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重构亲子关系

2021-09-24 12:44陈金凯
教育家 2021年35期
关键词:养育重构亲子

陈金凯

“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职责会更加分明并各归其位。学科类培训班被取消后的周末,亲子共处的时间增多,家长的教育责任更大,也对亲子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节奏的现实生活中,工作、生活等给人们带来诸多心理压力,我们经常通过语言来发泄情绪、表达不满、攻击他人,甚至伤害家人。当亲子沟通出现不畅时,如果父母不能心平气和地解决,而是狂风暴雨般地发泄情绪,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激发更强烈的亲子冲突,甚至酿成悲剧。

2020年9月17日,武汉市江夏一中九年级学生张某锐在教室与另两名同学玩扑克牌被发现,班主任随即请三名学生家长到校配合管教。据监控视频显示,男生在教学楼楼道被母亲教训,期间挨了耳光。母亲离开后,男生默立两分钟后,转身爬上栏杆从五楼跳下,送医后不治身亡。类似的事件并不少见,值得每位父母警惕和深思。

“非暴力沟通”,做智慧家长

据《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有温暖的家”排在学生认为的“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的首位,有超两成的学生表示“家长从不或几乎不花时间与我谈心”,部分学生认为家长对孩子缺乏尊重。笔者认为,这些情况都与“暴力沟通”紧密相关。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非暴力沟通”,这一概念由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美国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非暴力沟通”强调理解并看重彼此,主张寻求方法满足双方的需要。笔者长期关注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认为“非暴力沟通”是重构亲子关系的有效策略,具体而言,家长应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家长要多运用赋权型养育方式。

“马上去做。”“我说过了,不要再让我说第二遍!”“我知道你想玩,但你得先……”这些话听起来应该并不陌生。在很多家庭里,孩子按照家长的话去做就有奖励,违背家长意志则会受到相关惩罚。这些其实都是控制型养育方式,带来的不是尊重與合作,而是孩子的权宜服从或者各种形式的对抗。

与控制型养育方式对应的,是赋权型养育方式。它意味着家长和孩子一起决定什么是该做的、该怎么做等。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尤为关注倾听的作用,同时也要明确,倾听并不意味着同意或不同意,而意味着尊重与合作,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开始。

其次,家长要尊重自我需求。

家长作为自然人,有自我需求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根据相关数据,很多家长并不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么,而是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因为他们的父母就是这样把他们养大的,忽视自我需求已成为一种习惯,殊不知这对教育孩子而言可能意味着一种“灾难”。

忙忙碌碌工作了一整天,带着一身疲惫回到家,这时候家长往往很难回应孩子的乐趣和请求。这种情况下的亲子互动,家长的言行中很容易有挑剔、喊叫、苛求、控制等表现,从而影响了亲子关系。家长自身需求得不到满足还可能使孩子产生误解。孩子会觉得家长易怒,或者认为家长是一个没有需求的人,这是孩子变得冷漠、自私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次,家长要关注孩子的需求。

很多家长会因为不习惯关注自我需求而忽视孩子的需求,而且还会为自己的“暴力沟通”找理由,比如为了孩子好、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等。但这种状态,会使家长和孩子的需求都不被关注、不被满足,潜意识里的不满、彼此之间的对抗就很难避免。

很多家长往往关注孩子的行为,比如孩子的大喊大叫、打人、丢东西、摔门等,当看到这些不理智的行为时,家长很容易情绪化。其实,家长最应该关注的是这些行为背后孩子的需求。因为只有真正关注了孩子的需求,孩子才能感受到家长的尊重,良好的沟通才有可能开始。

最后,家长要避免破坏亲子合作的行为。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家长背负着很多压力,时间不宽裕、经济压力大、情绪紧张等。家长越来越没有耐心对待孩子,缺少与孩子有效的联结时间,处理问题时容易给孩子“贴标签”或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比较,针对孩子的行为容易简单地使用奖励和惩罚的手段。缺乏真正理解与关注的无效沟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亲子合作,加剧了亲子矛盾。

给孩子“贴标签”是很多家长不自觉使用的一种“暴力沟通”方式,除了伤害孩子自尊,还容易形成错误暗示,让孩子更容易犯“标签错误”。而把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比较,不但没有满足孩子渴望被关注、被尊重、被接纳的心理需求,反而会引发孩子内心的敌意、嫉妒、疏离、沮丧或者叛逆等。奖励和惩罚,作为控制型养育方式,容易使孩子违背自身意愿,偏离个体的内心需求。尤其是惩罚,容易使孩子关闭自我,心生恐惧、怨恨、失望等情绪,长此下去,还会导致孩子以后不知道该怎样正确解决类似问题,出现撒谎、隐瞒等行为。

因此,家长要特意安排和孩子的沟通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时要尤为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形成和孩子真正的联结,避免用错误的教育方式破坏亲子关系,给孩子带来心理伤害。

在实践中提升“非暴力沟通”能力

使用“非暴力沟通”方式主要有以下四个步骤。首先,观察和阐述事实。客观地将看到的事实说出来,不要做判断,更不能主观“添加色彩”。其次,表达感受。家长和孩子要全身心地体会各自的感受,并将其表达出来。再次,了解彼此的需要。感受的背后是需求,了解了彼此的需求,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最后,具体地表达诉求。清晰地说明想要的是什么或者建议是什么,这里要注意的是,诉求和建议要具有可执行性。下面我们用一个案例来说明在生活中怎样锻炼“非暴力沟通”能力。

傍晚,爸爸下班回到家,一进门,就看到儿子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怒气一下子上来了,于是满脸严肃地问:“你作业写完了吗?”儿子回答:“没有,就剩一点了,我想先看会儿电视,放松一下。”这时候爸爸的声音突然大了起来:“你就不能先把作业写完吗?我和你说了多少次,你怎么老是拖拖拉拉的,把电视给我关了,赶紧去写作业!”于是,儿子迫于爸爸的威严,很不情愿地去写作业。

这是在很多家庭里经常发生的事情。在这个事件中,儿子听到爸爸这样说,会乖乖回到房间认认真真完成剩下的作业吗?答案几乎是否定的。首先,爸爸明显没有控制好情绪;其次,爸爸说的话并不一定是事实,因为儿子可能并不是每次回家都是先看电视,也可能不是每次都拖拖拉拉;另外,儿子上了一天学后回到家想放松一下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如果进行“非暴力沟通”会有什么不同呢?

傍晚,爸爸下班回到家,一进门,就看到儿子躺在沙发上看电视,虽然生气,但刻意压制情绪,语调平和地问:“儿子,你作业写完了吗?”儿子回答:“没有,就剩一点了,我想先看会儿电视,放松一下。”爸爸继续平和地说:“本周有三次,我回到家时你都在看电视,作业也没有全部完成(不带评价地阐明事实),我有点不开心(表达感受),我觉得你应该先完成功课,然后再放松放松(关注需求),你现在可不可以把电视关掉,先完成作业,然后我们再一起玩、看电视(表达诉求)?”

这次的沟通是标准的“非暴力沟通”,爸爸和儿子的感受都被关注到,各自的需求也被照顾到,并且最终提出的诉求也便于执行,有利于亲子关系的优化。

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快节奏的生活,容易让家长忽视自我需求和孩子的需求,不自觉地采取“暴力沟通”方式,使亲子关系受损,最终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而“非暴力沟通”则尊重了每个家庭成员,关注了每个家庭成员的需求,并用一种更加柔和的方式重构了亲子关系,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家长们应该通过家长学校、社区培训等渠道,了解和学习“非暴力沟通”技巧,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责任编辑:李香玉

‘非暴力沟通强调理解并看重彼此,主张寻求方法满足双方的需要,是重构亲子关系的有效策略。

猜你喜欢
养育重构亲子
长城叙事的重构
重构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基于FPGA的动态可重构系统设计与实现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