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维龙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富民强国 独立自主 开放 廉洁奉公
一、引言
百年征程,百年华章。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中国共产党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应时而生,她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红色经济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逐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历史。
在新中国建立前的28年,中国共产党一直从事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其直接目的是建立以新民主主义经济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进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随后,1978年召開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真正开始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辟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标志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启了新时代,这个时代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又是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时代,目标是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红色经济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史、奋斗史和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守富民与强国(对内)、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对外)、坚定廉洁与奉公(本色)的辉煌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本文从“富民与强国”“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廉洁与奉公”横向三个维度,分别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纵向四个历史阶段,回顾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百年历程与经验。
二、面向国内:坚守富民与强国
(一)关于富民与强国的认识
1.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富民”思想的源头是朴素的民本思想。梁启超在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写道,“民本思想为吾国政治哲学之一大特色”。“中国的民本思想,胎息于《尚书》”。《尚书》率先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政治观,同时生发出“裕民”“惠民”“政在养民”的富民主张。“富民”的目的是实现有效的国家治理。管仲是中国历史上较早提出“富民”为“治国之道”的思想家。他不仅主张“富民”,也阐述了富民与富国的关系:“足民有产,则国家丰矣。”孔子和荀子也持相同看法。论语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荀子的《富国》《强国》篇对后世商鞅等的“富国强兵”思想有直接影响。明清之际,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学者几乎都继承了“欲富国必先富民”的思想。晚清民国时期,在反思内忧外患、谋求救亡图存的同时,不少优秀思想家再度申发了“富国先富民”和发展实业的经济主张。郑观应提出,“欲强国先富国欲富国先富民,而富民之道,则不外以实业为总枢。”薛福成指出:“人人之私利既获,通国之公利寓焉。”因而必须“藏富于商民。”
2.共产党人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自觉地肩负起强国与富民的双重使命。28年的浴血奋战换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政权的建立为向“国强民富”目标挺进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奋斗,独立且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建立。在这一时期,我国还初步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穿衣问题,这在当时也被公认为是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中国共产党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工作重心的转移,把“温饱小康共同富裕”确立为衡量国家现代化发展征途上的坐标位。党的十八大以后,将国家、民族、个人作为命运共同体,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核心内容的中国梦的提出与当下实践,无疑是把强国与富民更紧密更明确地结合为一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今天的中国迎来了“强国”与“富民”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新时代。
(二)中国共产党对富民与强国的百年求索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富民方面:一是开展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具体体现。在井冈山、赣南、闽西根据地,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深入进行土地革命的政策和原则。刘少奇在西柏坡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推动了解放区土改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党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实现“丰衣足食”。起初,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极其困难,有些地方的抗日军民缺衣少食。党领导开展大生产运动后,人民负担大大减轻,军民生活明显改善,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得到加强。从1943年起,敌后各根据地的机关一般能自给两三个月甚至半年的粮食和蔬菜,人民负担只占总收入的14%左右,按当时的生活水平,实现了“丰衣足食”的要求。
(2)强国方面:一是党领导根据地军民打破经济封锁。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府积极开展经济建设,打破敌人经济封锁,使农业、工业、商业、财政和金融等经济工作都有一定的发展。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解开了生产力的“镣铐”。毛泽东发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理论著作,明确在经济上要没收操纵国计民生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并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经济;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三是党的七大提出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宏伟任务。中共七大制定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纲领,提出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宏伟任务,并首次明确提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结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富民方面:一是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提出保存富农经济,不动中农土地,限制没收地主财产范围等,以保护中农和分化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阻力,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改善。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集中治理了淮河和修建了荆江分洪等骨干项目。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并发展。三是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党中央制定《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有力推动了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并取得明显成效。
(2)强国方面:一是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和统一全国财经。党和人民政府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措施,成功组织了同投机资本作斗争的“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提出统一全国财政收入、物资调度、现金管理,为安定人民生活、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制定五年计划和国家工业化战略。中共中央《关于建立计划机构的通知》,增设各级人民政府计划委员会以进一步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对于后来我国经济建设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三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这一时期对私人资本主义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不但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且成功实现了以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和平改造。四是党的八大对国内矛盾的新判断。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富民方面:一是开始包产到户。1978年夏秋之际,安徽省委决定把部分土地借给农民种粮种菜,所产粮菜不征购,不计口粮。这一措施很快调动起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当年全省超额完成秋种计划。安徽小岗村创造了包干到户,就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二是开启城市经济改革。1979年,为了缓解与日俱增的知青返程带来的就业压力,党中央、国务院果断采取支持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发展的方针,开启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改革。“个体户”应运而生。三是引导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随着新的经营体制在广大农村的推行,乡镇企业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和规模,改变着农村的面貌。到1987年,乡镇企业产值达到4764亿元,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四是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和社会主义本质。为了推进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判断标准。他鲜明地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强国方面:一是制定强国规划。改革开放后,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野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实现路径进行了设计和展望。例如,党的十五大报告在紧密结合初心的基础上,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健全社会管理体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报告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初心而制定的强国规划。二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了将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一。三是实现从GDP到绿色GDP的转变。党中央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同时,面对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十一五”规划明确规定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等约束性指标。从中央到地方,对绿色GDP的追求开始取代以往单纯追求GDP的做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富民方面:一是党领导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前往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以此为起点,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动员令。2013年11月,习近平首次创造性地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832个县全部脱贫,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这一伟大壮举将载人人类社会发展的史册,向世界有力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是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不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启动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01.6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例达到17%左右,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民总收入(GNI)突破1万美元,按世界银行标准,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强国方面:一是党的十九大领航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也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讲,十九大报告堪称新时代“强国方略”。二是完善和强化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注重从领导体制上强化各级党委的决策和监督作用,尤其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重大改革举措的战略规划、组织协调和整体推进等方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统领性原则和根本政治保证,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三是提出中国梦的目标。习近平指出,中国梦的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四是领导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面对百年来最严重的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党中央统揽全局,领导组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大会战,夺取了全國抗疫斗争重大胜利。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国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胜利最重要的政治保证。
(三)基本经验
1.辩证认识富民与强国之间的关系
“富民”与“强国”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富民”以“强国”为前提,国不强则民难富;另一方面,“强国”以“富民”为目的,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富民与强国的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动态调整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富民与强国有相互冲突的一面;但长远来看,两者是根本统一的。要始终把握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问题。按照经济条件和经济客观规律的要求,合理地规定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是十分重要的。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初步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其中专门论述了“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上,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既要提倡艰苦奋斗,又要关心群众生活”。
3.对富民与强国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提高
“强国”“富民”孰先孰后还是并行发展,还没有达到统一认识。“国富”和“民富”不是绝对对立的,“国富”不能说是好是坏,它取决于国家把多少财富分配给老百姓。“国富”是“民富”的前提和物质奠基,没有国家富强,就不会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导向中,从来没有“国富优先”的内容,恰恰相反,国家在实力增强的同时,也在实实在在地关注民生。反过来讲,“民富”是“国富”的落脚点和归宿,“国富”是手段,“民富”才是根本。因此,我们对“富民”和“强国”关系的认识是不断提高的。
三、面向国外: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
(一)关于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认识
1.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中华民族传统的独立自主精神在其形成的历史演绎中,都注重“自”,即“自己”的自主和自强。只是“自己”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下,所指的主体性内涵有所不同,涵盖了个人、阶级、民族等主体。也就是说,独立自主既包括了个人的奋发进取、独立自强,又包括群体、国家、民族的自强和自立。孔子的“求诸己”、孟子的“反求诸己”等蕴含着丰富的自主性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体现了独立人格。中华传统文化中独立自主精神的基本特征就是:第一,强调“自己作主”和“自强”;第二,这种自主性是中华传统文化对个人的修养和整个社会治理的依托。如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都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兴亡而积极主动奉献自己的力量,从一定意义上也说明传统文化中的独立自主的个人是集体中的个人。对于开放,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理念,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来源。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汉朝的对外经济交流;“郑和下西洋”从海上建立中外经济联系;魏源主张“知夷情”,撰写《海国图志》;张謇提出“海陆并重,早图海权”;严复主张“实行经济自由主义,与外国通商”……这些都见证了中华“和合”文化。
2.共产党人的认识
“独立自主”最初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它作为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相互关系中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提出来的。列宁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独立自主思想,创立了帝国主义学说。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也是列宁独立自主思想的胜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了独立自主思想,独立自主地找到了一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发展了独立自主的思想,并有所创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独立自主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彰显。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是对独立自主思想的重大新发展。关于对外开放,早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详细论述了世界市场等问题,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逻辑与本质特征。毛泽东认为“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的事实,也是我们的立脚点,而且必须成为我们的立脚点”。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确立、坚持和奉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促使我国的对外开放实现历史性突破。习近平在河北正定县工作时就强调“商品经济是一种开放性经济”。他在1996年发表论文,深入研究了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变化发展趋势。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提出包含“中国方案”的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总之,无论是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还是改革,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梦,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永远都是引导我们走向胜利的重要方略。
(二)中国共产党对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百年坚持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独立自主方面:一是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国家银行成立后,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暂行章程》,有力促进了苏区的生产和贸易,增加了政府的财政税收,巩固了新生的苏区政权,对当时根据地的建设起到了重大作用。二是开展生产自救。大生产运动是克服抗日根据地困难的重要一环,总方针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1941年,党中央再次强调必须走生产自救的道路。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使昔日荒凉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三是中央领导人带头参加大生产运动。在大生产运动中,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毛泽东开垦了一块地,种上了菜;朱德组织了一个生产小组,开垦菜地三亩;1943年,中央直属机关等举行了纺线比赛,任弼时夺得第一名,周恩来被评为纺线能手。
(2)对外开放方面:一是对国民党统治区实行开放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毛泽东提出了根据地必须围绕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主要对白区(即国民党统治区)实行开放政策。“狠抓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大力发展与敌占区的经济贸易”,并把发展“对外贸易”作为当时红色区域经济建设中心任务之一。二是寻求外部力量支持抗日。毛泽东指出:“应积极发展工业、农业和商业流通,应该吸引原来的外地资本家到我抗日根据地开办实业,应该奖励民营企业,而政府经营的国营企业,只当作整个企业的一部分。”三是发布《中共中央关于解放区外交方针的指示》。该文件提出了与外国进行经济交往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則和政策方针。指示中说:“在两和原则下,我们政府及商业机关和外国商人以至外国政府直接订立一些经济契约,吸收外资来开发山东的富源,建立工厂,发展交通,进行海外贸易与提高农业和手工业。”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独立自主方面:一是建立国营商业体系。旧中国经济极其落后,党和国家按照“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基本方针,全力恢复国民经济。到1952年年底,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了从上到下包括各种门类的统一的国营商业体系。二是坚持独立自主搞科研攻关。随着中苏关系恶化,党领导广大科研人员独立自主地开展科学研究,发展了一系列国防尖端技术。三是国民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无数个第一,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对外开放方面:一是实施“一边倒”战略。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对我国进行全面禁运,使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建设面临重重困难。“一边倒”战略的实施,使我国与苏联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苏东国家对我国战后重建尤其是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技术援助。与此同时,我国还派遣大批实习生、留学生到苏联等国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粉碎了美国全面封锁的政策。二是争取苏联援助。苏联政府从人才、资金、双边贸易、技术资料等方面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三是启动“乒乓外交”。“乒乓外交”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来人员相互隔绝往来的局面,不仅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更重要的是打开了中美两国政府相互往来的大门。随后,中美关系的好转在很大程度上“盘活了”中国的世界之局。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独立自主方面:一是走特色发展之路。“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提出,使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了现实可操作性,社会主义触手可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其精神实质就是独立自主。二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中,对中国的国情进行了简明而又深刻的分析。“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一句话,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发展,不可能走捷径,必然要以自力更生为主。三是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其核心内容被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对外开放方面:一是创办经济特区。这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二是推进浦东开发开放。这是党中央全面研判国际国内大势、统筹把握改革发展大局后作出的重大决策,由此掀开了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崭新篇章。三是成功加入WTO。加人世贸组织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契机。四是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党中央果断采取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采取提高出口退税率、打击走私等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出口,从多方面拉动经济增长,这些政策措施很快见效。五是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逐步形成自己的跨国公司,更好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独立自主方面:一是坚定“四个自信”。“四个自信”的提出,表明了我们党对历史传统与现实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与国家前途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与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有助于增强我们对道路选择、理论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自觉自信。二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体制改革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我国科技事業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三是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在改革理论和政策上形成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是新时代改革再出发的顶层设计。
(2)对外开放方面:一是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相连,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2017年3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联合国安理会第2344号决议。二是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习近平在中国
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首次正式使用“一带一路”的提法,并对丝绸之路精神和“一带一路”建设应该坚持的原则作出了系统阐述。三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繁荣。
(三)基本经验
1.辩证认识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独立自主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才谈得上真正的对外开放。以经济技术的引进、交流为例,实践表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引擎,必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把发展主动权、创新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唯有如此,才能赢得发展和开放的主动。同时,对外开放有助于独立自主能力的增强。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吸收和利用世界先进科技、管理经验等,不仅能够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而且可以增强本国独立自主的能力。因此,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
2.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动态调整
在不同历史时期,一个国家由于社会实践的情况或国情不同,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面临的形势、针对的问题、着力的重点不同,二者的内容、相互作用的形式以及统一的方式也不同。实践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引起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变革,促进二者关系不断调整,形成新的结合。
3.对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与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带领全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同时实行改革开放,既大力“引进来”又积极“走出去”,不断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共同发展。实践证明,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是中国改革发展成功之道,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四、面向自身:坚定廉洁与奉公
(一)关于廉洁与奉公的认识
1.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末沫。”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日廉,不污日洁。”从以上的解释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廉就是清廉,不贪取不应得的财物;洁就是清洁,清白做人,光明磊落。廉洁即做人要清清白白,光明磊落,不贪,这是个人应该遵行的基本操守。“奉公”最早可见《商君书·定分》:“故智诈贤能者皆作而为善,皆务自治奉公。”《后汉书·侯霸传》有云:“霸在位明察守正,奉公不回。”因此,在古代,“奉公”即为君上效命,忠于君主,忠于朝廷。而到了现代,“奉公”即唯法至上。
2.共产党人的认识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了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使命以及共产党的性质,后来其又通过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得出无产阶级政党的本性是无私的思想,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二是共产党人没有任何特殊利益;三是无产阶级政权是廉洁政府。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无产阶级政党内部也会出现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所以,必须同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作斗争。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不断自觉运用于指导党的自身建设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紧迫感、危机感以及使命感、责任感,站在党要管党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高度,对加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腐败。”他谆谆告诫全党:“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他还指出:“干部廉洁自律的关键在于守住底线。只要能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就能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
(二)中国共产党对廉洁与奉公的百年践行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廉洁方面:一是成立中央监察委员会。作为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纪律检查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是党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重大创新,对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建立和发展红色审计监督体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苏维埃组织法》规定中央审计委员会直属中央执行委员会领导。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也随迁到陕北,审计机构继续存在,中央审计委员会改称国家审计委员会。三是建立健全行政监察机构。华北人民政府建立以后,成立了华北人民监察院,开展了由行政监察机关主持的专职监察工作。1949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也成立了人民监察委员会。
(2)奉公方面:一是形成井冈山精神。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中国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光辉道路。在井冈山革命道路探索的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形成发展了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为内涵的“井冈山精神”。二是铸就苏区精神。苏区精神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顯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也是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三是确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张思德追悼会上,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此后,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宗旨。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廉洁方面:一是建立新中国第一个反贪机构。1949年《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规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中央政治局领导下进行工作。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和地方各级党的监察委员会,代替中央和地方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这是保障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坚决抵制和铲除腐败现象的一个重要措施。二是开展新中国第一场反贪污腐败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进行的“三反”“五反”运动,是一场以反对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贪污受贿现象为突破口,惩治奸商、消除官僚主义、恢复党的优良传统、保证国家计划经济健康发展的持续时间较长的群众性反腐败运动。三是出台新中国第一部反贪法律文件。1952年4月1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了政务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对贪污罪以及量刑标准作出了明确的界定,保障了当时“三反”运动顺利推进。
(2)奉公方面:一是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此后全国各行各业掀起了持久的学雷锋热潮。二是宣传焦裕禄精神。焦裕禄以“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的赤诚,以“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诠释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三是铸就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在石油部党组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和解放军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波澜壮阔的石油会战。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几万石油大军,以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精神,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献身精神,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英雄气概,发奋图强,艰苦创业,仅用3年时间就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了大油田,一举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四是弘扬“两弹一星”精神。20世纪50年代,党中央高瞻远瞩,果断做出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归国精英与国内科技骨干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怀着强烈的爱国情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廉洁方面:一是加强整党。经过整党,全党在思想、作风、纪律、组织四个方面,都比整党前有了进步,党内存在的思想、作风、组织严重不纯的状况有了改变,同时积累了一些正确处理党内问题的重要经验。二是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执政党长期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目标。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方面,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一系列规定。三是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党的十七大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增写了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以利于加强党内监督、促进反腐倡廉工作。
(2)奉公方面:一是“草鞋书记”杨善洲。杨善洲同志1988年6月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凉山,义务植树造林,带领人民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二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地区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在西藏地区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苦下功夫。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三是铸就抗震救灾精神。2008年,党领导人民团结一心、抗震救灾,铸就了“抗震救灾精神”:“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廉洁方面:一是通过八项规定。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从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破题,坚持以上率下,推动作风建设不断走向深入,极大提升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二是成立中央审计委员会。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这是加强党对审计工作领导的重大举措。三是进行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四是组建四级监察委员会。党的十九大要求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
(2)奉公方面:一是明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只有始终植根于人民群众,才能真正深入了解实际、深切体察民情,真心实意为人民办实事、解难事;才能从内心深处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终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拥护者、实践者和推动者。二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无数人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脱贫攻坚精神。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他们的付出和贡献彪炳史册。
(三)基本经验
1.辩证认识廉洁与奉公之间的关系
廉洁奉公是《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的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本色和风格。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克己奉公,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大的障碍也是自己。廉洁,即廉洁清明,就是要遵纪守法,不以权谋私,自觉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奉公,就是在工作中必须要做到“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进入新时期,党和人民对全体党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廉洁也要奉公,这就要求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谨慎行使权力,要坚持工作职责在哪里,权力就行使到哪里,要做新时期廉洁奉公的表率。要永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防止权力与资本结合,不能把它变成谋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廉洁奉公,廉洁调配国家财力,最终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廉洁与奉公的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动态调整
我国自古以来注重对廉洁与奉公关系的研究,而廉洁与奉公的精神也是人们不断追求的至高思想境界。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历史观,对廉洁与奉公的关系有了新的理解和论述。主要体现在:(1)心系百姓,一心奉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作为党的干部、人民的公仆,一定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态度,真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要抓实做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每项工作,努力办好每件实事,赢得万人心。(2)恪守法律,律法至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法者必须忠实于法律。(3)防微杜渐,抵制诱惑。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一书中谈到: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各级领导干部一方面要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要亲商、富商、安商;另一方面,同企业家打交道一定要掌握分寸、公私分明,君子之交淡如水。上述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时又指出了廉洁与奉公思想的具体实现途径。
3.对廉洁与奉公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提高
廉洁与奉公的精神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实践的发展将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元素。只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廉洁与奉公关系的认识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历史和实践证明,始终做到廉洁与奉公,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根本原因。因此,在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下,能否继承和弘扬廉洁与奉公的精神,是直接关系到党能否始终保持自身先进性、实现长期执政的关键性因素。比如,中国共产党不能有凌驾于人民利益之上的“私利”“特殊利益”,但并不能否定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和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所应有的、正当的利益,否则难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和盘活资源。
五、总结与启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红色经济史,既是一部富民与强国史,也是一部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史,还是一部廉洁与奉公史,三條主线既有阶段性的历史特点和工作重点,也是密不可分、相互交织的逻辑整体,贯穿于中国百年红色经济史的始终。其中,富民与强国主要面向国内,处理的是人民与国家的关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主要面向国外,处理的是中国与国际的关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谋未来的情怀和担当;廉洁与奉公主要面向自身,处理的是权力与利益的关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价值追求。
百年经济史,百年风雨路。透过卷帙浩繁的百年经济史,眺望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下一个百年新征程,以下三个方面的启示和经验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始终坚持。
启示一: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应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开展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生产力的进步和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启示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思想旗帜、精神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需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启示三: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