品。
学生运用先前学习的解读方法解读后来的作品,長期以往,学生会积累大量阅读小说的方法,能够综合运用或选择这些方式解读小说。
统编教材知识、语文要素螺旋上升的编排体系促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之间必须是勾连与延续、层进的。就小说教学而言,避免了用一种方法教所有的小说,提高小说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3]章新其.初中语文教学指导·理论篇[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206,16.
[2]王荣生.小说教学教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99.
吴玲凤,浙江省龙游县教研室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