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式获消除疟疾认证
6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新闻公报称,中国正式获得世卫组织消除疟疾认证。公报说,中国疟疾感染病例由20世纪40年代的3000万减少至0,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新闻公报中向中国消除疟疾表示祝贺。谭德塞说:“中国的成功来之不易,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数十年的持续精准防控。”
根据世卫组织的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连续3年没有本土疟疾病例,并建立有效的疟疾快速检测、监控系统,制定疟疾防控方案,才能获得消除疟疾认证。中国自2017年以来已连续4年无本地原发感染疟疾病例报告,并于2020年正式向世卫组织申请国家消除疟疾认证。
世卫组织还在新闻公报中详细介绍了中国消除疟疾的做法和经验。中国科学家从中草药中发现并提取了青蒿素,青蒿素联合疗法是当前最有效的抗疟药物。屠呦呦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也是最早广泛使用药浸蚊帐预防疟疾的国家之一。此外,中国建立了全国疟疾等传染病网络报告系统和疟疾实验室检测网络,完善了疟疾媒介监测和疟原虫抗药性监测体系,制定了“线索追踪、清点拔源”的工作策略,探索总结出疟疾报告、调查和处置的“1-3-7”工作模式及边境地区的“3+1防线”。“1-3-7”工作模式,即1天内进行病例报告,3天内完成病例复核和流调,7天内开展疫点调查和处置,这一模式已经成为全球消除疟疾工作模式,正式写入世卫组织的技术文件向全球推广应用。
AI助力解析胆固醇代谢之谜
6月29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颜宁与清华大学助理教授闫创业研究组、西湖大学鄢仁鸿博士等合作在《细胞报告》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了胆固醇代谢的关键调控机理。
人体如何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维持胆固醇的稳态?胆固醇代谢调节机制——SREBP信号通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Scap和Insig是SREBP通路中的两个关键蛋白,它们之间由胆固醇分子或胆固醇衍生物介导的相互作用,能够调控SREBP转录因子的活性,实现在细胞内胆固醇含量降低时激活其摄取和合成基因的表达,而在含量升高后抑制这一过程,从而实现负反馈调节模式。一直以来由于技术难度较高,这个通路的结构生物学研究进展相对缓慢。
2021年1月,颜宁和闫创业、鄢仁鸿等人在《科学》上发表一项重要研究,首次获得了跨膜区平均分辨率约3.7埃的人源Scap与Insig-2蛋白复合物的电镜结构,清晰到可以直接观测分子间相互作用细节。他们还在Scap和Insig-2相互作用界面上首次看到了具有重要功能的分子25-羟基胆固醇(25HC),颠覆了此前人们对25HC结合位点和调控机理的认知。此次发表的论文是上一篇论文的延续,上一篇发表于《科学》的论文已经揭示了由25HC介导的Scap和Insig在跨膜区部分的作用细节,而此篇论文则是试图解析Scap在胞外区Loop1和Loop7的作用机制。
“胆固醇代谢与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心脑血管疾病息息相关。深入探究SREBP通路的分子机制能够加深我们对胆固醇调控的认识,有助于针对性地开发降血脂药物,改善心脑血管疾病。”鄢仁鸿表示,“目前我们已经成功解析了Scap和Insig复合物在胆固醇衍生物25HC分子介导下的结构,但是对于Scap蛋白受胆固醇分子调控的分子机制还无法解释,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卫生健康领域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指南发布
世卫组织于6月28日正式发布了“世界卫生组织卫生健康领域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指南”。这项指南依托世界卫生组织任命的卫生健康领域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专家组编写,歷时18个月。受国家卫健委和科技部推荐,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曾毅研究员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卫生健康领域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专家组成员参与了报告编写发布的全过程。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指南发布声明中指出:“就像所有其他的新技术一样,人工智能对于提升世界上数以亿计民众的健康潜力巨大。但也正如其他技术一样,也能够被误用和带来危害。这份重要的新报告为不同的国家最大化人工智能的益处和最小化其风险并避免危害提供了一份有价值的指南。”
报告概述了人工智能在医疗与卫生中的各种应用,指出人工智能在相对富裕的国家已经被用于提升治疗的速度、精准度和疾病的筛查,协助临床护理,加强卫生研究与药物研发,支持疾病监测、疫情应对和卫生系统管理等多种公共卫生干预措施。报告还指出人工智能可以使患者更充分地掌控自身的健康情况,并更好地了解自身不断变化的需求。它还可以使资源贫乏的国家和农村社区能够弥合保健服务方面的差距,因为那里的病人接触到保健工作者或医疗专业人员的机会都是非常有限的。
世卫组织的新报告告诫大众,不能高估人工智能对健康的益处。机会与挑战和风险高度相关,包括不符合伦理地收集和使用健康数据、算法中的偏见,以及人工智能对患者、网络安全和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等。
实现试验性发电为干热岩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日前,由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组织实施的唐山市马头营凸起区干热岩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实现了干热岩试验性发电。这是我国首次实现干热岩试验性发电,为干热岩这一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干热岩是地球内部热能的一种赋存介质,是一种国际公认的清洁能源。干热岩具有资源量大、分布广、可持续利用时间长等特点,是未来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向。
2019年,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组织实施的干热岩勘查项目,在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3965米深度钻获了京津冀地区埋藏最浅的干热岩,实现了我国中东部地区干热岩勘查的重大突破。估算4500米以浅,195平方公里范围内,远景资源量折合标准煤为78亿吨。一个储量大、温度高、埋藏浅的地热能源储备宝库揭开面纱。然而,长期以来,受制于干热岩勘查选址、高效钻完井工艺、储层改造、高效发电等领域技术的限制,干热岩规模化、商业化开发利用一直难以实现,导致这一清洁能源长期得不到开发,巨大的地下宝库难以有效利用。
为突破干热岩开发利用重大技术难题,2020年以来,河北省煤田地质局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统筹整合多方资源,联合开滦集团、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单位,开展了河北省唐山市马头营凸起区干热岩开发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重点研发项目,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表示,京津冀地区环保压力巨大,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尤为迫切。特别是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这些干热岩能源利用技术的突破,对于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完善清洁能源供给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紫金山天文台多应用巡天望远镜阵正式开建
6月26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多应用巡天望远镜阵项目开工奠基仪式在青海冷湖举行。
据介绍,多应用巡天望远镜阵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制,该项目选址于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市冷湖镇赛什腾山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平均海拔约3800米。
多应用巡天望远镜阵主要用于大批量中高轨空间碎片的搜索发现,建成后将填补中国该类设备的空白,并促进冷湖成为国际一流天文台台址基地。开展天文及相关学科方面的交流合作,对助力提高海西州国内外知名度、促进地方进一步开放和发展,以及对社会经济、高新技术发展也将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