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跨境电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

2021-09-23 08:55杜艳红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跨境育人

杜艳红 谢 颖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广东 广州 510550)

一、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各高校不断深入“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2020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1]。 这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2021年4月,习总书记强调,要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职业本科高校要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尤其重要。因此,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课程思政落实到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等环节,使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形成同行同向的育人格局[2],是职业本科高校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跨境电商专业推行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

跨境电商作为外贸行业的新业态、新模式,具有全球性、开放性、即时性等特点。跨境电商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具备宽阔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熟练掌握外语语言、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国际型人才。跨境电商专业课程涉及国际经贸摩擦、法律风险防范等内容。因此,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入挖掘、梳理和提炼跨境电商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寻求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之间的结合点[3],将思政教育理念渗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引导其理性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切实维护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稳定大局非常重要。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跨境电商专业主要培养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外语从事外贸业务、国际采购、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管理等工作的国际型人才。大部分专业课涉及中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汇及冲突。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处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在跨境业务、跨境运营与推广、外刊阅读等过程中,学生大量接触西方语言、文化和价值观念,不可避免会受到外来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易导致理想信念不坚定、崇洋媚外。因此,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势在必行。教师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和批判性吸收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形成开放和批判性思维;同时,教师要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科技创新精神,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领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跨境电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意识

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具备课程思政意识是教师实行思政育人的前提。因此,需提高教师的政治站位,增强其爱岗敬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其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性,强化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学校可定期开展“思想政治”主题教育和“课程思政”专题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和学科知识素养,引导教师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入挖掘、梳理和总结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状态和知识、能力水平,不断探索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新模式、新路径,实现教学与育人的高度融合。

(二)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是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的保障。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研讨、教学培训等活动,可促进教师掌握专业育人和课程思政的教育原理和技能,切实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教师需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准确把握课程教学目标,不断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设计,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科技创新等育人元素于专业课程教学,使教学大纲体现思政育人目标,教学内容融汇思政、教学设计渗透思政、第二课堂延展思政,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道德观和精益求精、锐意创新的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价值导向和精神塑造等功能。

(三)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程思政是把思政内容和目标隐性植入教学全过程,将思政元素渗入课程教学内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很难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大学生的心智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启发、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辩论等方式进行中西文化和体制对比分析,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其政治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视频、图片、动画、课件、文字等教学手段营造直观生动的课堂氛围,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四、跨境电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一)准确把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不仅需具备较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需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以及与世界各国进行良好沟通和业务往来的知识储备,以更好地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跨境电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四个模块,即通识类课程、外语语言及文化类课程、国际贸易类课程和跨境电商类课程。

1.通识类课程

通识类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创新创业基础与实践”等。其中,思政课程教学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由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思政教师担任,通过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们党的创新理论,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但单一思政教育无法担当立德树人、育人育才的所有任务,需要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协同育人效应。

2.外语语言及文化类课程

外语语言及文化类课程包括外语听、说、读、写、译相关课程和“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化”“商务礼仪”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团结互助,注重和谐统一,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4]。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我们既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指导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和意义,启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提升其文化自觉,坚定其文化自信,又要引导学生对中西方体制及文化进行客观分析、理性比较,学习和借鉴世界各民族文化之精华,培养学生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接受多元文化,以世界公民的胸襟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尊重和包容异国文化传统,并使之与本土文化建设相适应。

3.国际贸易类课程

国际贸易类课程包括“国际商法”“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市场营销”和“外贸单证”等。跨境电商是“互联网+外贸”环境下催生的新业态。因此,具备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和技能是跨境电商从业者的基本要求。如“国际商法”课程教学内容融汇“商务道德”“诚信”等思政元素,以培养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树立德重于利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将法治思想、国际法律法规、国际惯例等知识渗入“国际商法”课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和良好的法律意识,引领学生树立法治强国的坚定信念,提高学生应对跨境贸易活动中有关产品、支付、物流和知识产权等商务纠纷的能力。

4.跨境电商类课程

跨境电商类课程包括“跨境电商概论”“跨境电商实务”“视觉设计与传达”“跨境电商物流”和“网络营销”等。掌握目标市场的税收政策,具备国际货代、仓储及报关报检等知识是从事跨境电商行业不可或缺的技能。以“跨境电商物流”课程为例,一方面,引导学生认清中美贸易战的形式和趋势,理性看待其带来的加征关税、“倒货卖家”贬值以及知识产权风险等,培养学生的知识产权素养和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思维;另一方面,将古代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和 “一带一路”战略引入课程教学,彰显世界各国同舟共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学生家国天下和民族团结意识以及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

(二)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跨境电商专业课程教学包括多层次、多角度、多维度的思政内涵。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需从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内涵开始,立足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知识等维度,使隐蔽的思政教育资源高度显性化[5], 润物无声地把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实践教学,最大程度地发挥专业课程价值渗透作用和价值引领功能。以“跨境电商概论”课程为例,我们根据跨境电商的发展、选品、运营与推广、订单管理等工作流程设计了八个学习情境,梳理和提炼出各单元知识点蕴含的思政元素,详见表1。

以“跨境电商认知”教学情境为例,通过“三微”模式,即课前观看微视频、课间导入微课件和课后完成微作业,基于最佳的 “融点”和“切入点”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外语语言及文化、国际贸易和跨境电商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在面对贸易壁垒和外来文化渗透等风险时,保持立场坚定,以开放的姿态和强大的自信开展跨境业务交流与合作。

1.课前(微视频)

课前制作3个微视频,介绍古代丝绸之路的开拓和发展,让学生在直观生动的影片中深切感受中国秦汉文明和大唐盛世的繁荣;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现化代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现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和顽强奋进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将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志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植入“一带一路”战略对经济发展、中国文化的提升作用及价值,凸显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体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引导学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向全世界,致力于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世界各国形成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2.课间(微课件)

以图文、表格、链接嵌入视频的形式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华为进行案例分析。一方面,介绍“中国品牌”的崛起、中国核心技术的竞争优势、产品创新以及“中国制造”走向全球,展示中国优秀科技成果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和自豪感,树立大国自信;另一方面,通过华为的企业文化激发学生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引领学生树立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职业道德观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立志报国的使命感。

表1 “跨境电商概论”课程思政元素

3.课后(微作业)

学生以3人小组对华为和苹果、阿里巴巴和亚马逊的商业模式及企业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理性对待国外文化,有选择性地融合和吸收其精华,包括经营模式、营销策略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同时激发学生脚踏实地、同心同德、不断进取和共同创新的民族精神。

(三)围绕育人目标开设多样化的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拓展,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课程教学中,需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德育功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第二课堂建设,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在跨境贸易中,是否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思辨力并以良好的心态与对方进行积极、开放地交际,是国际商务谈判成败的关键。我们根据育人目标,选择贴近日常生活的主题,如“中国人是否应该过洋节”,组织学生进行正反方辩论。一方面,引导学生在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各国文化的渗透和交融;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脉根,自觉抵制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和吸收,防止崇洋媚外而导致中国本土文化的流失。

跨境电商作为“互联网+外贸”的新兴商业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教师带领学生创业过程中,以项目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走进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和使命,并将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如农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让学生在商务实践环节悟思政[6],用实际行动助力精准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五、结语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的主要依托,而课堂教学是实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7]。教师需以课程思政建设为目标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不断梳理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加以凝练,在教学实践中体现课程内容融汇思政、教学设计渗透思政和第二课堂延展思政,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于课堂授课、作业实训、第二课堂等环节,用渗透性的、春风化雨的方式实现专

业教学、思政教育和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跨境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跨境直投再“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