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8月17日,江苏扬州。在瘦西湖西门,市民正在有序接受核酸检测(张卓君/摄)
“逐步解除社区的封闭封控管理,让扬州有序地恢复到正常状态是现阶段的首要任务。”8月25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工作组社区防控组专家吴浩在扬州市第27场疫情防控专题发布会上说。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吴浩曾几度临危受命,以中央指导组防控组社区防控专家组组长身份奔赴武汉,此后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专家身份前往喀什、石家庄、瑞丽、广州、南京等地参与指导聚集性疫情处置。
扬州,是吴浩战疫的第15個城市。
自7月28日出现本轮疫情第一例确诊病例以来,短短半月内,德尔塔变异毒株在扬州快速传播,每天确诊病例以两位数增长,扬州疫情风险等级一再上调。
对1986年就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扬州来讲,棋牌室成了当地老人最常去的场所之一。
扬州,这座被称为长三角后花园的中型城市,成为疫情风暴的中心。老龄化程度高、流调存在漏洞、“全员核酸”覆盖不足、漏检时有发生,甚至因为组织不力还导致了检测点的感染……
复盘此轮扬州疫情,二三线城市防疫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引发各界关注。扬州这类中小城市在医疗资源调度、大数据行动轨迹流调排查等方面相对不足,暴露出智慧城市建设落后、隔离酒店以及医疗资源储备不足等诸多能力短板。
7月21日,64岁的毛某宁,从南京到扬州后,居住在邗江区双桥街道念四新村的姐姐家中。之后,毛某宁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7月27日到扬州友好医院就诊;7月28日被诊断为扬州1号确诊病例。此后,扬州本土确诊病例呈直线上升趋势。
棋牌室是此次扬州疫情的暴发点。对1986年就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扬州来讲,棋牌室是当地老人最常去的场所之一。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扬州修建的居民住宅多在每栋楼一层设有专门的车库,不少沿路拥有车库的人家改变用途,把车库装修成门面房对外出租,或是自家开个棋牌室。行人一路走来,耳边麻将哗哗作响。
棋牌室人员密集、空间密闭,空气不流通,和南京禄口机场相比,更容易在短时间内引发大量传播。由于常去棋牌室的大多是老年人,老年人频频中招,成为本轮疫情中的高危群体。梳理第一波扬州确诊病例可以发现,老年人在全部确诊病例中占比约一半,年龄最大的89岁,重症、危重症也大多为老年人。
这给扬州疫情防控带来巨大挑战:流调溯源难、治疗难度大。
年轻人的流调溯源依赖数据记录——支付扫码、乘车扫码,轨迹大都记录在手机里。而老人对行踪记忆较差,很多人也不用智能手机,缺乏电子记录,搞清楚14天里去过哪些地方、见过哪些人相当困难。
而许多私营棋牌室未执行严格的健康码查验和信息登记,也让扬州的流调工作雪上加霜。
“德尔塔变异毒株传染性强、治疗时间长、容易发展成重症。”扬州市卫健委副主任王劲松说,老年人体质本来就比较弱,加上不少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一旦感染就很容易发展为重症。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偏低,休闲时间多,走亲访友的机会多、需求强,健康防护意识不到位,特别是高龄老人的防护不到位,这些都使疫情防控难上加难。”
从1号确诊病例毛某宁7月21日从南京中高风险区离开,至扬州28日发现确诊病例,时间过去了7天。根据德尔塔变异毒株的传播特点,此时扬州应已完成了近二代传播。
8月20日,扬州市广陵区东关街道个园社区,刘世豪(右)为出行不便的老人进行上门核酸检测取样(李博/摄)
7月29日,扬州发出第一次“紧急寻人启事”,寻找1号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同时启动340个核酸检测点。
7月30日,扬州泰州机场停运;扬州市文广旅局宣布从31日起关闭部分景区。
7月31日晚,在扬州市卫健委举行的第二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王劲松表示,当地继续对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和次密接开展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继续对中高风险地区来扬人员实施排查管控。主城区施行圈层管理,发生确诊病例的居民小区实行封闭管理,封闭管理区域内居民“足不出户”,由属地乡镇街道统筹做好后勤保障和健康管理工作。加强对主城区其他区域进出口管理,人员进入医疗机构、小区、超市等地,实施严格测温、查验苏康码、行程卡、戴口罩、一米线等措施。
从“全员核酸”到“封闭管理”,迅速到位的措施,却未能阻止扬州成为本轮疫情中感染者最多的城市。
究其原因,一位疾控专家感慨:“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的传播链往往更难追溯。”
8月1日,扬州第二次“紧急寻人”,但仍仅限于确诊病例曾经到过的三家棋牌室,尚未涉及市内其他棋牌室和场所。与此同时,交叉感染的场所在一步步增多。
那些老龄化严重的小区,排查工作难度尤其大。以扬州市邗江区的翠岗花园社区为例,在一万多居民中,七成左右是老年人。翠岗花园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告诉媒体:“我们社区老年人占比在70%左右,1个网格员负责500个居民。”
除此之外,在疫情暴发初期,社交平台上出现不少扬州医疗资源不足、社区工作人员防护服短缺的“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