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源
“双减”(《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政策力度空前,舆论场中教育话题热度非凡。“课后服务”在“双减”政策的诸多配套举措中备受瞩目。在众多支持声中,也存在着对于“课后服务”的误读和疑虑。“课后服务就是老师看着孩子写作业”“课后服务就是托管服务”“课后服务以前也有过,这次真的能坚持下去吗?”……一些家长对“课后服务”望文生义,也有家长对课后服务的持续性存疑。
“课后服务”只是诸多教育举措中一个看似并不洋气的“小举措”,但它承接着校内校外,是“蚕食”校外培训机构空间与时间的“温柔一刀”。它直接关系到“课后三点半”难题、三孩政策等重大民生问题。小举措,大生态,“课后服务”不仅是为了解决家长的眼前需求,也不仅是国家对外溢教育权的回收,更是为了孩子的未来。
“课后服务”,放与收皆为“减负”
“课后服务”的“课”主要指学科课程,“课后服务”指学校学科課程结束之后,由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个主体提供的,不同于学校课堂教学,旨在促进儿童成长与发展的教育服务活动,其主要内容通常包括基础的看管服务和进一步的拓展活动。从定义上可以看出,“课后服务”的服务时间特指周一至周五学校规定的放学时间后,不包括周六日和寒暑假。
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课后服务的提供主体经历了从学校到课外教培机构的转变过程,随着资本的不断涌入,课后服务成了最赚钱的生意,课后服务的目标逐渐异化,甚至成为压在部分家长身上的巨大经济负担。今次学校对课后服务的回收,体现出学校教育主体性角色的回归与强化。
“课后服务”的放与收其实都是为了减负。21世纪初,随着我国“减负”工作的推进,全国各地不少小学开始控制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将放学时间提前到了下午3点半或4点半。尤其是 2013年教育部的“减负令”《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颁布以来,全国大部分小学生放学时间被确定为下午三点半左右。不过,这一政策并未实现“减负”初衷,却给家长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难题。由于作息时间的不匹配,很多双职工家庭家长分身乏术,不得不将孩子送进各种托管班和课外辅导班,催生“校外培训热”,“三点半”难题也由此“常驻”话题榜。某资深教育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的生意就是从这(课后三点半)做起来的”。中小学放学后,校门口常见的培训机构传单派发员和家长手中印有教培机构信息的扇子、购物袋或许就是例证。
“课后三点半”引发的不只是家长无法接孩子的问题,它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教与学的供给关系、教育生态都受到了影响,甚至是退休老人也被迫深卷其中,不得不加入三点半后照顾孩子的大军。
“我们也没办法,放学更早,作业不留,可是高考难度不变。而且别的孩子放学都去补课,我能让我的孩子就这么被甩在后面落下去吗?”北京市朝阳区五年级学生的家长王娟并不想孩子那么累,但是无可奈何。 这种被“逼出来”的教育生态,被称为“剧场效应”,意思是前排少数不守规矩的观众站了起来,后面的人为了看到节目不得不也站起来。教育进入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怪圈,教育某种程度上成了家长财力、精力、辨识力的比拼,“寒门难出贵子”的叹息不时引发讨论。年初热剧《小舍得》固然有戏说的成分,但是其中家长为了孩子挤进金牌补课班而大费周章的经历,似乎也确是现实中部分家长为孩子疲于奔命的写照。
供给失调是畸形教育生态的背后原因之一。家长接管孩子的需求是刚需,孩子的升学需求和辅导需求是现实,但是学校一方的供给尚不能完全满足家长需求。刚需之下,仅仅取消校外培训机构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丰富学校端的供给才能实现疏堵共治。学校提供专业的课后服务,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是民心所向,是实现“双减”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是学校教育的自然延伸,教师、教室和活动场所都是现成的,安全性、专业性更有保障,成本也更低。正如《南方周末》评论员陈斌的分析,在需求不变的前提下,学校大规模增加供给,校外培训的市场价格必将显著下行。如此一来,家长承受的教育成本有望降低,也有利于充分调动三孩政策内蕴的生育意愿。
记者采访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是支持课后服务政策的,部分不支持课后服务的家长本质上也并非不支持课后服务,而是不相信课后服务除了托管还能实现其他功能,不相信课后服务的质量能够与校外培训机构相匹敌。“毕竟补课班是掏了钱的,补课老师为了挣钱能不好好讲吗?课后服务,说白了就是把大家关在教室里不能出声,一起写作业。”北京西城区某一年级学生家长文俊的语言虽然直白,但蕴含着真切的焦虑。
事实上,“课后服务”并不是第一次提出,2017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要求各地充分发挥中小学校主渠道作用,普遍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这也是我国首次提出的关于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2018 年两会期间,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正面回应了“三点半”现象的困境,表示会加强中小学的课后服务。实践脚步也不曾停歇,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共有10.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了课后服务,有6500万学生参加了课后服务。随着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双减”政策的发布,课后服务得到了目前最为规范和最为全面的要求。
聚焦质量: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后服务”?
今年以来,教育部多次强调要发挥课后服务的重要作用。年初教育部提出的2021年工作要点中,针对“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这一问题,首先提出的应对措施即为提升中小学课后服务水平,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2021年6月4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推广部分地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2021年7月14日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专谈课后服务;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明确“课后服务”为“双减”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