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设计下的现代诗歌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2021-09-23 04:52潘丹婧
文教资料 2021年18期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教学策略

潘丹婧

摘   要: 以统编教材九上名著《艾青诗选》为例,探讨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下的现代诗歌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认为项目化学习设计从尊重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出发,通过构建结构化、模块化的现代诗歌核心知识网络,整合问题式、实践式的现代诗歌学习活动,创设平等型、体验型的现代诗歌阅读情境等教学策略,还学生读新诗、真对话的主体地位,拓宽新诗的阅读教学空间,激发学生读新诗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新诗阅读量,提高学生的新诗审美素养和社会实践素养。

关键词: 项目化学习   《艾青诗选》   教学策略

项目化学习“在中国背景下,以一个学科为主要载体,聚焦学科关键概念和能力,进行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学科与人际的联系和拓展”[1](127)。既是整本书阅读课程改革的可行道路之一,又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可行道路之一。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必读名著之一《艾青诗选》在教材编排上紧承九上第一单元诗歌活动探究,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新诗的能力和兴趣,并从中获得精神情感上的熏陶。

本文拟以统编本教材九上名著《艾青诗选》为例,探讨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下的现代诗歌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一、构建结构化、模块化的现代诗歌核心知识网络

学科项目化学习本质上是“学科核心知识在情境中的再建构与创造”[1](31)。根据中学语文现代诗歌特点,应以学生已有认知和看似一望而知的诗歌语言为抓手,深入诗歌语言思维的深层内核,促进学生知识、思维、审美、文化合一,建构结构化、模块化的现代诗歌核心知识网络体系,消除表层零散讲解带来的知识碎片化弊端。

在教材编排上,九上第一单元以艾青的代表作《我爱这土地》等四首现代诗歌为引子(还有一首为词),开展鉴赏、朗诵、创作活动探究。名著导读《艾青诗选》紧随其后,以“如何读诗”为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巩固第一单元活动探究所得并有所拓展。

在项目化学习设计的起点,即梳理确定核心知识是什么时,教师应注意到“《艾青诗选》如何读诗”的核心知识与九上第一单元诗歌活动探究中的鉴赏、朗诵活动的核心知识高度相关甚至有所重合。二者的核心知识均可整理为知识和技能两类,知识类包括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把握诗作的感情基调;技能类包括在朗读时通过重音、停连、节奏等传达诗人的思想情感,揣摩诗人情感的发展脉络,理解作者是如何组织这些素材、提炼事物特点,以及用怎样的语言形式呈现这些特点的。学科关键概念为意象、意境和情感。

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重整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兴趣、已有认知和选文特点,构建相对联动、完整又具有开放性的适合所在班级学生的“学习单元”。例如,把“《艾青诗选》如何读诗”与第一单元的诗歌朗诵活动整合,开设《艾青诗选》朗诵专场,在课堂内外切实开展的诗歌朗诵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重音、停连、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表情、动作等朗读实践,切身体会艾青诗作中的核心意象、语言形式,把握背后的内涵意义、情感脉搏、风格特点和时代主题。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设计中“学习单元”的重整表面上是“朗读”这一活动形式的合并同类项,但内在遵循的逻辑是核心知识网络的建构。在构建核心知识网络时,务必首先揭示知识点本身的内在逻辑,形成知识点之间的有效关联,再通过结构化、模块化的整合,形成核心知识网络,为问题式、实践式的现代诗歌学习活动奠定意义基础。

二、整合问题式、实践式的现代诗歌学习活动

为了驱动学生主动投入,项目化学习需要用問题的方式表现核心知识,即形成本质问题并将之转化为适合所在班级学生的驱动性问题。学科的本质问题反映一个学科的关键探寻,指向学科中的大概念,将学科中零散的、孤立的知识和技能整合起来,发挥聚合作用。对本质问题的回答意味着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产生重要的理解。驱动性问题将比较抽象、深奥的本质问题转化为特定年龄阶段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有趣的、对学生亲和的方式驱动学生投入项目化学习。有意义的实践式学习活动,让学生维持探索问题的兴趣,经历在“做”和“学”中发展的历程。需要注意的是,“实践”一词强调“‘做和‘学的不可分割性”[1](87),不仅是流程,还是带有思考性质的、动手动脑的行动。真正有意义的问题式、实践式的学习活动可以促使学生知、行、思合一。

谢冕先生在《论中国新诗——<中国新诗总系>总序》说:“二十世纪的文化变革留给中国人许多记忆,而新诗从无到有的轰轰烈烈的行进,却是最激动人心的、永远值得纪念的事件。”[2](1)《艾青诗选》便是这一文学文化进程中的代表产物。然而由于时代的隔膜,一些学生认为《艾青诗选》不好读、读不懂。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可能在于教学意象美、音韵美、节奏美、情感美、哲理美等知识时,倾向于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知识灌输。另一方面,可能在于师生“太多地纠缠其中的历史与现实的约束”[3](5),教学重心放在探究作品主题思想的准确性,忽略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才是最能击中学习者内心的方式。

整合问题式、实践式的现代诗歌学习活动有望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艾青诗选》项目化学习设计中,根据核心知识网络的梳理,可将本质问题归纳为:如何理解意象、意境与情感之间的关系?驱动性问题可以设计为:如何创作出一期打动人心的“为你读诗”微信公众号推送?请每位学生围绕主题“推荐艾青的诗歌”,为微信公众号“为你读诗”编写一期吸引人的音频、图文综合稿件,内容包括推荐人所朗诵的诗歌及所作赏析的配乐音频、所推荐的诗歌原文、赏析文字、与文字相配的插图、推荐者照片及简介等。这一驱动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通过较新颖有趣的形式激发和维持学生阅读《艾青诗选》的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深化学生对意象、意境、诗人思想情感及诗歌感情基调的理解。

此项目化学习设计主要使用高阶认知策略,实践与评价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入项活动。教师提供样例供学生欣赏和讨论;提出驱动性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分解驱动性问题,形成思考路径和问题链;组织头脑风暴,思考一期围绕主题且具有吸引力的“为你读诗”微信推送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和要求,形成初步成果要点和评价量规的第一稿;学生在主题下自由选择内容方向,将学生分成若干项目小组,明确各组项目目标;教师明确活动进程、时间节点和提交材料的要求。

第二阶段,知识与能力的建构。教师发放KWL(Know Want Learned)表格,学生填写关于编写“为你读诗”微信推送综合稿件自己已经知道的内容(K)、想要知道的内容(W),在小组内分享,形成小组共同的问题清单;教师提供分析框架,学生根据问题清单和分析框架分析三个典型的“为你读诗”微信推送综合稿件(含朗读音频);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主题和语言形式,理解意象、意境与情感的核心概念;学生用思维导图比较分析三篇微信推送综合稿件在朗读和鉴赏上的相同、不同之处;根据所学进一步修订评价量规,形成第二稿,明确什么是符合主题的、打动人心的音频图文综合稿件。

第三阶段,探索和形成稿件。每个项目成员明确自己推送稿件的具体内容方向,列出任务清单、初步提纲、细化日程表;每个项目成员根据内容方向,采集素材、筛选素材、初步完成文字稿和音频稿。

第四阶段,评论与修订。根据评价量规,项目小组内和项目小组间评价和交流内容、素材、意象、意境与情感之间的关系和朗读表现形式;教师进入项目小组内,对其提出修改建议。

第五阶段,公开成果。途径一,通过“师生共赏   为你读诗”微信公众号课堂品鉴会进行汇报展示,根据评价量规产生各具特色的奖项;途径二,通过“为你读诗”微信公众号每日一期的成果推送,扩大成果公开范围,增强学生学习实践的驱动力和成就感;在公开成果的过程中,记录他人的建议和观点。

第六阶段,反思与迁移。完成KWL表格中的学到了什么(L)部分;完成社会性实践和审美性实践的反思;进一步迁移到《泰戈尔诗选》等选读推荐中。

需要注意的是,在问题式、实践式的现代诗歌项目化学习设计中,问题必须源于对文本学习价值的深度挖掘,基于核心知识网络的建构。问题是蕴含核心知识的轴心,实践围绕轴心展开,是分析解决问题、掌握核心知识的手段,才能真正形成有意义的项目化学习活动。

三、创设平等型、体验型的现代诗歌阅读情境

为了使学生以开放的状态、活跃的思维进行现代诗歌阅读的项目化学习,教师应该创设“平等型、体验型”[4]的现代诗歌阅读情境。

平等型的现代诗歌阅读情境首先要具有安全感的学习氛围,师生在该情境下感受到平等、尊重、关爱和包容。平等型的现代诗歌阅读情境还要有“横向联系”[1](12)的生生互动。教师布置有挑战性的、高认知水平的学习任务,给学生提供自主和合作思考的学习工具,形成学生小组、全班不同层面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相互提问质疑。生生之间有一较长时段深度讨论驱动性问题,合作解决指向核心知识的本质问题。学习处于弱势的学生有机会多次深入理解重要的现代诗歌概念、培养现代诗歌朗读能力;在现代诗歌阅读上有学习先行优势的学生可以外显思维理解并比较不同的鉴赏和朗读方式。

《艾青诗选》项目化学习设计的实践和评价同时着眼于创设平等型的现代诗歌阅读情境。例如,请每一位学生而不是个别优秀学生编辑一期“为你读诗”微信推送,给每一个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并说明理由的机会和场地;鼓励学生在头脑风暴、填写KWL量表、思维导图比较、制订并修订评价量规等互动中敢于说出不懂,勇于提出关于该项目化学习的各种问题;引导全班学生不因为同学有问题或问题层次较低而嘲笑或否定;引导学生自由平等地讨论分歧;引导学生自主制订评价量规并根据所学进一步修订等。一般来说,安全平等的讨论环境对学生的阅读动力和讨论意愿影响很大。

体验型的现代诗歌阅读情境,有助于将抽象化的新诗知识融入具象化的生活情境和现实情境中,在学习内容和教学情境的高度匹配之下,通过有效的“对话”、深层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身心合一,提高新诗审美素养与社会实践素养。

例如,在《艾青诗选》项目化学习设计中,把理解新诗意象、意境、情感的核心知识融于以“推荐艾青的诗歌”为主题编辑一期“为你读诗”微信公众号推送的驱动任务中,通过驱动任务和实践、评价的六个阶段,创设并凸显“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着眼发展性、融入教育性、贯穿实践性”[5]的《艾青诗选》阅读情境。通过选诗、朗诵、鉴赏、配乐、配图等丰富情境体验感的手段,助力学生融合学科认知、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

统编教材构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明确把课外名著阅读作为重要部分纳入其中,要求语文教学格外注重课内往课外阅读延伸,格外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格外重视学生读整本名著,努力做到課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6](23)。

项目化学习设计是现代诗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一种模式。从尊重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出发,通过构建结构化、模块化的现代诗歌核心知识网络,整合问题式、实践式的现代诗歌学习活动,创设平等型、体验型的现代诗歌阅读情境等相辅相成的教学策略,还学生读新诗、真对话的主体地位,拓宽新诗的阅读教学空间,激发学生读新诗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新诗阅读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新诗审美素养和社会实践素养。当师生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都能获得认知的发展与幸福的体验时,学生学习素养就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谢冕,姜涛.中国新诗总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3]王晓,编选.艾青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4]王璐,肖培东.深度学习导向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J].语文建设,2020(5).

[5]李吉林.为全面提高儿童素质探索一条有效途径: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上)[J].教育研究,1997(3).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猜你喜欢
项目化学习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当项目化学习遇见STEAM课程
“项目化学习·多元呈现”教学模式的探究
项目化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