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生物反馈联合束带强化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

2021-09-25 08:45任磊
中国疗养医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脑电生物反馈脑瘫

任磊

脑瘫是由脑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继发性发育缺陷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患儿盆骨、躯干控制能力较弱,可导致运动协调、平衡能力及姿势异常[1]。早期实施规范化康复训练是既往临床治疗脑瘫患儿的主要理念,其中束带强化核心稳定性训练是基于传统核心稳定训练发展而来的新型康复训练方式,可通过在胸廓下缘捆绑束带升高腹内压,进而强化核心稳定性,使患儿深层肌肉群得到有效训练,协调力量输出,提高非稳态下肢体控制能力,改善运动平衡,但患儿整体康复速度较慢[2-3]。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脑瘫患儿多存在脑电异常现象,与其大脑损伤有关,而脑电生物反馈可通过反映脑电波情况指导纠正异常脑电波,进而对其脑功能恢复发挥促进作用[4]。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首次将脑电生物反馈、束带强化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应用于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分组从多方面分析其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8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15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按康复治疗方案不同实施分组,将其中以束带强化核心稳定性训练康复治疗的56例列为对照组,以脑电生物反馈联合束带强化核心稳定性训练康复治疗的59例列为研究组。研究组男31例,女28例;年龄2~6岁,平均年龄(3.69±0.81)岁;脑瘫类型:痉挛型45例、手足徐动型5例、混合型9例;GMFCS分级:Ⅰ级17例,Ⅱ级31例,Ⅲ级11例。对照组男32例,女24例;年龄2~5岁,平均年龄(3.49±0.75)岁;脑瘫类型:痉挛型44例、手足徐动型5例、混合型7例;GMFCS分级:Ⅰ级15例,Ⅱ级32例,Ⅲ级9例;两组性别、年龄、脑瘫类型、GMFCS分级等基础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脑瘫临床诊断标准[5],且经临床表现、既往病史、运动功能、脑功能等检查确诊;病情均稳定,可听懂简单指令;均有效配合完成相关康复治疗及临床检查,各项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肢体残疾;合并癫痫;肝肾等重要器官先天发育异常或功能障碍;合并情感障碍、严重精神类疾病;合并免疫、血液系统疾病;视听能力严重异常。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以束带强化核心稳定性训练康复治疗:治疗师根据患儿胸围选择合适弹性束带(长约胸围1.3倍,宽12 cm)辅助患儿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训练时绑上束带,保持束带下缘与肋骨下缘持平,松紧以能伸入一个手指为宜。训练内容包括:①肘(手)支撑位训练。调整患儿为俯卧位,肘(手)支撑,治疗师辅助悬吊双腿,使下肢与躯干成一直线,保持2 min左右,连续训练8~10次;后辅助患儿俯卧于Bobath球上,伸展双上肢,手支撑地面,治疗师双腿固定Bobath球,上肢及手固定患儿,进行俯冲式训练,手支撑维持30~60 s,反复训练6~8次。②躯体旋转式训练。患儿首先取仰卧位,治疗师固定其双下肢,辅助其头部带动躯干向两侧转动;后改为两点跪立位,保持头正颈直,指导其躯体向左右两侧旋转后,左右侧方摆动,反复训练6~8次。③骨盆控制训练。患儿于治疗床上呈仰卧位,膝关节屈曲90°,舒展髋关节,治疗师固定其膝关节后,辅助其抬起髋部,保持10 s左右,连续训练10次;后坐于Bobath球上,治疗师双腿固定Bobath球,辅助患儿做弹起训练,并在Bobath球上行左右、前后、侧方多方向骨盆倾斜控制训练。④爬行训练:指导患儿行肘位四点爬行训练,屈曲肘关节,伸直下肢,训练期间逐渐在患儿髋部加压,控制髋部稳定性;后应用滚筒行四爬位训练,并辅助患儿在爬行过程中行双下肢交替运动,训练期间嘱患儿头部呈上仰状态;并逐渐将患儿下肢放于Bobath球上行爬行训练,提高患儿骨盆控制能力。训练完成后取下束带,2次/d,每次训练总时长保持在30 min左右。

1.3.2 研究组 以脑电生物反馈联合束带强化核心稳定性训练康复治疗:束带强化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频率、时间均同对照组。采用脑电生物反馈仪(大连华康达,SPRINT-10型)实施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以酒精棉擦拭患儿瞳孔正上方距离眉部2.5 cm左右处皮肤及对应电极片,参考电极放置于两个电极正中间,以增强13~32 Hzβ波、抑制4~8 Hzθ波为主,辅以增强16~20 Hz SMR波、抑制8~12 Hzα波治疗,根据患儿个体情况调整刺激时间及电流强度;并由治疗师采用一对一模式对患儿行短时记忆力、强化注意力、辨别能力、视觉追踪、实时任务等训练;1次/d,训练5 d/周。两组康复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两组康复治疗前后智力水平:以中国比内测验进行评定,根据患儿年龄选择对应试题,治疗时根据要求按照题号熟读指导语,患儿连续5个题目不通过时,停止测验,每通过1题记1分,得分越高智力水平越高。②以粗大运动功能评估表(GMFM-88)、精细运动能力测试量表(FMFM)评分共同评估两组康复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其中GMFM-88包括卧位、坐位、跪爬、站立、步行、跑、跳等方面,总分264分,评分越高运动功能越强;FMFM包括视觉追踪、上肢关节活动能力、抓握能力、操作能力、手眼协调能力等方面,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运动功能越强。③以总体稳定指数(SI)评估两组康复治疗前后平衡能力:采用Biodex Balance System动静态平衡测试系统进行测定,测定值越低平衡能力越强。④两组康复治疗前后核心肌肌力:采用徒手肌力测试(MMT)实施测定,腹外斜肌未见收缩为0级;旋转躯体时,腹外斜肌收缩为Ⅰ级;坐位时,肩部可向两侧部分旋转为Ⅱ级;仰卧位时,一侧肩可离床为Ⅲ级;仰卧位屈膝屈髋时,双手平举时可旋转躯体为Ⅳ级;仰卧位屈膝屈髋时,抱颈可旋转躯体为Ⅴ级;即分级越高核心肌肌力越强。⑤两组康复治疗前后脑功能电波水平:采用脑电生物反馈仪测定θ波、β波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等级资料应用Ridit分析,Z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智力水平、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比较 康复治疗后,两组智力水平得分、GMFM-88评分、FMFM评分升高,研究组高于对照组,SI指数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智力水平、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比较(±s)

表1 两组患儿智力水平、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比较(±s)

注:与同组康复治疗前比较,a P<0.05。

组别 GMFM-88评分(分) FMFM评分(分) SI指数例数 智力水平得分(分)康复治疗前 康复治疗后 康复治疗前 康复治疗后 康复治疗前 康复治疗后 康复治疗前 康复治疗后研究组 130.65±10.04 181.35±13.77a 39.87±2.76 61.37±4.24a 2.71±0.23 1.89±0.21a对照组 132.88±9.95 162.07±14.02a 40.42±2.85 50.17±4.06a 2.76±0.20 2.25±0.26a t值 1.196 7.439 1.051 14.454 1.241 8.188 P值 0.234 <0.001 0.295 <0.001 0.217 <0.001 59 60.72±5.11 72.01±7.29a 56 61.83±5.25 66.38±6.64a 1.149 4.323 0.253 <0.001

2.2 两组患儿核心肌肌力比较 康复治疗后,研究组核心肌肌力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核心肌肌力比较[n(%)]

2.3 两组患儿脑功能电波水平比较 康复治疗后,两组脑功能电波水平均明显改善,研究组θ波低于对照组,β波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脑功能电波水平比较(±s) 单位:Hz

表3 两组患儿脑功能电波水平比较(±s) 单位:Hz

组别 例数 θ波 t配对值 P值 β波 t配对值 P值康复治疗前 康复治疗后 康复治疗前 康复治疗后研究组 59 14.12±1.54 10.26±1.03 16.003 <0.001 6.83±0.98 8.64±1.17 9.109 <0.001对照组 56 13.87±1.58 12.14±1.27 6.386 <0.001 6.54±1.01 7.58±1.08 5.263 <0.001 t值 0.859 8.739 1.563 5.041 P值 0.392 <0.001 0.121 <0.001?

3 讨论

脑瘫的发病与先天性障碍或后天损伤引起的大脑运动皮层、皮层脊髓通路损伤有关,采用科学有效康复治疗方案促进患儿运动能力、智力水平提升,改善其预后是目前临床关注的重点课题[6]。

脊柱、髋部、下肢近端等是构成人体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周围运动肌、稳定肌可共同为姿势稳定、全身平衡控制提供力量支持,但脑瘫患儿核心肌群稳定性较低,因此可出现运动障碍、姿势异常等表现[7]。此外,脑瘫患儿存在一定程度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可使脑电波出现异常变化,引起注意力、运动、智力等多种功能障碍[8]。在既往相关理论指导下,本研究采用脑电生物反馈、束带强化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方案对脑瘫患儿实施康复治疗。其中束带强化核心稳定性训练是基于临床实践总结出的强化核心稳定性训练方式,可纠正脑瘫患儿胸廓畸形,提升躯干本体感觉刺激,同时通过训练核心肌群、深层小肌肉力量提升躯体稳定性,使表层运动肌、深层稳定肌肌力在动态训练环境下得到增强,维持上下肢末端稳定性[9]。而脑电生物反馈可利用神经电生理技术准确反映神经兴奋状态,为脑电活动控制提供指导,进而通过神经电刺激纠正异常脑电波,重建肢体生物线[10-11]。分析本研究结果发现,脑电生物反馈、束带强化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方案可有效增强脑瘫患儿核心肌肌力,对其智力水平、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提升均有积极作用。通过束带增加腹内压可对腹直肌、腹内斜肌等产生额外阻力,进而强化核心肌群训练,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同时配合予以脑电生物反馈可通过重复肌电刺激增强肌肉张力,促进神经肌肉恢复。此外,脑功能电波检查结果显示,康复治疗后,研究组θ波低于对照组,β波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可导致θ波、β波等出现异常表达,进而使患儿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运动行为异常等表现[12]。由此分析,研究组联合治疗方案可通过纠正θ波、β波表达改善患儿智力及运动状态,提高脑功能。

综上所述,脑电生物反馈、束带强化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方案治疗小儿脑瘫效果理想,可通过纠正脑功能电波、提高核心肌肌力促进患儿智力、运动、平衡能力恢复,值得临床参考应用。

猜你喜欢
脑电生物反馈脑瘫
认知控制的层级性:来自任务切换的脑电证据*
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产后早期联合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电刺激、针对性护理对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工作记忆负荷对反馈加工过程的影响:来自脑电研究的证据*
基于成本最小化信息的社会性意图识别:来自脑电和行为的证据*
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乒乓球运动员在经验相关图形识别中的脑电相干性分析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