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翔
【摘 要】新闻短视频是传统媒体发展的一个方向,但长期从事文字采编工作的传统纸媒工作者,在新闻短视频制作过程中,却呈现出了一些短板。文章结合作者自身工作经验,回顾2019年获得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类短视频)二等奖的获奖经历,再以其他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分析短视频新闻与传统新闻报道在素材选择、表达方式、制作技巧方面的区别,探讨传统纸媒通过短视频重塑影响力的可行性。
【关键词】新闻短视频;媒体融合;网络;中国新闻奖
自2018年起,中国新闻奖增加多个媒体融合类奖项,以顺应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趋势,如当年新增了融媒短视频、融媒直播、融媒互动、融媒栏目、融媒界面、融媒创新等6个小项。
在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由桂林日报社选送的作品《生死时速!患者心脏骤停,桂林女医生跟着病床边跑边做心肺复苏》(以下简称《女医生边跑边做心肺复苏》)荣获媒体融合短视频新闻二等奖。本文通过分析《女医生边跑边做心肺复苏》等众多中国新闻奖获奖报道的成功经验,结合纸媒采编人员在媒体融合尤其是短视频制作过程中遇到的痛点,提出纸媒制作短视频新闻需调整的三种工作方法。
一、视频来源多样化
作为传统媒体和主流媒体,纸媒曾长期占据着舆论的主导和中心地位。很多时候,传统媒体新闻生产流程的发端,常见于“需要记者报道什么”“记者看到了什么现象”“记者拿到了什么材料”等,信息输出也停留在“我写你看”“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模式。此外,纸媒的发行和流通渠道也是单向的。
一方面,在旧有的传播格局下,受众获得信息只能围绕有限的几家媒体,有限的报纸和电视频道成为社会大众的信息中心。另一方面,受众对于一个媒体或者一篇报道的反馈和评价,往往只局限在熟人的传播范围内,且反馈形式单一。现在,随着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诞生和普及,这种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第一手信息会在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上率先出现,甚至有了“拿起手机,人人都是记者”的说法。传统媒体原有的信息中心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信息聚合平台,为受众提供了海量、个性化的内容服务;以微博为代表的热搜排序,在网民中行使着议题设置的功能;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自媒体运营者,让垂直内容的制作生产更专业化。
而在互联网环境中的受众,与媒体的交互变得更加频繁和多样。媒体与受众的互动关系好坏,更是体现其在舆论宣传乃至传媒市场中的分量轻重。甚至有一些媒体平台,正是汇聚了大量用户创作,撑起了自己的内容网络,如抖音、快手、知乎等。应该承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交互的节点越来越多元、政府部门信息透明程度越来越高,传统媒体期望像过去那样独占第一手新闻资料已经越来越难,如何对民间视频、对自媒体平台内容进行有效的识别、判断、再加工,已成为传统纸媒面临的新课题与新挑战。
笔者认为,在当下的传播生态中,如何在信息大爆炸中培养“网感”,抓准网友的关注点,在突发事件中快速跟进、核实和挖掘,利用最适当的传播技术进行报道,在各方视角中展示独到的分析和思考,应该是传统纸媒工作者学习的方向。
以主流媒体的新闻短视频为例,不管是《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还是《新京报》“我们视频”,再到获得主流媒体入股的“梨视频”,这些媒体所采用的视频,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网友的临时拍摄、监控设备、执法记录仪等。这些视频通常最接近新闻现场,或是记录了新闻事件最有视觉冲击力的细节。以2021年5月17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为例,当日该公众号共推送14条报道,其中7条包含短视频。在这些短视频中,有5条来自网友拍摄、监控等非专业拍摄镜头。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视频采用了竖屏拍摄,而不同于传统电视媒体通常所采用的横屏拍摄。
与其他商业资讯平台、社交平台不同的是,带有传统纸媒基因的新闻短视频,在对视频元素以及视频背后的新闻元素的核实、追问和引申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剪辑。显然,在这些新闻作品上,新闻的专业主义精神以及新闻人特有的思考,并没有因为短视频的出现而被舍弃。而短视频的出现,增加了新闻报道的传播力,让新闻人的劳动与汗水得到更多的关注。
桂林日报社的《女医生边跑边做心肺复苏》同样如此。记者接到这个线索时,新闻第一现场已经没有了。但记者没有止步于通讯员的口述,而是主动向医院调取监控视频,从中意外发现了“医生边跑边做心肺复苏”这个感人镜头,并意识到这视频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具有感染力的新闻。最终,这段视频经过精心剪辑,配合记者采访核实到的内容,成功获得中国新闻奖。
在以往的新闻报道中,一方面,传统纸媒较注重新闻来源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对“民间视频”的使用偏保守,甚至因此不愿意花费功夫去核实或者二次采访;另一方面,一些媒体工作者为了追求绩效等原因,只是将短视频新闻当作文字内容与事后拍摄简单叠加,“为了视频而视频”,失去了短视频新闻的真正生命力。而目前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在通过采访核实确保“民间视频”的真实性后,这类视频是可以大量运用在新闻报道中的。
二、视频表达感性化
抽丝剥茧做调查,娓娓道来讲故事,以及入木三分的细节描写,这些都是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擅长的本领。例如,采写民生新闻,记者抛出问题、分析困难、解决问题;深度报道,受众跟随记者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直至真相水落石出;还有长篇通訊和新闻故事,传统媒体或用民间传奇、趣闻的形式展现,或用精巧的叙事逻辑进行讲述,最终达到宣传和说服的目的。
而新闻短视频的内在要求却需要传统媒体发展另一种能力——感染力,这是对短视频时长的客观要求。《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规定,“短视频现场新闻”奖项的规定时长是3分钟以内。短短3分钟,要把复杂的真实事件解释清楚已经不易,更不用说还要设置悬念和推陈铺垫了,可谓难度极高。
笔者还注意到,在传统新闻中地位突出的新闻标题、导语等元素,在短视频新闻中已经较为少见。取而代之的,是伴随着画面快速出现的解释性字幕。这也是为适应短视频时长而做出的改变。同时,短视频作品自身的表现特征和受众的喜好,决定了感性内容会更加受欢迎。
在图文时代,纸媒记者在表现抽象概念、展开理性分析方面的优势无可比拟。但在短视频领域,更多的则是通过场景和情境的建构来实现共情,更需要细节和具象的内容,给受众带来感官刺激。
纸媒偏理性思维,而短视频更多偏向于感性思维。长期在纸媒工作的记者已养成理性分析的思维定式,在做短视频新闻时更倾向于“讲道理”。然而,短视频获得用户的欢迎,更需要的是用场景构建来“提供体验”“传递感受”“唤起情绪”。
事实证明,单纯将纸媒的观点以说教形式转化为单一场景的视频,不仅内容枯燥,而且违背视频化表达的内在逻辑。因此,大量优质的短视频作品更偏向于单刀直入、直击现场,将事件的矛盾核心或精彩之处在作品的第一时间展现给受众。
比如《女医生边跑边做心肺复苏》就符合上述特征。在作品中,作者打破叙事逻辑,没有介绍被抢救患者的病症和送医情况,也没有对新闻主人公进行具体的刻画描写。作者将视频内容的核心,放在“女医生跟着病床边跑边做心肺复苏”这个动作上。通过精心剪辑,作者将新闻事件中这个最惊心动魄的画面制作成1分34秒的视频,再现了救援现场惊心动魄、争分夺秒的情形,直接、真实地将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忘我精神展现在受众面前。
在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现场新闻类的获奖作品中,类似这样“提供体验”“传递感受”“唤起情绪”的视频表达案例比比皆是。例如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全乡村民化身“爬山侠”守护雪山! 村民跋涉5000米高山捡垃圾》,在2分25秒的报道中,视频的开头以及大量篇幅,都取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贡嘎山乡村民在“蜀山之王”贡嘎雪山上捡垃圾的镜头,记者用跟踪式采访拍摄,拍下了村民扶老携幼,从石头缝里捡起氧气瓶、烟蒂、矿泉水瓶、带着油渍的塑料方便饭盒,装满编织袋,清理运走的过程。虽然很少人能亲自前往海拔五六千米的贡嘎雪山,但这样的镜头却足以让人身临其境,去感受纯洁的雪山和淳朴的村民。
又如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作品《这一夜,我们为她点亮太空!》系人民网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前策划组织的“向祖国表白”全国城市灯光秀活动,视频通过让受众体验观赏全国26个省份48个城市84个地标建筑的灯光秀,烘托了节日气氛,唤起国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让人民心系国庆宣传以直观的形式深入人心。
短视频之所以火爆,大受欢迎,是因为符合人们利用碎片时间寻求感性阅读、追求多种体验的需要。因此,纸媒在进行媒体融合过程中,需要转化内容思维,改变表现形式,制作出符合短视频特征及符合受众需求的新闻产品。
三、视频制作技巧创新化
当纸媒通过短视频制作探索媒体融合之路时,很容易以同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媒体作为学习对象。但笔者认为,对拍摄技巧、镜头运用等专业知识,向同行学习固然重要,但电视媒体传统的内容产品制作思维,并不完全适应目前互联网短视频的发展。
传统电视媒体新闻生产与新闻短视频传播,除了报道时间长短不同,更显著的区别是体现在新闻生产思想认识的差别上。短视频新闻传播注重日常化、生活化表达,并不强调传播信息,以感性激发广大用户对于新闻事件的情感共鸣。传统电视媒体传播及新闻生产更多侧重于传递新闻信息以及解读政策措施等。
因此,传统纸媒介入短视频传播,需要加强创新,既要保留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导向性,也需要结合短视频传播特点,整合新闻素材,制作轻量级、趣味性的新闻短视频,新闻短视频并不要求视频将新闻五要素全部涵盖,也不需要保证新闻的完整性,因此,在生产制作上不仅仅是将新闻资讯进行简单浓缩,而是要在原有新闻素材及视频信息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创作。
例如在《女医生边跑边做心肺复苏》的视频剪辑中,作品没有运用电视媒体常常使用的空镜头、转场镜头等技术手段,也没有转换景别,而仅仅是通过连续镜头的2倍速播放,更加突出“边跑边做心肺复苏”这个关键细节。在众多新闻短视频作品中,在以往传统电视报道中运用极少的重复播放(并非慢动作)、增加表情包等技巧,都大量出现。值得一提的是,传统新闻学教材曾对电视新闻中的背景音乐持否定态度,认为影响了新闻客观性,并不推崇。
但是,在现实的媒体环境中,包括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和澎湃新闻的短视频新闻作品,情绪色彩浓重,或节奏明快风趣的配乐都在大量使用。笔者认为,这是媒体融合对新闻理论的尝试和探索。毕竟,在新闻工作的“24字方针”中,“鼓舞士气”“凝心聚力”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从抖音到快手,从微博到腾讯,近几年,国内互联网公司纷纷布局短视频领域。这一方面揭示了当前内容创作的風口,让传统媒体看到了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引来了大量自媒体创作者以及专业内容制作机构,增加了传统媒体的竞争对手。
四、结语
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应该看到新闻只是短视频平台众多内容的一个分支。新闻媒体的竞争,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对时效的竞争、对深度的竞争,更要扩展到对网友心理需求把握准确度的竞争。用户的总量只有那么多,用户的时间也只有那么多,如何通过贴近受众、服务受众,制作出满足受众需求的媒体产品,寻找更适合的传播平台、探索网络的传播规律,是传统媒体在发力新闻短视频时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责任编辑:黄康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