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闻名
8月31日,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拉普拉斯拍摄的飓风“艾达”过后的景象
8月到10月是北大西洋的飓风季,平均每年会产生热带气旋约19个。
8月29日,飓风“艾达”(Ida)登陆美国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美国国家飓风中心的数据显示,“艾达”最大持续风速达到每小时约240公里,且强度在一天之内从一级跳升到四级,成为史上登陆美国最强的飓风之一,大半个美国也随之“挨打”。
社交媒体上的一段视频显示,伴随“艾达”登陆,路易斯安那州一家医院的屋顶瞬间被掀翻,随后被强风吹成碎片散落一地。
那一天,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超过100万户家庭和企业断电,部分地区洪水暴发,公共设施大面积损坏,墨西哥湾附近超过95%的石油生产设施被迫关闭。
8月30日,“艾达”降级为热带风暴,随后继续北上。但即使只是“艾达”的“残余力量”,也在短短数小时内横扫了包括纽约、新泽西州在内的美国东北部地区,引发了超级暴雨、龙卷风和局部洪水等极端天气,整个纽约几乎陷入瘫痪。据美国媒体报道,“艾达”在8个州造成至少82人死亡。
“艾达”的恐怖破坏力,让很多美国人想起了“卡特里娜”,一个几乎等同于“9·11”的噩梦般的名词。
16年前的2005年,同样是8月29日,飓风“卡特里娜”同样在路易斯安那州登陆。它掀起的风暴给墨西哥湾周边的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马州造成了灾难性破坏,直接和间接造成的死亡人数达4081人,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美元,堪称美国历史上的“飓风之王”。
为什么墨西哥湾盛产“黑旋风”?
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聂高臻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说,温暖的墨西哥湾海水是飓风强度跃升的“加速器”。
一般情况下,飓风会搅动海水,使表层暖水和深层冷水混合,从而降低海表温度,对飓风强度加强产生不利影响。然而,墨西哥湾暖流的独特结构却为飓风升级提供了充足的能量。
暖洋流经由尤卡坦海峡进入墨西哥湾后,经常会在湾内近海掉头,形成一个顺时针回旋180度的“发卡弯”形暖流,即“套流”。当飓风恰巧从“套流”处经过,上下均一的海温避免了海表温度下降,成为其等级迅速飙升并造成破坏性影响的关键原因。
与“卡特里娜”相比,“艾达”又有多强呢?
聂高臻说,相较于“卡特里娜”彪悍的体型,“艾达”还只是个小块头——从风圈半径看,“卡特里娜”更大,7级风圈半径(台风本体半径)超过300公里,12级风圈半径约150公里;而“艾达”7级风圈半径只有180公里,12级风圈半径仅有60公里。
也就是说,从水平尺度看,“艾达”只有“卡特里娜”约一半大小。但从另一个层面看,“艾达”移动速度更快。从登陆风速看,“卡特里娜”是每秒56米,“艾达”则达到了每秒67米。
“两者带来的风灾破坏力可能在伯仲之间。”聂高臻说。
尤为不幸的是,“艾达”在肆虐完墨西哥湾后继续北上,在美国东北部正好遇上了渗透冷空气,两者共同作用,带来了破历史纪录的超级暴雨。
根据美国国家气象局的数据,纽约中央公园9月1日一天内的降雨量高达181毫米,打破了1927年创下的城市降雨量历史纪录。纽约外围的哈里森地区一小时内降雨158.8毫米。
新泽西纽瓦克地区9月1日一天内降雨量更是高达213.6毫米,纽瓦克国际机场航站楼一度被淹,数百架次航班取消。
“艾达”之所以刻骨铭心,更在于它暴露了超级大国美国脆弱的基建内核。
9月1日,超级大都市纽约经历了“惊魂一夜”。
暴雨导致城市严重内涝,居民家中进水,地铁多处停运,网友拍下的照片显示有地铁站内甚至惊现“水帘洞”。一些被困在大雨中的驾车族无法打开车门,不得不跳窗逃生。
这不是纽约第一次因极端天气陷入全城瘫痪。
2012年的飓风“桑迪”就曾让纽约地铁“从铁轨一直淹到天花板”。此后,管理纽约地区公共交通的大都会运输署投入了几十亿美元对地铁系统进行防洪规划,但如今看来收效有限。
美国公共政策智库“城市未来研究中心”执行董事乔纳森·鲍尔斯质问说:为什么每次大风暴,纽约似乎都会崩溃?
一方面是因为纽约对火车站、机场、桥梁等大项目投入多,但较少把经费用于下水道和排水管等“不吸引人”的项目。
另一方面,更是因为过去几十年里,纽约市的基础建设已跟不上人口增长速度,更不必说为“越来越猛烈的风暴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做好准备了。
美国外交学会环境问题研究员爱丽丝·希尔还指出,美国的挑战不止在于一地一点,而是在于“全部基础设施”——从排水系统到电网和通信系统。
“大家以为能解决过去的问题就能应对将来的问题,但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告诉我们,这样的思维方式不灵了,我们没有准备好应对新的气候条件。”希尔说。
美国总统拜登在视察灾区时也明确表示,此次飓风带来的严重打击提醒美国“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在“惊魂一夜”中,纽约至少有13人死亡。当地媒体注意到,绝大多数死亡案例都发生在地下室,因为强降雨造成洪水漫灌来不及逃离而丧生。
纽约的临街地下室,因此被称为“夺命地下室”。
这些遍布纽约城的地下室,条件十分简陋而且多数是合法或非法的合租,住户主要是低收入群体、移民和学生。有些房间连窗户都没有,只有一扇门通向街道,突如其来、快速上涨的大水,没给他们留下逃生的机会。
众议员亚历山德里娅·奥卡西奥-科尔特斯发文警告说:“生活在违法出租‘地下室或安全条件极差住房里的人,是突发水灾时最容易受难的。”她进一步指出,这些人更可能是“低收入务工者和移民”。
《纽约时报》在报道中更直指,在纽约暴雨中,死亡人数不仅反映了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也体现了“根深蒂固的种族不平等”——“在纽约市,大部分遇难者是在洪水冲进地下公寓时被淹死的,许多这样的公寓不符合安全要求,却成为穷人和非法移民可负担的住房”。
“艾达”不但“暴击”了美国,也警示了全世界:我们的城市为未来的极端天氣做好准备了吗?
《纽约时报》发文称,从飓风“艾达”到加州野火,这些灾难暴露了美国的潜在危机——美国尚未对极端天气做好准备。
气候和抗灾专家说,美国面临着两个独立但相互交织的问题:首先,政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来应对早已预计到的气候冲击;其次,如果各国不采取措施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自然灾害可能会来得更快。
这并不只是美国的问题。
今年夏天,与全球变暖相关的极端天气频发,在德国等地均发生了因为超级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和人员伤亡。可以预见,能否超前做好针对极端天气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应急预案,将是未来城市管理者的“标配”能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