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之眼

2021-09-24 11:18
人力资源 2021年9期
关键词:职能部门分配权力

陈春花(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院长):管理与经营之选

管理分配的是责任,而非权力。管理必须把权力、责任和利益等分,成为一个等边三角形,即等边分配原则。管理出问题,几乎都是因为三者不对等。

管理分配的是一种责任,而不是权力。我们在管理中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分配权力。必须明确的是,权力分配的依据不是岗位,而是责任。比如:如果完成绩效的责任是分公司最大,那么权力最大的就应该是分公司经理。但现实中常常不是这样。

我建议大家做两个重要的观察:

第一,公司的总经理经常给谁开会?是总部职能部门的人,如人力资源经理、财务经理,还是分公司经理、一线经理?和总经理经常开会的人最有权做决定,只不过这个决定是通过总经理部署下去的。

第二,公司头衔的设计,是一线人员的称谓高,还是公司职能部门的称谓高?称谓具有象征意义,权力常常在岗位的称谓中就分配了。你会发现,总经理的会议室里多是职能部门的人,而二线职能部门负责人的称谓都比分公司、一线岗位的称谓高。企业又如何让一个人力资源总监去为一个小小的一线经理服务?彼此见面一打招呼,距离就拉开了。没有基于责任分配,管理效力自然大打折扣。

管理和经营是企业的两个面。其中含有两个重要认识:

第一,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决定。经营是选择对的事情做,管理是把事情做对。从这个意义上讲,经营是第一位的,管理是第二位的。通常情况下,薄利多销经营,对应规模化和成本管理;一分价钱一分货经营,对应品质和品牌管理;服务化经营对应流程管理;定制化经营对应柔性化管理等。

第二,管理水平不能超越经营水平。一个公司的管理能力大于经营能力,常常意味着亏损。这就是有的公司制度健全、文化理念先进、人才优秀,但经营就是不景气的原因。虽然你很懂管理,但管理观有问题。

不妨看看,公司中最优秀的人是在做经营还是在做管理;内部会议多,还是外部会议多。如果内部会议多,每天看到的都是下属,那么管理就大过经营。

杰克·韦尔奇曾说:不好的管理者,上午最重要的时间都在开内部会议,下午不重要的时间见客户;好的管理者,上午最重要的时间都在见客户,下午尽量少的时间开内部会议。

从时间分配上就能看出一个企业是经营大,还是管理大。

王亚军(龙湖集团原首席战略官):用好“概念”这把双刃剑

概念能力是人类应对复杂性的一种独特能力,可以对各种表象的本质进行归纳和概括,帮助我们理解并解决大量个体问题。概念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有效率。组织中的高管需要解决的全局性问题,其复杂程度要高于很多一线具体问题,因此必须具有很强的概念能力,才能找出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但是,概念是把双刃剑,用得好会让组织高效实现目标,用得不好,轻则浪费时间和成本,重则贻误战机、失去人心。

●要成就组织而不是成就个人

有的高管,特别是新高管,为了在一把手面前证明自己,有意无意照搬其他企业使用过的打法,或者引入当下流行的管理概念,但是對背后各种假设和关键点并没有深入理解。

凭着会讲故事可以说服决策者,但是因为并不理解组织面对的真实情况,会在实践中出现很多问题,最后也许恢复原来的做法,造成决策“拉抽屉”的情况。这种情况就是“发心”不正,不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从企业长期视角来看,只有“诚心正意”,才能打造出好企业。

●要对概念有深入的理解

有的企业想要建设学习型组织,所以成立企业大学。其实,学习型组织强调的是在工作场景中的学习,让学习融入工作。设立企业大学容易让员工认为学习需要特定的场所和课程,反而弱化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的道理,与当初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初衷南辕北辙。

●概念不能过度抽象

过度抽象的概念无法解决问题,还会造成用概念解释概念但就是不接地气的情况。概念每抽象一层,就会失去更多具体细节,所以过分抽象的概念容易传播,但很难应用。

●过度借助类比来理解概念,容易得出错误的认识

PDP性格测试模型将人分为五种类型:支配型、外向型、耐心型、精确型、整合型。为了让这五种类型更容易理解,把个性特质形象化为老虎、孔雀、考拉、猫头鹰、变色龙。这种形象化的本意是让个人和团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主动调整协作界面,从而提高团队协同能力。

但是,因为用了动物做类比,反而更容易让人固守角色,而不是选择主动改变,与同事更好地磨合。因此,对于组织内外的各种概念,我们应该既理解其价值,也要小心其陷阱,穿透到顶层概念之下,才不会在一些空洞的概念上浪费时间。

猜你喜欢
职能部门分配权力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绩效考核分配的实践与思考
安徽省合肥市政协首次邀请政府职能部门旁听大会发言
轮胎企业职能部门的设置和管理要点分析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