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记忆与原型

2021-09-26 10:27刘慧董献丽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9期

刘慧 董献丽

摘 要: 水墨动画短片《山水情》被国外动画电影界盛誉为“中国学派”代表作,对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巧妙运用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动画大师王树忱改编的《哪吒闹海》等动画片均直接受益于传统文化IP的滋养。《山水情》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故事的变体,二者在题材、主题、风格、人物、故事情节等层面体现出极强的文学关联,梳理和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国产动画片创作的选材立意和继承创新不无启示价值与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山水情》 知音故事 继承与创新

我国著名动画大师万籁鸣说过:“世界美术片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影片,就越具有世界意义,越能赢得世界的观众。”作为“中国动画水墨绝响”,《山水情》侧重写意、用色空灵、意蕴高远,给后人留下无尽的回味和思考。本文拟从“原型记忆”理论角度出发,对《山水情》进行解读,以期对其中动画创作理念的继承进行探索。

1988年,为迎接中国首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特伟初步确定了一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故事,调研后,他觉得要让观众去欣赏自然、艺术和人性中的善良,主题应上升到艺术美、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和谐统一,编剧王树忱所创作的脚本《山水情》正是他想要的。参与该片设计的画家吴山明认为:“这部片子里面既包涵了山与水的自然美,又包涵了人与自然的结合,音乐与人與自然的结合,而且音乐又成为人与自然衔接融合的媒介。” a

王树忱编剧的《哪吒闹海》来源于《封神演义》,《天书奇谭》来源于《平妖传》,《选美记》来源于王昭君的故事。相对于新故事,源于传统IP的更加厚重经典和富有艺术旨趣。其实,《山水情》和“高山流水遇知音”故事(以下简称知音故事)的文化原型之间有强大的艺术关联。b本文拟对此进行分析,尝试在动画想象和原型记忆之间建立联系,还原知音文化记忆和故事原型投射到《山水情》中的具体情形。

一、知音故事原型及流变

知音故事最早出现在《列子》和《吕氏春秋》中,《列子》中的知音故事重在强调伯牙与子期的二者的琴意相通,《吕氏春秋》中的知音故事意在铺陈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感慨知音难遇。其后,知音故事大同小异,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重新演绎为通俗版。概而言之,知音原型故事的共性如下:

1. 对高超琴艺的推崇。知音故事最核心内容就是对琴艺的推崇,伯牙善鼓,子期善听,二者相辅相成。

2. 对艺术境界心意相通的推许。《列子》中,子期对伯牙琴艺的点评最为经典,无论是泰山之峨峨还是江河之洋洋,“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二人同游泰山逢雨,伯牙“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的琴声及其情感在子期这里都得到了很好的解读。

3. 对知音情无论生死的讴歌。早期的知音故事经过《吕氏春秋》的诠释,由琴意相通变为对知音难觅、弦断无人听的强调,且逐渐定型,成为知音故事中最打动人心的经典情节。

4. 故事有雅俗分野。知音故事从《列子》中的纯艺术鉴赏,到《吕氏春秋》中对贤者识人惜才的渴盼,再到《三言二拍》中重金谢知音。这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晚期对礼乐的推崇、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知识分子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晚明时期浓厚的商业氛围和世俗况味。

《山水情》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荒野渡口,一位老者坐渡船过江,下船晕倒。撑船少年上前搭救,并将老者带回家中照料。老者病愈,见少年对音乐感兴趣,乃教少年学琴。秋去春来,少年技艺大进。老者带少年驾舟远行,领略了自然山水的壮美。别时,老者将古琴赠予少年。少年遥望消失在茫茫山野中恩师的背影,悲从中来,在悬崖上抚动琴弦,倾诉对恩师的感谢和不舍。

《山水情》和知音故事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大致如下:

《山水情》中的老者与伯牙对应,二人都钟情古琴,且琴艺高超。少年和子期对应,二人都偏爱音乐,且懂得欣赏。在艺术的指引下,俞伯牙和钟子期一起游历山水,于自然感悟中提升琴艺。老者和少年也在名山大川间切磋琢磨,寻觅艺术的真谛。其实,历代典籍中多有关于俞伯牙学琴的描写,如《琴史》如此写道:

(伯牙)尝学鼓琴于成连先生,三年而成,神妙寂寞之情,未能得也。成连曰:“我虽传曲,未能移人之情。我师方子春,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与子共事之乎?”乃共至东海,上蓬莱山,留伯牙曰:“子居习之,我将迎师。”刺船而去,旬日不返。牙心悲,延颈四望,寂寞无人,徒闻海水汹涌,群鸟悲鸣。仰天叹曰:“先生亦以无师矣,盖将移我情乎!”乃援琴而作《水仙》之操。c

从这个角度来看,《山水情》和知音原型故事之间有着极强的艺术关联。

二、题材延续:“以琴载道”传统

从情节发生时空层面来看,《山水情》和大部分知音故事都发生在一个较为模糊和缥缈的古代时空,而且伯牙的师傅教伯牙在东海和蓬莱山学琴,老者教少年精进琴艺,在高山之巅和流水之畔,二者十分相似。习琴者必须在练习琴的“技艺”的基础上,尽力做到“情动于中”,才能进一步提升琴艺。伯牙和少年均“闻海水洞滑之崩澌之声,山林窅寞,群鸟悲号”,而伯牙悲怆有感,少年则是感到了和师傅分别的痛苦,他们最终都实现个人与自然、心与琴之间的完美融合——心琴合一,此时他们的琴艺真正臻于化境。

就故事的题材和核心情节而言,《山水情》和知音故事都由琴艺推动故事发展,对琴艺的欣赏和对琴理的揣摩构成故事发展的主线。《尚书》记载,舜“弹五弦之琴”,周公“制礼作乐”,就是为了达到“以治天下”和“以乐教和” 的目的。尧将女儿嫁给舜的时候,也将自己的琴送给舜。这里的赠琴意味深长,即将象征着“天下大和”的道器传给舜。

知音故事和《山水情》选择古琴寓意深刻,承续了这一传统,以琴喻道,天下大道尽在其中。西汉刘向对琴艺的地位和作用有全面总结:“凡鼓琴,有七例。一曰:明道德,二曰:感鬼神,三曰:美风俗,四曰:妙心察,五曰:制声调,六曰:流交雅,七曰:善传授。”d明代李贽更是将其高度概括为:“琴者,心也。”此类论述层出不穷,凸显出琴艺对于中国古代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以琴艺探究为主题,表面上看似乎脱离不了乐器属性,实际上是上古时期礼乐崇拜和古代文人“以琴载道”思想的投射。在《山水情》中,古琴是我国传统的礼乐文明的象征,更是士人精神的物化。动画片中,老者对古琴的珍视更是贯穿始终,无论抱琴现身,还是静坐船中,抑或是病重惊起,许多细节凸显出老者对琴的无比厚爱,这种种嗜琴如命的表现,恰恰象征了老者超凡脱俗的品格。

因此,创作于20个世纪80年代的动画片《山水情》在主题选择方面,以小见大,切中肯綮,表现出浓厚的山水意趣和文人传统,完美地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达出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三、主题调整:知音弦断与师生传承

特伟原定的主题是善有善报,经调整之后上升到艺术美、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和谐统一。《列子》中的知音故事达到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人性美暂时缺失。到了《吕氏春秋》中有了改变,特别是钟子期去世,俞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虽然这个情节的增加是为了后文做铺垫,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意味,却让故事有了人情美和人性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出生入死,感人至深,破琴绝弦也成为知音故事的经典情节。

《山水情》在知音原型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改造。

(一)朋友关系与师生关系 知音故事中俞伯牙和钟子期化身为老者和少年。老者在渡船之前,听到了少年吹柳笛,音韵婉转,不由对少年有了几分好感。其后,在渡船的过程中,少年一边撑船一边再次吹响柳笛,老者不由点头嘉许,他对少年的音乐天分持有肯定态度。其后,老者弹琴的时候,少年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一旁跃跃欲试。后来,老者教授少年学习古琴。老者和少年惺惺相惜,都钟情于古琴艺术,对琴艺孜孜以求。

(二)增加少年行善情节 在知音故事原型中,关于子期的描写比较简单,仅仅是因为懂得鉴赏音乐而深受伯牙青睐。其后,冯梦龙在《三言二拍》则进行了相当的补充,子期除深谙音律之外,才华横溢却不问功名,甘居村里以砍樵为生,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奉养双亲。子期在音律才华之外还有至孝之名,形象就更加立体丰满。《山水情》中虽没有表现少年的至孝,却有行善的行为。如,老者在下船后晕倒,少年毫不犹豫,赶紧上前相救。少年还将老者接至自己家中让老者养病,为老者钓鱼增加营养。这一系列的行为反映出少年品德高尚。冯梦龙版知音故事中,伯牙被子期的才华和孝行深深打动。《山水情》中,老者对少年的青睐一方面是因为他有音乐天分,更重要的是老者对少年的人品非常欣赏。

(三)结尾由子期去世变为老师离开 在知音故事中,最令人难忘的是子期去世,伯牙不复鼓琴,意在感慨世间知音难觅,结局难免悲观和消极。《山水情》的结局是老者带少年游览名山大川,感悟琴艺和大自然的终极奥义,最后老者赠琴离开。尽管结局略显悲凉,却是开放式的,少年参悟了琴艺,老者的琴艺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山水情》融合了老者对琴艺的传授和少年对善念的感恩回报,在音乐艺术鉴赏之上添加了浓重的人性美色彩,且剔除了冯梦龙附加的金钱色彩和世俗况味,使这个故事在纯艺术和政治意味之外有了人情伦理的加持,二人的关系显得更加纯粹、温馨和唯美,主题也更加鲜明突出。

四、画约意丰:雅韵的艺术魅力

《山水情》更多地继承了知音原型故事的简约美。如将知音故事按雅俗区分,《列子》的记述属雅,《三言二拍》的记述偏俗,而《山水情》的表达则偏向于雅。正是这简约和古雅,使《山水情》独树一帜,意蕴悠长。

其“画约意丰”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画面简约,有如水墨画,有種形神交融、天人合一的意境;如整片没有一句台词,全靠动画和古琴配乐推动情节发展;如讲故事的方式简约,关于人物的身份背景性格等均无介绍,老者从哪里来、去向何方,少年家在何处、为何独自渡口撑船,荒山野渡静窅无人,只有老者和少年两人在茫茫天地间。老者和少年两人仿佛是从画卷中走出一般抽象孤立,为诠释故事和意境而存在。编剧用少年擅长柳笛和对古琴感兴趣替代了钟子期的识音,用少年好心搭救老者使二人关系递进,使得伯牙和子期简单的琴意相通更丰富深沉。

《山水情》简而不失其华,其简如上所述,其华在于继承了知音故事原型的精粹,尤其是对琴艺、自然山水以及人物情感之美的融汇和辉映。

(一)精于艺术 同古往今来的知音故事一样,《山水情》在琴艺方面着墨较多,这种对艺术的极致构成了故事发展的主线。老者携琴飘然出现,少年吹奏的柳笛成功地吸引了他的注意。老者晕倒后醒来,依然是少年捞鱼归来欢快的柳笛声,声声入耳,与老者弹奏的古琴声韵律协调。在老者的指引下,少年苦练琴艺,历经春夏秋冬。为精进琴艺,师生二人于崇山之巅和汪洋之中,上下求索。最终,少年参悟琴道,将琴艺与个人感情和心境融会贯通,这一幕与伯牙在蓬莱山和东海学琴何其相似。

(二)美哉山水 中国山水美学由来已久,早期《诗经》和《易经》中有对山水之自然美的感知,其后有儒家的山水“比德”观,南朝画家宋宗炳提出“澄怀味象”(或“澄怀观道”),也即山水“畅神”观,突出山水审美中的愉悦功能。知音原型故事中强调“澄怀观道”,伯牙的“高山流水”之所以动人,不仅因琴艺高超,更因他师法自然,从泰山逢雨中观道,然后将“道”融入古琴演奏中。《山水情》则继承了这一点。和伯牙习琴一样,少年的琴艺在山水与人的情景交融中,进入新境界。他居家练琴时,窗外四时变幻,春鸟鸣涧,夏荷擎雨,丹枫飘零,瑞雪纷飞,游鱼戏水,猕猴攀援……他在名山大川间游目骋怀时,大自然给予他灵感和力量。正如《乐记》所言:“乐者,天地之和也。”e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师生之情,古琴之妙,既在山水中,更在这亘古常新的天人合一之中。

(三)发乎真情 知音故事中的情是知音之情,基于心意相通。《山水情》中将朋友的身份置换成师生,老者和少年之间的情感除“知音情”外,还有师生情。离别时,二人依依不舍,此时情感达到最高潮。最后少年于山巅深情弹奏,送别师傅,其情真挚,感人至深。老师渐行渐远,可他们的情感却长留天地山水间。这对十几分钟的动画电影来说,实属难得。《山水情》对知音故事的情感改写,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创新。

五、结语

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里认为,文学史上后出现的作家始终会活在前人的阴影中。威名显赫的前辈会对后来的作家产生或显或隐的影响,后来的作家则想方设法超越影响,文学才日新月异。

《山水情》的编辑王树忱在知音原型故事的集体记忆基础上,创造了一个新版知音故事。经过一次次的阐释,知音“故事的丰富性补充了概念的抽象性” f。筚路蓝缕,以王树忱、特伟为代表的老一辈动画人,以陌生化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的文化记忆,还原了原型故事的生动性,并从中发现新的审美要素。

综上,《山水情》和知音故事虽不尽相同,但两者间呈现出诸多文学关联,其深层原因在于编剧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和意象作为灵感源泉,进行别具特色的再创造,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继承和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a 王恺: 《中国水墨动画〈山水情〉的创作特色研究》,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b 金柏松:《弘扬中华国粹传统,勇攀当代国际巅峰》,见《2019年第四届中国动画学年会论文集——動画中国与动画学派》,郭道荣主编,西南交通出版社2021年版,第180—181年。

c 〔宋〕朱长文:《琴史》,林晨编著,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7页。

d 吴钊,伊鸿书,赵宽仁,古宗智,吉联抗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第89 页。

e 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记》,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364页。

f 董娟:《“知音”与“知音”故事: 流变及意蕴》,《黑河学刊》2012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 朱长文.琴史[M]. 林晨编著.北京:中华书局,2010.

[2] 董娟.“知音”与“知音”故事:流变及意蕴[J]. 黑河学刊,2012(2).

[3] 张贵明.从《山水情》看水墨动画的画面时空表现及对传统绘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J]. 电影文学, 2010(18).

基金项目: 武汉市产学研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传承研究与开发(CXY201644)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指导性项目:基于虚拟现实技术(VR)的湖北省非遗保护与开发问题研究(B2018282)

作 者: 刘慧,文学博士,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董献丽,濮阳市第二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