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新时代文化自信是对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自信于中国文化的世界“半壁”地位,坚持为我所用,建设中国新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和人民性,同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当下价值。坚持和弘扬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飞跃,要传承好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要吸取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要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好文化自信教育。
[关键词]毛泽东;文化自信;党史教育
[作者简介]潘信林: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高校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主任、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材建设。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信心是命运的主宰,文化自信乃是最根本的自信。毛泽东虽然并没有明确提出“文化自信”的具体概念,但是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对如何坚定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做出了重要探索与贡献,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真知灼见的光辉论述。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节点,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学习、总结党的历史,学习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对于党自身的建设、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早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就幽默地宣称,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四大家族”。1940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勾画了新中国的文化蓝图:“我们……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毛泽东的文化自信思想武装并促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胸有成竹地打败一切内外反动敌人,造就了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集体自信,真正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历史飞跃,洗雪了近代中国的百年国耻,对创建现代国家以及提升民族自信心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集中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基本源泉。党的历代主要领导人都十分注重通过对所处时代条件的准确把握,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新时代党情、国情、世情的发展变化,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文化自信的重大理论创新。这不是偶然的、自发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必然性、自觉性和历史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在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重要內容,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当前,我们面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两个大局”,形势复杂严峻、任务急难险重,国家发展没有退路可言,我们必须达到我们的既定目标。正如毛泽东坚定不移地所指出的:“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7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讲的这段话,今天仍然激励和鼓舞着我们。新时代的伟大事业提出了新的历史要求,我们必须树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将我们的事业永恒地推向前去。我们必须从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寻求力量支持,从来自于人民、扎根于人民的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中锻造新时代的强大精神武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的根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 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文化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更是指向未来的。脱离历史时空和具体国情的文化是不存在的。这是辩证法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任何特定历史时空和国情之上必然孕育带有自身“胎记”的文化,这是文化的时代性,必然反映自身所处的时代,并指导和服务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历史性与时代性天然地统一于自身。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既继承了历史,又开创了一个时代,并对未来进行了擘画,贯穿整个历史长河,且内容极其丰富,涉及治国理政的各个层面。
一是我们中国文明要占“半壁的地位”。从整个人类文明来看,东西文明各有所长,都在世界文明中有一席之地。“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内,要占个半壁的地位。然东方文明可以说是中国文明。”[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474.]近代以来,由于国力衰微,加上历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的侵蚀,许多国人跪拜于西方文化的石榴裙下,丧失了作为中国人的自信,认为中国的制度不如外国的制度,中国的技术不如外国的技术,中国的文化不如外国的文化,中国的一切都不如外国,民间甚至传言“西方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534.]毛泽东对历史文化的态度始终是客观且坚定的,没有因其困顿潦倒而彻底抛弃,也没有因其曾经灿烂辉煌而抱残守缺。毛泽东是文化自信而不是文化自卑,他在民族存亡之际、历史低潮之时没有丧失作为中国人的精神,没有如其他知识分子那样试图“全盘西化”“再造文明”;毛泽东是文化自信而不是文化自负,他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并没有让他丧失冷静,没有如一些知识分子那样企图开“文化复古”的历史倒车,也没有将西方文明贬斥到不值一文的地步、故步自封,而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深入学习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对于当代青年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平视西方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我们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对文化,毛泽东的态度历来是开放的、自信的,主张广泛吸收民间的、外国的、古代的有用的东西。毛泽东反对厚古薄今、崇洋媚外、“言必称希腊”,主张“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反对对本国传统文化不加区别地悉数继承、对西方文化不加辨别地全盘接收,主张对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都需要辩证地对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就是毛泽东对待中西文化的基本立场,这种以过往的、外来的优秀文化为当代中国实践服务、为完成当代中国历史任务而用的实践探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对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照搬,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中国新文化的重要基础和渊源,必须通过正确的方法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坚持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新文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资源和精神支撑。同时西方现代化进程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中暴露出其文化的劣根性,如殖民侵略、剥削压迫、拜金主义等,这些也从反面使毛泽东加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进一步提高了批判借鉴的意识。
三是我们要“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我们不仅有值得自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我们还有足够的自信建立起具有崭新面貌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这个新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8.]这个新文化不只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有关文化的论述,而是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根脉上,具有深厚的中国基因。这个对新文化的科学预见,体现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探索,亦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居于指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自信。
正是在这份自信的激励下,
在百年来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与中国当下正在发生的问题相结合,与中国人民切身相关的事情相结合,形成了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气质、中国特征、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创新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毛泽东的文化自信不是一般的自信,其主体不仅指向单个的个人,而且指向整个集群的民族;其文化不是一般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统一;其性质天然地要求是科学的、先进的。在这方面,理解毛泽东的文化概念,特别是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认识,是理解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概念基础和逻辑前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三者之间的价值序列和逻辑关系是理解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关键要点。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具备强大的主体特征(人民精神)而又不失之主观偏见,具备深厚的传统渊源(民族精神)而又能与现代化的历史潮流契合,具备极强的先进性(科学精神)而又保留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继承。当然,这种民族性、科学性、人民性不仅是对新民主主义文化,也是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规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总体的根本的本质特征。
一是民族性。毛泽东的文化自信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这个民族特征不是盎撒民族的特征、不是大和民族的特征,也不是美利坚民族的特征,而是正在与西方列强抗争的中华民族的特征。“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6.]带有这样鲜明中华民族特征的文化自信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民族自信。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毛泽东的文化自信奠定了人类文明史上绝无仅有的深厚基石。
二是科學性。毛泽东的文化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相信科学精神的自信,是科学自信。“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文化是科学的结晶和长久的积淀,是人类先进文化成果的积累。最为根本的是有着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最科学解释和预测的先进理论——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指导。这就使毛泽东的文化自信极具历史穿透力和现实说服力。
三是人民性。毛泽东自信的文化不是封建帝王、才子佳人的文化,而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反过来,文化必须为人民服务,为广大的人民的生产生活服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历史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的创造者、实践者、承载者和推动者,“民众的大联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万岁”等这些都是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中人民精神的重要体现,毛泽东的文化自信在主体依靠上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人民精神,就是人民自信。
二 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形成背景与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厦将成,非一日之功。文化的建设更是需要长期的积累。毛泽东的文化自信是逐步建立并日益巩固起来的。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毛泽东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1.]
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一是毛泽东依靠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军事文化的创造性运用使中央红军突破艰难险阻转危为安,这一史诗性战略性成功极其重要地坚定了毛泽东的文化自信。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在同共产国际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的重大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战略定力和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由此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这是世界共运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里程碑,也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自信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创造性转化运用而结出的智慧果实。
二是领导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军民坚持抗日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及解放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改变了甲午海战后中国在文化上长期的集体不自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很多中国人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国家战略从“中体西用”转向了“全盘西化”。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信心,增强了整个民族的文化自信。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民这个概念,既是政治认同,更是文化认同;“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既是政治自信,更是文化自信。
三是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抗美援朝,名为“抗美”,但实际是抗击以美国为首的十五国联合国军企图扼杀新中国于摇篮之中。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奠定了今日东北亚和平之国际秩序,奠定了中国今日之国际地位,更是在于一举破解了自八国联军侵华以来“西风”一直压倒“东风”的国际格局,奠定了毛泽东和全中国人民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自信,宣告了“西方殖民者在东方架起几门大炮,就想叫亚洲人民屈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为中国摆脱苏联模式并区别西方模式探索新型现代化道路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形成背景与原因是极其复杂的,有个人层面的原因,也有集体层面特别是党的因素,更有国家层面和世界层面的原因。
一是先进思想文化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与热烈讨论促使先进的中国人逐步接受该思想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在其后的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逐步取得革命成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化、本土化的思想建设,为毛泽东的文化自信思想提供了先进的指导思想。
二是洋务运动以降,先进的中国人对“中体西用”的探索与反思、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社会文化启蒙所造成的新旧文化之间、中西文化之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所形成的广阔思想空间,为毛泽东的文化自信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三是新旧社会变迁、新旧制度革新中社会结构大变化的历史进程中正式制度、法律的治理缺失,为毛泽东的文化自信思想提供了客观的历史空间。值得注意的是,拥有5000多年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长期以来都是站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自信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中华民族是英雄的,更是自信的。但是当时整个社会自鸦片战争失败以来产生的不自信,迫切要求重新树立起整个民族的自信,这种独特的历史空间,呼唤并催生了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这是历史的必然。
四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刻了解、深切热爱和批评转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了解是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形成的基础,了解是毛泽东文化自信的基础,从启蒙读四书五经到最后一次读《容斋随笔》,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超出了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切热爱是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形成的关键,热爱是毛泽东文化自信的关键,从个体文化性格与传统的相融,到自身理智与传统哲学智慧的相映,到个人性情心灵与传统文化境界的相通无不体现了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批评转化是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形成的根本,对传统文化的批评转化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了新生。
五是毛泽东本人在文化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毛泽东是举世公认的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词大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领域和现代思想文化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及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伟大实践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直接源泉。
三 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传承与弘扬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是继承和弘扬毛泽东文化自信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自信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的核心。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和精神动力,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与当下价值。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不光具有中国意义,同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三世界民族独立运动和全球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黨和国家在新时代正面临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个斗争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处于新发展阶段所具有的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来源于以美国帝国主义为代表的垄断资本主义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压迫与剥削。这些新的严峻的斗争正在考验着党领导人民进行治国理政的智慧与经略全球的勇气,如何更加胸有成竹地坚定“世界第一大党”的自信,这需要从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中寻找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勇气去应对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伟大革命性来源于其彻底的科学性。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是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相统一,是毛泽东的个体自信、党的集体自信与中华民族的群体自信的相统一,是国家使命与世界责任的相统一,是文化自信、文化自省与文化自觉的相统一。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是彻底的、饱含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上层建筑,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思想基础,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核心的党的精神谱系的重要文化支撑,是党领导人民在新时代进行治国理政和经略全球的重要思想武器和文化软实力,必须在时代和实践要求中继承与发展,使其在当下发挥出更磅礴的精神伟力。
坚持和弘扬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飞跃。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民族复兴,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彻底性和科学性。而理论的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抓住“事物”的根本才能使理论彰显其彻底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抓住了中国革命这个“事物”的根本,以强大的文化自信使教条主义者看清真相,廓清了马克思主义的彻底性,否则中国革命一旦失败便會使马克思主义蒙羞。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抓住中国实际这一根本,才能凸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当下的具体现实,马克思不可能直接预示到,因此需要我们中国同志以强烈的文化自信立足世界百年变局和民族复兴全局,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彰显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实践魅力,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飞跃更加彻底、有力。
要更好地继承毛泽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文化自信思想,更好地学习和与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在法律、制度、政策多个层面为学习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条件,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和拓展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马克思指出,“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0.]不光是物质生产活动,精神文化活动也是如此。这不仅仅是历史的客观发展逻辑,更应是本民族人的历史自觉。数千年前的四大文明古国延绵至今依旧存在且日益走向复兴的唯有中华民族这一国,厚重的历史本身就是我们前进的信心之源,我们只有认真回顾并思考数千年尤其是百余年来的历史发展脉络,总结其得失并将其应用到未来的发展中去,才能不愧于祖先创造的文明。毛泽东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与教训的政党,正是因为自身强大的文化自信才敢于对自己的过往进行总结,吸取不足的教训,借鉴成功的经验并不断向前挺进。我们要充分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对各个时代的前人的历史进行总结,并在新时代在各方面、各层面发扬好一切优良传统,使我们的事业取得更好的成绩。
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中展现本民族文化的长处,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点,以兼容并包、融贯古今中西的胸怀对待世界文明,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坚持扎根中国大地、扎根中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并以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包容、和合的,善于从外部获得自身发展的动力民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68.]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我们正在为一些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可资借鉴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同时,处于国际秩序中的个别既得利益者正在拼命维护既有利益格局。面对这样的国际局势,我们一定要继续与世界上友好待我之民族、团体加强文化交流往来,同时,绝不能因为我们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而滋生半点骄傲情绪或者因为霸权主义的欺凌而自我封闭。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文明互鉴的步伐也不会停止,只会越来越快。我们的目的绝不是称强称霸,我们的目的是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就是我们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过程中所要树立的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自信本来就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自信。
要结合党史教育,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深入开展文化自信教育,弘扬红色基因,传承革命文化,为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打好人生底色,坚定文化自信。广大青少年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继承者,“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21-04-20(01).]这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青年的责任与使命,这是党和人民托付给当代中国青年的重任与担当。要锻造一代可堪大任的青年,就必须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其头脑、用正确的党史观充实其认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07):17.]一句话,就是要以党史教育为基础,不断提升当代青年的文化自信,培养一代代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党的伟大历史和新时代的生动实践是厚重且鲜活的教科书,是培养青年树立“四个自信”的重要教材,要不断创新形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党的意志为广大青年真正理解和坚定支持,让文化自信和新思想在广大青年中入脑入心入行,最终使广大青年立志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国家,实现青春之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