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赛
摘 要 宜兴紫砂壶起源于北宋、兴于明清,在不同的时代展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与时俱进,逐渐发展出完善的造型艺术体系,将金石、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相融合,成为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兼备的艺术品。本文以紫砂“葫芦壶”为例,浅谈其材质美、造型美及文化美。
关键词 紫砂壶;葫芦壶;福禄双全;吉祥文化
纵观宜兴紫砂壶几百年发展,人才辈出,经典作品层出不穷,在不同的时代,紫砂壶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经过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紫砂壶也从传统实用器发展为实用、观赏价值兼备的艺术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体现着时代的审美和内涵,贴近人们的生活,雅俗共赏,最终成为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将中国传统文化推上了国际舞台。
1 紫砂“葫芦壶”的材质美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此言将紫砂壶材质的珍贵性阐述得淋漓尽致。紫砂壶以独特的材质制作而成,紫砂不同于一般的陶土,它独特的双气孔結构使其透气不透水,良好的气密性适宜发茶,能极大程度地发挥茶叶的特性和香气,被认为是泡茶的最好器皿,有“茶具之王”的美称。众所周知,紫砂泥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紫泥、段泥和红泥,三种泥料各有特色。紫砂“葫芦壶”(见图1)以朱泥制作而成,朱泥属于红泥类,是红泥之中的精品,其含铁量高、收缩率高,烧制过程极易开裂,成品率低,因此朱泥壶相对珍贵,而且大多为小品,但是烧成后的朱泥壶红润娟秀、精致细腻,宛如清秀甜美的玉女,让无数玩家另眼相看。“葫芦壶”采用优质原矿朱泥制成,泥质细腻、红润可爱,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轻轻敲击声音清脆,其大小堪称朱泥壶中的大品,足见其制作难度之大,此壶充分发挥了朱泥的材质美。
2 紫砂“葫芦壶”的造型美
自古以来,以葫芦为题材的紫砂作品数不胜数,其造型灵感来源于葫芦,经过对大自然中葫芦的深入观察,以抽象和具象相结合的表现形式还原出葫芦的生动形象,意趣盎然。欣赏紫砂“葫芦壶”,整体造型呈葫芦状,壶身以曲线勾勒为主,线条圆润流畅,身筒饱满敦厚,下大上小,壶身中间过渡自然,宛如两个扁圆相重叠,充分体现了葫芦的特点;壶底平足,稳定地立于平面,彰显挺拔之感,壶盖与壶底上下呼应,给人以和谐统一之感;壶盖为压盖,与壶口严丝合缝、通转流畅,壶盖向上隆起饱满的弧度,呈扁圆形,与身筒比例协调、结构和谐;壶钮宛若栩栩如生的瓜蒂,自然弯折于壶盖中央,意趣横生;壶流呈三弯流,弧度优雅自然,粗细变化均匀、挺秀灵动,宛若弯曲的藤蔓;圆弧壶把似藤蔓一般自然内收,线条一气呵成,耳下自然垂下一灵动的小飞,盎然生情、横生妙趣,中和了“葫芦壶”原作的厚重,平添几分飘逸、清秀之美。紫砂“葫芦壶”属于光器,没有复杂的装饰技巧和繁复的色彩,充分展示了线条艺术之美,体现了光素器大巧若拙的特征。整壶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力求精炼,既对自然元素有了充分的运用,又化繁为简,将其提炼成全新的艺术语言,简约而不简单,给人以生动的审美享受,折射出作者的艺术想象和个人智慧,让人体会到浓烈的生活趣味。
3 紫砂“葫芦壶”的文化美
紫砂泰斗顾景舟曾说过,一把优秀的紫砂作品必然“形、神、气、韵”四字兼备。紫砂“葫芦壶”通过生动形象的艺术造型,将传统葫芦文化融入其中,使其具备深厚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韵,呈现出深厚的文化意境,让赏玩者从中找到文化的归属感。据说,“葫芦壶”的创作起源于这样一个故事:曼生的一远房外甥登门看望曼生,因他家境清贫,没有贵重好礼相送,只能携带了一担青葫芦,临别之际,外甥对曼生道:“区区葫芦不足为礼,送福、送禄与舅,恭贺亲舅福、禄双全。”因此,有了传统“葫芦壶”的诞生,而“葫芦壶”也因谐音“福禄”,有了福禄双全的寓意和象征,常被人作为赠礼,表达尊敬和祝福之意。此外,葫芦还与道家有着深厚的渊源,葫芦外形嘴小肚大,可以收纳气场,被认为有化煞收邪、趋吉避凶之妙用;葫芦和儒教也是关系密切,古典文献当中多见葫芦的描述,《礼记》说:“器用陶、匏,贵其质也”,其中,匏是葫芦的别称,用陶、匏祭祀天地,寄托着祖先希冀上天赐福于他们的美好愿望。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葫芦不仅在古代人民的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与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神话传说乃至政治等关系也十分密切,经过漫长的发展,葫芦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 结 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葫芦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以其独特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始终长盛不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紫砂“葫芦壶”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将传统葫芦文化和紫砂艺术融为一体,融入自己的个人思想,以全新的紫砂艺术语言实现整个作品的和谐共鸣,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从不同的层面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彰显了紫砂发展的人文脉络,散发着优雅的文化气息,具有引人入胜的美感。
参 考 文 献
[1]吴建林.探析紫砂“葫芦壶”里的大自然元素装饰特征[J].江苏陶瓷,2013(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