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金凝 沈子怡 周华
摘 要: 纪秀文老师 1965 年到故宫博物院修复厂工作,师从孙孝江,至今从事书画修复工作 已有五十余年,参与修复古字画 一千余件。纪秀文老师是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的第二代传人,亲眼见证了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的发展历程。经过采访纪秀文老师的文保工作经历,使笔者了解到故宫文物修复厂的早期发展情况,希望通过记录的方式展示出故宫匠人真实的历史与人生。
关键词:纪秀文 书画修复 故宫文物修复厂(故宫博物院) 口述研究
一、故宫文物修复厂历史沿革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同时古物博物馆也相继建立,并制定了相关的文物修复规定。当时,技术工人受雇从事绘画、钟表和木材的修复,以满足当下馆藏文物的需要。
1957年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委员会成立,主要以研究文物修复方式、确定文物修复要求、规定文物修复工作、提高文物修复技术水准为目标。
1960年初,在原修复厂的基础上,故宫博物院正式建立了文物修复厂。
1982年,故宫博物院建立了文物保护实验室,工作重点为青铜器的防腐、文物的消毒、文物的保护和文物的检测等。
1983 年故宫博物院正式建立文物复制工厂,并于1988 年将文物保护实验室、文物修复厂与文物复制厂合并,统称为“文物保护科学技术部”,简称“科技部”。
故宫博物院文物医院于 2016 年 12 月 29 日成立。“文物医院”使用传统工艺修复文物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科技手段,是中国文物保护机构中面积最大、功能与科研设施最齐全、专业人才最多的文物保护机构。a
二、 纪秀文老师眼中的故宫书画修复历程
(一)初见纪秀文老师 通过学校导师联系,笔者成功约定与纪秀文老师的口述采访,初见纪老师时,她头发花白,鼻梁上戴着个金框眼镜,腰上还系着书画修复时用的围裙,说话时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以至于此后一想到纪老师,她和蔼的笑容就会浮现在脑海中。
在采访过程中,纪秀文老师展示了很多她这些年记录的工作笔记,厚厚的一大摞,让笔者对纪老师敬业的精神很是钦佩。书画修复工作历程的每一段记忆老师都清晰记得,这也包含了她对每一件文物的敬畏之心。
(二)故宫书画修复传承人谱系 根据纪秀文老师的采访内容与文献和对,笔者总结出故宫书画修复的四代传人。故宫书画修复厂的张耀选先生是故宫书画修复的第一代传人。张先生是江苏苏州人,1942 年起从事裱画工作,于1954 年调到故宫博物院修裱古书画,并任技师。第一代传承人还有杨文彬、孙承枝、江绍大、孙孝江等。第二代传承人中有张耀选之徒李寅、候元丽、张志红、张旭光、吴钟等;杨文彬之徒张金英、徐建华等;孙承枝之徒沈洪彩、常洁、单嘉玖、王岩青等;江绍大之徒刘明芳;孙孝江之徒纪秀文、王克微等。第三代传承人中有徐建华之徒杨泽华、王红梅、侯雁、高翔;张金英之徒周海宽;单嘉玖之徒李筱楼、喻理等。第四代传承人中有杨泽华之徒周健翔、时倩;周海宽之徒陈文佳。
自 1954 年第一批大师到来至今,故宫博物院书画修复工作一直秉承着师徒传承制(师承制)。至 2016 年已经传承四代,这期间共有几十人拜师学艺。可以说师承制传授技艺的形式对故宫博物院书画修复人才的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紀秀文老师的学徒生涯 1965年10月5日,纪秀文老师第一次走进了故宫的大门。据纪老师回忆,报到后,她被分配到故宫修复厂,当时的修复厂在故宫西南,位于故宫最外大墙和里头红墙之间的一个胡同。半年后,她被分配到修复厂裱画室。纪老师在文物修复厂内做了三年学徒,在厂中会有老师傅一对一地进行教学,直到2002 年从故宫退休,这将近 五十年中,纪老师都在钻研古书画的装裱。
装裱学习的第一关是磨刀,纪老师回忆说:“裱画用的是马蹄刀,这种刀只有一面有刃,另一面是平的,这样裁纸才能裁齐。”装裱学习的第二关是裁纸,纪老师讲道:“裁手不行,裁尺上也不行,裁不直也不行。拿报纸摞起来,越来越厚,就练基本功。”
在学徒后期纪秀文老师接到过一些修复任务,多是一些破损程度较轻,仅需要重新揭裱的书画。逐渐地,她开始修复一些破损程度较重的书画。纪老师曾反复提道:“修复的时候,对这些画家是有一种崇拜的感觉的,看到这些东西,心里想着,一定要尽我最大的努力修好。”
(四)古书画修复技艺的学习与提升 1970 年左右,纪秀文老师开始正式接触文物。首先接触的是故宫馆藏的书画集,包括名人书法画册、范仲淹肖像纵轴、董其昌手卷、翁方刚对联、嘉庆玉笔纵轴、沉宇纵轴、朱书兴书纵轴、邱营山纵轴、黄岛周小燕手卷、明玄宗双纵轴、沉周山水纵轴、徐维美竹纵轴、蓝龙山纵轴、董其昌的风景纵轴以及左宗棠的朱砂揉四屏(宋元明清)等。
1985 年,纪秀文老师负责明代王中立“松鹤园”的修复工作,此画绢本,画心宽30厘米、长50厘米。随着时间的推移,画面上白色的主要成分被氧化和变黑,图片变得暗淡无光。纪秀文老师使用过氧化氢使仙鹤羽毛缓慢变白,完成修复,最后画面仙鹤如凤凰涅槃。
纪老师认为,要保护修复好文物,对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必须要有敬畏心,文物能够流传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要加倍珍惜。
(五)纪秀文老师参与 1973 年马王堆出土古书画文物修复经历 1973 年纪秀文老师参与了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的修复工作,主要修复的是其中的帛书、帛画两样。
据纪老师回忆,在整个修复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那个时候纪老师年轻气盛,不够沉稳,出土的帛书很厚,工作量大,在修复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烦躁不安的情绪。比如半天揭不开一张,在揭书的过程中,书的四周比较黏,有时候会处理不好,也会担心师傅责怪。“当时的师傅们干活的态度非常认真,甭管是破碎到什么程度他们都可以耐心地去做,没有烦躁,没有急躁,其实这就是我们年轻人要学习的”。
纪老师认为接手这次修复工作,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因为这样才能踏踏实实地在师傅跟前学习,这是纪老师感到荣幸的。通过参加马王堆修复工作,纪老师明白了文物修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让她真正了解了文物修复,从心里头对它感兴趣,同时通过这项工作,她爱上了文物修复。
三、纪秀文老师的工匠精神
1993 年,纪秀文老师写了一篇题为《古画揭裱浅谈》的短文,总结了自己在古书画装裱方面的心得:“古人云,书籍很久,耗散将耗尽,名人艺术,不再复活。古代书画的装饰不仅要考虑装饰的艺术美,更重要的是必须永远保存,以保持其原有的艺术风格。”b
纪秀文老师提道:“在古代绘画修复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掌握着细、精、慎三个要点。”“细”就是要细心观察、细心操作,“精”是精选配料,“慎”是全彩色的谨慎。
退休之后的纪秀文老师依旧投身于古书画修复的事业中。2006 年秋天,她开始参与赣州慈云塔出土宋代书画的修复,每个工作日都到首都博物馆的工作室去工作。2006 年至 2011 年,纪老师帮助江西沧州市文物局修复了慈云寺发现的北宋卷轴。
在退休的这段时间里,纪秀文老师接受邀请参加了江西赣州市与新疆吐鲁番市文保机构、河南南阳博物馆、山东京博文化艺术博物馆、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等文物保护与修复任务。
2017年,纪秀文老师被北京联合大学历史文博系聘请担任书画装裱修复老师,开始在高校进行书画装裱修复人才的培养。七十多岁高龄仍然愿意将毕生的经验传承给后人。
四、结论
在纪老师身上,映射出了老一辈修复师们的敬业精神和对国家文化财富的守护之心。即便百工百业拥有不一样的艰辛与困难,但他们对手工艺持之以恒的坚守、不曾被岁月磨灭的匠人精神,都值得被了解和尊重。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有无数的文物幸存下来,但是,文物修复人员非常有限,除了缺乏人才外,纪老师还提到许多特殊材料和工具正在慢慢消失。作为一名七十多岁的文物工作者,她不忍看到老一辈同龄人离开后这个行业的逐渐消亡。对于文物修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老一辈师傅们的手艺我们也要传承下来。
a 宋纪蓉: 《故宫文物医院——改革开放四十年献礼》,《故宫博物院院刊》2018年第6期,第7—22+158页。
b 《故宫纪秀文揭裱修复古旧山水画》,《中国文物修复通讯(第4期)》,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1993年。
参考文献:
[1] 故宫纪秀文揭裱修复古旧山水画[A]. 中国文物修复通讯(第 4 期)[C].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1993.
[2] 杨泽华.对传统师承制传授技艺的解读[J].故宫学刊,2017(1).
[3] 吴春龙.妙手回春 文物重光——記故宫博物院古旧书画文物修复专家张金英先生[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0(2).
[4]单霁翔.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弘扬[J].博物院,2017(1).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9年度北京市属高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项目《教师队伍建设-青年拔尖:岩土文物材料加固效果评价的核磁共振方法体系探索及初步应用》(项目编号:CIT&TCD201904074)
作 者: 蔚金凝,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201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故宫学;沈子怡,硕士毕业于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通讯作者:周华,博士,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物保护与修复、文物无损检测。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