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丽军
在编辑《从书坊到书斋——明清通俗小说的雅化研究》前,我对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缺乏兴致(除了那几部有名的)。总感觉有这时间,还不如读读古文诗词(讲先秦文学的老师说,《诗经》才是高精尖),或者现当代小说、外国小说(似乎离现代人近一些)。
编完本书之后,我对古代小说的创作多了一份同情之理解。这本学术专著可读性很强,作者讲了不少有意思的文学现象,说的虽是古人古事,却让我这个当代读者产生了共鸣。
落第文人何处去
眼下不少学子热衷考编考公,竞争激烈。以前读书人中举更是难于上青天。从这点来讲,范进中举后的一系列表现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而曾國藩如果没那份耐烦和韧劲,怕也去写小说了。很多有想法的读书人屡战屡败,又不甘心放弃从文这条路,干脆转行写小说。开始是当那些书坊的写手,不需要什么创意,今天历史演义火了,跟风炮制几本就是。市场竞争贵在抢占先机,写手没那么多时间打磨,迅速推出是上策。所以粗制滥造的小说层出不穷,先紧着填饱市井读者的好奇心。
当写手只能谋稻粱,且说到底是给书坊老板打工,有点类似今天的网络小说写手投身大集团。不同在于法制社会中,作者的署名权和版权受保护,签约作者还有成名的可能。而古代很多书商炮制的小说只署书坊主的名字,很多付出劳动的读书人就这样湮没了。再者说,模式化生产本就缺乏创意,多年圣贤书岂不白读?没有意义感,怕是文人不能承受之轻。
书斋是文人独立精神的象征,有别于书坊的跟风。并非所有读书人都称得上文人。文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怀抱经世致用之情怀,不慕荣利,只管做事。庙堂经纬也好,江湖写书也罢,不过“济世”二字。落第文人创作小说,浸润经典诗文(前所言高精尖)的精神,作意不在成为小说家、创作一流小说,而在抒发情志,警醒世人,作为知识分子而发声。写小说是文人担当之一种,是文人实现人生价值之一种,正是“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
春浓花艳佳人胆
本书的一大有趣之处在于对才子佳人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分析。以往读古代才子佳人小说,左不过“般配”二字,才子佳人终成眷属是中国故事大团圆结局的标配。
而据作者分析,所谓的般配是这样的:佳人才貌双全,德情兼备,有胆有识,能文能武,进退有据,堪称完美,关键对男主角矢志不渝,甚至能接受“数美共一夫”。“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主要是为了满足男性的幻想,即使并不是通常意义的完美女子,也因为有某方面的特长并始终不渝地恋慕才子而被冠以女主角的称谓”。这样看来,才子佳人小说倒像古代男频爽文。在揭示男性心理方面,作者也不客气:“虽然才子佳人小说强调女性的才情,但女性获得男性的欣赏仍是因为美貌。”而塑造如此完美的女性形象,强调女性的贞节,“是为了满足男性的心理需要”,“因而才子佳人小说中才德兼备的完美女性,实际是男权社会的臆想,而这种臆想也使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变得‘非人化”。
男性中心或曰文人中心还表现在作者自我人格的投射。比如《林兰香》中,小说作者对燕梦卿这个有才干却郁郁而终的才女命运的书写,就体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他们对传统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弱势地位表示同情”,“他们从女性那里寻求安慰,将女性世界当作避风港,在避风港中暂忘人生失意之痛”,“将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人生目标在幻想世界中实现,寻求精神上的自我满足”。又如基于难以进入仕途的孤愤,潦倒的文人作者也写一些沦落风尘的青楼女子帮助落拓士人的故事,赞美她们的真情与专情,感念她们对文人的帮助。才子佳人小说在描写春浓花艳佳人胆的背后,不单纯为了满足男性的某些幻想,更为自遣消愁,有尊重女性甚至仰望女性、期待女性救赎的部分,同时展露了男性的脆弱。
是真名士自风流
本书作者李明军老师在《后记》里吐露心声:“人生百年,倏忽而过,如果只想着自身,只想着名利,蝇营狗苟,这样的一生毫无意义,死后与草木同腐。”这段文字令人动容。不由得想起李老师在书里多次提及的《儒林外史》——这部古典小说写了一群古代读书人。有被功名利禄腐蚀的读书人,有假模假式的伪名士,有飞黄腾达又因贪腐入狱的,也有王冕和杜少卿这样的真文人、真名士。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与其做官同流合污,不如与妻携手游湖。更令人感佩的还是杜少卿,为礼乐兵农的理想努力过了,虽然不成,但此生无悔。读到这些地方,我能从字里行间体会李老师的感情。
李老师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硕士,后又做博士后研究,主攻清代诗文;中间在北京师范大学读博士,研究古代小说。毕业后,他本有不少机会留京,最后选择回到家乡,在临沂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本书甫一出版,李老师即应澎湃新闻记者之邀,在“问吧”答读者问。两周不到,已回答十几个问题,多数答案都有四五百字,很见诚恳。对一些研究中的不合理现象,李老师在书里有所批评;对研究过程中同人的帮助,李老师也不吝赞美与感谢。文行合一的理想,于李老师身上颇能见之。
《从书坊到书斋》是一部讲出路的书:文人的出路、理想的出路、小说的出路。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困顿,读这本书或能调节心绪。从古至今,人的困惑与挣扎、激情与感伤并无大异,有区别的从来都是个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