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克军
摘要:《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出台为甘青两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战略性引领作用,实现两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其远景发展的内在需求。结合《规划》内容,探究兰西城市群背景下区域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优势,提出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与共建共享模型、组织架构建议,为实现城市群资源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群;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1.05.012
2018年國家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印发《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下文简称《规划》),强调把兰州—西宁城市群培育发展成为西北地区繁荣稳定的重要城市群。覆盖总面积9.7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200万人。其中涉及甘肃22县区,常住人口占甘肃省人口的29.21%;涉及青海2市3州,常住人口占青海省人口的72.57%。《规划》明确了城市群资源共建共享发展目标,不仅体现在文献资源共享方面,还体现在先进管理经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
“竞合”(Co-opetition)即竞争与合作,竞合思想蕴含于价值的创造与分配之中。在价值创造阶段,需要参与主体的共同合作将“蛋糕做大”,而在价值分配阶段则更多的是体现竞争策略。竞合视角下的城市群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行为表现出了竞争与合作两种策略,原本在资源有限、利益分配不均及其他条件限制下是相互竞争者,通过资源共享与合理的利益分配来寻求竞争优势,从而使得参与主体相互引导、借鉴,最终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双赢关系。[1]建设惠及兰西城市群内用户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与共建共享平台,将优势资源向贫困、偏远地区倾斜,是推动兰西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文化强国战略的基础和关键。
一、内涵界定
“资源共享”概念最早由西方图书馆学者提出,集中于信息资源的共享建设。国内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中并没有与“共建共享”直接相对应的概念,而研究多集中反映在“资源共享”中。资源共享是文明发展至今人类不断追求着的一个愿景,是在充分重视个体潜力发挥的同时,特别强调合作,担负着优化资源结构、减少成本投入、改善检索条件、提供便捷有序的信息获取环境等重要使命。受观念、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资源共享在过去的具体实践中始终难以真正落地并产生实际的社会效益。[2]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一般指文献信息资源,具有代表性的是较为完善的CALIS全国教育文献联合保障体系。实际上,广义的信息资源不仅包括文献资源,科学教育、医疗卫生、政务公开均可涵盖其中,是人类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种构成信息要素的集合。[3]现代社会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在急剧增长,用户需求也呈现多元化、个性化,希望信息提供者能够快速、及时地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但单一机构提供服务的能力和范围有限。为解决这一矛盾,协调某一区域内的拥有大量公益性信息资源的机构抱团,从资源共建到共享形成服务联盟,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及社会建设各领域提供创新支撑、信息保障、安全预警和决策支持。本文所论及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也以文献信息资源为主,涉及机构为现存的各类型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博物馆以及地方史志办等文化服务机构。
二、研究现状
国内部分省份已构建了服务于本地的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如国内较为成功的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山西省构建了涵盖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科技数据、自然科技资源四大基础性资源的平台,随后福建、江苏、甘肃等省也都建立了相似的平台,但共享平台服务内容仅限于科技类信息资源,且缺乏有效的共建共享协调管理机制,组织架构、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仅上海、江苏、安徽、浙江3省1市建立了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了区域共享。[4]针对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加,尤其在“十四五”时期国家力推城市群建设的大环境下,构建全社会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将成必然趋势。笔者以“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为关键词,通过CNKI检索发现关于兰西城市群的研究成果很鲜见,研究整个区域内所有类型资源共建共享的案例几乎没有。资料表明,我国信息资源总体布局不均衡,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城市>城镇>乡村呈逐级递减的阶梯分布,富集地区信息资源有闲置,而城镇乡村等经济滞后地区信息资源相当贫乏。[5]尤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信息机构联盟式发展十分必要。
研究现有相关文献发现,不利于区域内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主要因素并非局限于资源本身,也非局限于建设经费欠缺,而是信息机构本身的发展现状不够理想,共建共享意愿不强烈,尤其表现为信息资源地方保护性与民族性较强。已投入运行的共建共享项目又存在如下突出问题:一是共建共享目标不明确,共建共享的概念易给人造成不参与共建是不是就不能共享,共建共享是不是仅限于图书馆界等问题。二是重共建轻共享,共享是共建的目的之一,过于重视共建,忽视共享,信息资源就难以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更谈不上提供优质服务。三是普遍存在的技术问题,建设之初技术上的不兼容互通就为共享设下困局。四是缺乏竞合意识,受传统理念束缚,主动开放合作性不强。
三、优势分析
(一)地域特色资源优势
兰西城市群所辖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科技图书馆、各类型档案馆、科技馆、博物(纪念)馆拥有丰富的特色资源,城市群内有以兰州大学为代表的著名高等学府;有以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为代表的科研院所;有以西宁塔尔寺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寺院,尤其塔尔寺珍藏包含《甘珠尔》《丹珠尔》的大藏经以及印度、中国西藏等高僧大德高价值论著;有遍布兰州、西宁两地的历史遗迹、红色资源等。青海省藏文化博物院,建设初衷就决定了其资源具有明显的高原藏文化特色,而青海省图书馆,工作重点和职责则决定了其在高原地方文献工作中要全面地保存、收藏本区域范围内的所有地方文献。这些资源因隶属系统、服务对象、收藏重点等方面的差异,体现出了较强的地域特色。
(二)宏观政策保障优势
区域信息资源影响区域经济,区域经济需要区域信息资源作支撑。无论是“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还是兰西城市群发展规划都有信息资源发展的相关内容。《规划》中关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表述有“横向对接和数据共享、信息协同、服务协同和资源共享、离岸数据服务中心等”,兰西经济社会的发展繁荣,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其中重要的内容,而各类型信息资源储藏机构是公共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中很重要的一个子系统,以图书馆为例,它是提高地区民族精神文化素养、繁荣文化事业的重要活动阵地。
因此,经济要发展,文化事业的进步也是刚需,“一带一路”“兰西城市群”“兰州新区”“国家大数据战略”等顶层设计为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宏观政策保障。
(三)厚重的历史文化优势
天然的地缘关系,使甘青两地早就在经济、文化领域开展交流。先天的族缘关系,使两地又保持着文化和习俗上的连续性。经济合作,文化先行。文化先行的主要内涵是交流和传播,要确保交流和传播的迅速、准确、有效,以图书馆、档案馆为代表的信息资源优势不可替代。甘青地区既是古代中西文明交流交汇的重要桥梁,如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播至西方,将古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古罗马文化引入中国,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源宝库,如博大精深且享誉海内外的敦煌文化。在时间跨度长达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两地汇集成了较为完整的史前文化发展序列。进入新时期,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区、青海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區,已成为对外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丝路花雨、青(兰)洽会、国家公园论坛、中(藏)医药产业博览会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艺术节、博览会和综合性论坛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两地在探索挖掘红色资源、当地历史文化变迁,寻求技术保护、开发利用现有信息文化资源的过程中积累了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更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甘青文化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被赋予了厚重的内涵。地相邻、俗相近、言相通促成了甘青人民共同的文化需求,在此背景下,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具备了坚实的人文优势。[6]
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强化竞合意识,实现目标引领
现阶段兰西区域信息机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全局观念、协同意识欠缺。信息资源建设的本身价值在于为社会用户服务,这一社会属性决定了其建设与发展必须强化开放、竞争与合作意识,积极投身到区域信息资源服务一体化建设中,确立科学的服务联盟建设方案,真正体现竞合的溢出效益。一方面以用户需求为目标,另一方面不断加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在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同时,更好地为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尤其要注重解决用户场景体验、智慧服务、信息检索、情感分析、隐私保护、信息安全等关键性问题。
(二)均衡各方利益,拓宽经费来源
因长期处于分散运行、条块管理、多元领导的状态,兰西城市群信息机构彼此之间协调与协作有一定难度。利益均衡是共建共享中的必要协调手段,在以整体利益为中心的前提下,兼顾各个成员利益,促使成员根据自身条件,无论级别高低、规模大小均可参与共建共享,保证成员在付出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应有的回报,以此破除甘青两地长期处于自我发展、缺乏创新和交流的瓶颈。面对资源成本逐年上涨态势,多数信息机构的经费来源没有保障,县级及以下资金来源基本靠财政全额拨款,采购资源的品种和数量得不到质的提升,[7]因此拓宽经费来源迫在眉睫。
(三)统一技术标准,提升数字服务能力
目前,应用软件的采购使用各异;涉及信息资源数据描述标准不统一;数据库建设标准、结构、描述语言等不尽相同;数据机读格式不一致,集成系统标准化缺失等棘手问题,须遵循统一标准,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兼容、转换、交流,这是共建共享的前提,也是提升综合服务效能的前提。另外,尽管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我国发展已有几十年,但是从一定的区域空间范围来看还存在着自动化、网络化发展不均衡问题,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农牧区、山区网络发展落后,且兰西城市群区域内珍贵、稀缺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程度不高、数量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文献信息资源社会效益的发挥。能够向社会开展全方位的信息咨询服务、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信息咨询专业人才队伍也亟待培养扩充。
五、实现路径
(一)竞合视角下的技术模型构建
如图1,整个模型将区域内信息资源分为基础资源、服务资源和智力资源等类型进行合理有效配置,实现共建共享及知识的循环增值。模型具体可划分为规划子系统、实施子系统和评价子系统,各子系统的有效衔接呈现动态化,每经过一轮循环,就对整个系统产生一定推动作用,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进而不断完善、提升服务效率。其中规划子系统包括共建共享制度设计和总体规划,由管理组织或协调机构负责;实施子系统包括资源开发建设、部分特色资源隐/显性转化,可由参与机构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建设或外包;评价子系统包括制度评价、质量评价、效益评价以及其他各类型投诉反馈和考核等,可由管理组织或协调机构负责。
(二)组织架构
如图2,组织架构模式决定了共建共享平台的结构以及资源存储机构之间协作和交流的广度。兰州、西宁两地要有一个权威的组织机构来沟通协调,使本区域内每一个信息部门都能够充分利用到不同来源渠道的信息资源,进而为本地用户高效服务。权威组织可由区域两省图书馆学会牵头,或者利用好西北五省图书馆联合会平台,也可由该区域信息行政管理部门(如网信办)组织,或由区域内有影响力的某个高校或科研院所部门协调。从功能上来看,权威组织应该具备如下主要功能:一是制定统一标准,提高各机构间信息资源数据管理的互用性,为各共享机构提供一种可共同操作的数据描述语言;二是提供业务指导,包括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三是进行量化绩效考核与评估,制定激励措施,拓宽经费来源渠道等。
(三)成员机构特色资源建设
甘青两地资源分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多元性,如甘肃的敦煌文化、马家窑文化,青海的河湟文化、汉羌文化、塔尔寺藏传佛教文化。面对形态各异的资源载体形式、资源内容,共建共享需要在统一标准的约束下进行特色资源库建设,以达到各机构能够发挥自我优势,通过贡献差体现自身公益价值的目的。努力形成系统化的、各具特色的信息资源库集群,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优质基础。
(四)绩效考核与评估体系
科学的绩效考核与评估体系是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动力,对共享机构的质量进行认证和评价的同时,更是平衡各参与主体利益的量化标准。为调动各机构合作建设的积极性,可通过行政的力量制定考核激励政策和建立协调平衡补偿机制,对在资源开发、利用和服务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机构或个人给予奖励,进一步激发参与机构和个人的服务动力。评估体系可以以该区域内各机构对共享信息的提供程度、维护程度和协同应用程度为评价标准。绩效考核与评估体系也在盘活信息资源使用户获得快速、便捷全方位服务的同时,充分体现平台建设的效益。
(五)引入PPP等新型融资模式,盘活“僵尸”资源
从经费来源角度来看,PPP模式在减轻政府财政压力的同时,为民间资本提供了释放空间,并且投资风险与政府分担,拓宽了资源共建共享机构融资渠道;从资源服务角度来看,PPP模式可以破除各资源共建共享机构间运营体制的制约,融入企业先进管理理念与方式,兰西城市群共建共享机构大多是政府主导的事业单位,虽然在资源及经验等方面有所优势,但行政干预较为明显,缺乏市场灵活性,而PPP模式在市场化运作下可让资源共建共享更具个性化,运营服务更贴合公众需求;从合作角度来看,合作方可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资源,一方面资源共建共享机构只需对项目进行远景规划、协调和过程监管,可以腾出更多精力用于开展参考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利用政府和公众的監督,避免民间资本过度追逐利益,保障了资源共建共享的公益性。[8]
六、结语
兰西城市群区域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在现有国家政策支持环境下是必要和可行的,是图书情报界乃至政府企业界的重要研究课题。要实现此目标,首先要做好现状调研,分析区域内信息资源的类型、分布情况、组织方式等,其次要做好科学论证,建立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引入知网、万方、维普、超星等第三方企业参与,为后续实现其他资源共建共享奠定基础。
说明:本文系青海省委党校年度校院级科研课题“红色资源在推进青海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实践价值研究”(项目代码:XYKT202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国红,刘隽文,邢蕊.竞合视角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15(1) :662-666.
[2]周碧蓉.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综述[J].图书馆学刊,2004(S1):37-38.
[3]刘雁,张春玲.基于河北省视角的京津冀区域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8):201-203.
[4]邵玉昆,谭偲媚,郑鹏,王红.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研究综述[J].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18(5):15-20.
[5]崔华.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现状及建设概况[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41-42.
[6]段小强.甘青史前文化是华夏文明起源重要组成部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2-15(C01).
[7]秦荣环,刘惠欣,曹健,等.京津冀城市群信息资源协同共建对策[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2):22-24.
[8]杨丰全.PPP模式在公共图书馆中的应用探析[J].图书馆建设,2016(4):78-81+86.
Research on th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Lanzhou-Xining Urban Agglome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etitive Cooperation
Qi Kejun
(Qinghai Administrative College,Xining 810001,China)
Abstact:The promulgation of the Lanzhou-Xining Urban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Plan has played a strategic leading role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Gansu and Qinghai. The realization of shar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between two places is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its long-term development. 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Plan, the thesis explores the advantage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region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the context of Lanzhou-Xining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proposes the main problems to be solve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models of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to be built, organization structures to be propos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resources.
Key words:urban agglomerati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责任编辑:王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