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莉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非常重要,通过该课程教学引导,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具有很大帮助。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时,为避免受到传统灌输教学模式的约束,教师可尝试建构生活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实现课程教育改革目标。本文就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一些简单的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实际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9-008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9.041
初中学生好奇心较强,什么都想尝试,因此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为了促进初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与辨别能力,教师需合理发挥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通过对其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科学创新,为学生建构高效的道德与法治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该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并不是以传授具体知识为目的,而是将“立德”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对学生思维意识与道德品质的培养达到对教学的推动。因此,为了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教师需要从改变教学氛围入手,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时,主动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活事例进行融合,进而有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约束,为学生建构高效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二)引导学生知识内化
围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向日常生活延伸,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熟练掌握与充分吸收,最终完成知识内化。而为了达到这项预期课程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为学生建构趣味性学习环境,结合实际事例进行案例解析,协助学生进行思考解读,实现高素质人才教育目标。
(三)突出学生主体性
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时,由于部分教师未能突出学生的学习地位,弱化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导致教学效率难以提升,而教师则可通过建构生活化教学模式来改变这种教学影响,并且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促使教师围绕学生进行教学方案设计,达到教学的预期改革效果。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思政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与家国意识,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引导时,可合理建构生活化教学模式,对生活化教学模式不断进行优化完善,发挥出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价值。我结合自身工作經验,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如下阐述。
(一)生活化教学氛围的营造
为保证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开展的质量与效果,完成对实际教学工作的优化,教师应当尝试从实际生活入手,将其作为教学突破口,提取学生实际生活事例,突出学生的课程学习主体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反之,在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单一的理论灌输使得课堂环境沉闷单一,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不利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可持续教学工作开展,更是直接影响到初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为了使学生在学习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进而全面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达到预期课程教学改革目标,教师在实际课程教学工作开展前,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保证学生学习方向明确,使得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达到有机结合。同时,教师在生活化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工作开展时,应当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热门社会事件、校园生活事例等,为学生架构个性化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方案,并营造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氛围,以便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做到对社会生活性元素的合理渗透,保证教学工作开展的质量与效果。
(二)生活化趣味课堂的建构
通过对传统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可知,过去的教学中,主要依靠的是教师的讲解,学生并没有进行高效互动,教学过程单一、无趣,导致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陷入瓶颈,无法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鉴于此,在新课改下,教师应主动进行教学改革,通过生活化趣味互动课堂的建构,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际教学活动当中,进而发挥出师生互动与生活化趣味课堂的教学优势。
首先,通过对初中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进行分析可知,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非常强。因此,鉴于道德与法治相关内容以理论型为主的特征,在实际生活化教学策略应用时,作为教师,应当以引导为主,合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不是压制学生的这些天性,进而结合激趣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其次,在生活化趣味课堂进行建构时,要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提高重视,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找到兴趣点,促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完成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深度学习与知识内化,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锤炼学生的身心与意志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最后,尽管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生活化趣味课堂的建构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弱化自身的教学地位,而应该突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缺一不可的关系,进而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并在这种和谐的课堂教学生态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建构全新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保证学生的主观想法得到充分体现,使得学生逐渐形成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