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理
罗曼·罗兰被誉为“时代精神的代言人”“世界的良心”“和平主义教皇”,他的人道主义情怀和批判现实主义精神自然也体现在作品之中,《约翰·克利斯朵夫》便是其中的代表。
《约翰·克利斯朵夫》体现出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小说是以当时法国资产阶极社会各种腐朽黑暗现象的对立面的姿态出现的。它暴露了巴黎资产阶级腐朽的生活方式,抨击了资产阶级的尔虞我诈,人情如纸的没落,揭露了五光十色的异域风光掩盖下的文艺界之伪善。这些资产阶级公开叫嚣:“用善良的情感写不出好书。”在这种荒谬的理论指导下,像克利斯朵夫这样的形象,在半个多世纪的资产階级文学中非常少见。
理想主义的光辉是小说的另一个特点。罗曼·罗兰曾经把克利斯朵夫比作堂吉诃德,说克利斯朵夫是个“壮容骑士”。在某种意义上,克利斯朵夫与堂吉诃德的确有相似之处。堂吉诃德的义无反顾的游侠史,解释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克利斯朵夫为了理想进行了可歌可泣的奋斗,到头来他的事业却是“轰动一时而完全虚空的成功”。罗曼·罗兰想表达个人主义的豪迈,却在现实面前,写成了个人主义的哀歌。但这种哀歌又是真实的,如果克利斯朵夫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那才是违背了历史规律。尽管克利斯朵夫的理想主义破灭了,但丝毫不减它的光辉,这也正是这部小说有价值的地方。
此外,《约翰· 克利斯朵夫》堪称辉煌的语言交响乐,它开创了文学史上的“音乐小说”之先河。罗曼·罗兰让克利斯朵夫跌宕起伏的命运犹如“第五交响乐”,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在各个乐章中反复出现,有时阴暗凶险,有时欢愉神气,有时倔强而紧张,有时刚健而低沉……少年时代,如同“第五交响乐”的第一乐章,简洁,急促,如同命运在敲门,预示着克利斯朵夫一出生就要接受命运的拷问和磨练。小说的第二册是反抗和节场,如同第二乐章自由变奏曲,此刻,英雄克利斯朵夫要休息,要思考,要从歧路回望,找到自我,找到心灵的宁静,他全身心地投入音乐的创作之中。第三册转入过渡性的第三乐章,重点讲述了克利斯朵夫与朋友的友谊,他的心灵得到短暂的休憩,享受纯洁的友情和恬静的爱情。第四册回到奏鸣曲,克利斯朵夫与命运展开了搏斗,他没有随着情感堕落,而是再一次用音乐证明自己是命运的主宰者。小说借助交响乐的形式,表现了命运的压迫以及主人公抗争命运的主题,并通过不同人物对音乐的不同态度反映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甚至自然音响环境也为人物情绪提供了一个宣泄的氛围,为作品创造了诗一般的意境,烘托人物思想感情深处的矛盾冲突,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深刻。
最后,《约翰·克利斯朵夫》中有一个频繁出现的意象,就是河流,这不是无意的环境描写,而是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莱茵河是克利斯朵夫的母亲河,他生于斯长于斯,即使他后半生流落他乡,耳边依然常常萦绕着莱茵河的水声。河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同样值得我们在阅读时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