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秀,欧国斌,熊梦森
(盐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盐津 657500)
1.种植情况。盐津县茶叶种植面积大、分布广,遍及全县10乡(镇)。2020年,全县茶园面积9.1万hm2,采摘面积6.5万hm2,年产干毛茶2040 t,实现农业产值9560万元。茶园平均单产仅31.4 kg,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单产在50 kg以上的仅2万hm2,占22%;单产在20~50 kg的4.5万hm2,占49%;新植未投产茶园8000 hm2,占9%;弃管茶园1.8万hm2,占20%。
2.加工情况。茶叶专业合作社10个、中小型初深加工企业7个、茶叶庄园2个,2020年初加工总量1650 t、精加工总量1160 t,总产值11 650万元。茶叶加工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其中注册茶叶品牌的5家,通过QS认证的2家,产品知名度不断提高,部分产品远销四川、重庆、浙江、福建等地。
盐津县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带,土质肥、云雾多、日照少、湿度大,适宜茶叶生长,“云雾山中出名茶”就是对盐津县茶叶生产的真实写照。茶园的分布均在远离“三废”污染的高、二半山区,茶叶污染少、农残量低。
加工企业日趋成熟,名优茶品牌已形成。以盐津县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盐津石门关茶叶有限公司、盐津县茶坊庄园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盐津县龙凤茶叶专业合作社等为代表的初深加工企业已初步形成了工厂化加工、规模化经营、现代化生产的工艺流程雏形,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结构和“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管理模式。生产出了一批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如:苗岭碧芽、摩岩银毫、寒烟翠苦丁茶、官斗山系列、凤雅系列及石缸贡茶等),曾多次获得国际国内殊荣,为盐津茶叶品牌打响知名度。
现有茶园管理粗放,种植水平低。由于没有资金投入,茶叶生产基本上属于纯自然生产状态,全县除10个茶叶专业合作社和7家小型茶叶加工企业的茶叶基地外,其他农户几乎没有专业开展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及修剪等生产管理,而是把茶叶生产当成一种副业,致使盐津县的老茶园、低产茶园比重大,单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优生态茶园、无公害茶园建设和有机茶推广滞后,名优茶种植面积仅占总面积的22%。
盐津县名优茶品牌多而杂,茶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大多数制茶企业生产设备和工艺水平较为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成本高、附加值低、商品产量不大;大多数茶叶品牌知名度低、缺乏市场认可,单体实力普遍不强,缺少具有行业影响力和产业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
企业受自身能力限制,在销售、定价等方面非常被动,基本上被中间商、外商所主导,缺乏市场话语权,多数是以粗加工产品向外销售。生产的精品名优茶,大多数企业还是以“人情茶”“关系茶”“礼品茶”为主解决茶叶销售渠道,基本拘于本地市场,鲜有销往其他地区,难以辐射到大众市场,品牌的带动效应不明显。
政府有关部门对茶叶产业整体发展缺少指导,重视新品种改良、引进等前期工作,忽视对产中和产后的监管指导,对合作社、茶叶企业等的规范建设引导不够,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茶叶企业联合组团发展。目前,全县范围内多家茶叶生产合作社、茶叶企业,生产经营各自为政,如一盘散沙。加上企业自身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都较弱,没有与茶农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缺乏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造成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低,难以形成双赢的局面。
按照“高效、优质、生态”的要求,坚持“集中连片、规模经营、重点布局、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兴隆乡、落雁乡、滩头乡、牛寨乡、普洱镇、豆沙镇新建和改造一批标准化茶园基地,形成茶叶产业发展重点区和产业带,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全县茶叶总面积达10万hm2,标准化优质茶园达8万hm2以上。
积极整合国土、农业、水利等项目资金,加强茶区内土壤改良、茶园坡改梯、茶园内道路、排灌沟渠等的建设力度,按照“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建设要求,建设一批无公害、高稳产茶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以增强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为重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实用技术推广应用主体,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实现技术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一是新聘用或整合全县茶叶人才资源,通过人才进企业、科研进企业等措施,建立科研院校和企业人才互补的良好机制。开展业务骨干和实用技术人才培养行动,通过选派农科人员外出学习深造,开展村级干部及企业管理人员技术培训工作。二是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共同创建新技术平台、建立专业工作站,加大茶叶品种选育力度,增强高效节水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统防统治技术、绿色防控技术、发酵储存、新产品研发等茶园管理综合配套技术和深加工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产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一是大力扶持茶叶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推介茶叶项目的合作,吸引有实力、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前来投资办厂,同时要重点扶持现有规模大、潜力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加工龙头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强强联合、协商自愿的原则,进行茶叶生产企业重组,建设股份制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提升产品档次,做大做活产业链,发挥最佳经济效益。二是加大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培育力度,加强农村种植能手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原则,围绕“盐津小叶茶”品牌,全面提升茶产品质量、附加值和产业效益。一是加大茶叶产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力度。二是明确茶叶主打产品,全力打造“盐津小叶茶”品牌,在产品定位、品牌塑造、宣传推介和市场拓展上下功夫。采取“统一品牌(盐津小叶茶)、统一标准、统一标识包装、统一企业商标、统一市场协调运转”,进一步提升“盐津小叶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建立健全茶叶质量生产控制标准、检测检验和监管体系,加强“盐津小叶茶”市场准入、流通、仓储各环节管控,实现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的“公信力”。一是抓实茶园投入品管控,开展化肥、农药负增长行动,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全力推进茶园绿色防控,从源头上把控茶园投入品准入关,推行茶园农资投入品的经营销售备案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茶园肥料、农药产品来源,建立可追溯机制。二是建立质量安全服务平台,依托盐津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建立茶叶产品检验检测服务平台,规范市场,加大茶叶产品抽检力度并定期发布相关信息,让消费者知晓产品的品质。
优质茶园
一是坚持线上线下市场并重,完善市场营销网络。鼓励支持企业在一线、二线、三线城市设立盐津茶叶专卖店、专卖柜和专销区等营销窗口;鼓励支持微商、网店发展,努力构建茶店、网店齐头并进的网络体系。二是充分借助农产品展销会、农博会、茶博会、推介会和乡村旅游节等活动平台,加大对盐津县茶产品和茶叶品牌的宣传推介,积极参与外地举办的茶事活动,加强交流,全面推介“盐津小叶茶”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