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龙,张利芳,刘 举
(1.漯河市中心医院康复科,河南 漯河 462000;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急性脊髓炎是脊髓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病变,又称急性横贯性脊髓炎[1]。根据脊髓损害的程度及临床表现,可将其划分为双侧对称性的中度或重度神经功能障碍的急性完全性横贯性脊髓炎和表现为明显不对称性的急性部分横贯性脊髓炎[1]。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是由神经、肌肉和运动觉、本体等感觉等参与以促进神经肌肉反应的治疗手段[2]。PNF治疗并不是单一的肌肉活动,是通过多种复合觉刺激肌肉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从而使得神经肌肉功能得以恢复[3]。近年来,膀胱及肠道功能的恢复也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与急性脊髓炎预后相关。目前,PNF应用在急性脊髓炎患者的肢体恢复研究较多,并且疗效明确,而在膀胱及结直肠功能恢复中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探讨PNF对急性脊髓炎患者的膀胱及肠道功能恢复疗效的影响。
1.1一般资料 选取漯河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急性脊髓炎且满足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PNF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体重指数(BMI)、脊髓损伤平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纳入标准:(1)根据《国际诊断标准-神经分类》满足急性脊髓损伤诊断标准[4];(2)经3个独立影像科医生确定脊髓MRI有病灶,并且MRI符合《美国神经病学会循证指南》[5]中急性脊髓炎影像诊断标准;(3)患者同时有膀胱症状:逼尿肌不稳定,压力>15 cm H2O(1 cm H2O=0.098 kPa),最大尿流率<15 mL/s,最大膀胱容量250~550 mL[6];(4)肠道功能障碍症状表现按照《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诊断标准》[7];(5)自愿参加并提供已签署的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脊髓压缩;(2)严重的心血管、肝病或肾病;(3)颅骨或外周神经损伤;(4)认知功能障碍、精神障碍或影响合作的疾病;(5)免疫及代谢性疾病。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续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地塞米松联合丙种球蛋白,PNF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PNF训练,共2周,每天1次。具体用药: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200~400 mg/kg,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广州白云山天心),静脉滴注,0.5 mg/(kg·d),治疗14 d后观察患者膀胱、直肠功能疗效。PNF训练:患者仰卧位,以屈曲、伸展、屈曲、伸展模式,通过控制节律,运用等张相结合,重复牵拉张弛等技巧,使得患者双下肢获得合适的抗阻力,使患者在膝关节及髋关节活动范围内抗阻力收缩运动。治疗师应具有连续的在模式转换中,轻柔灵活刺激本体感受器,使患者得到最大化控制,以强带弱,增加较弱的肌肉运动收缩能力,短时间内加速拍打肌肉,加大牵拉反射频率,诱发牵拉反射,对肌肉增加阻力,每次40 min,每天1次。
1.2.2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尿动力学及肠道功能进行评分。尿动力学检测包括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膀胱压力等。肠道功能观察指标:结肠传输时间、直肠压力、功能独立性量表(FIM)。(1)尿动力学检查。使用尿动力学分析仪,按照《国际尿控学标准化指南》[8],测定平均尿流率、首次排尿量、强烈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排尿期压力-流速;国际尿失禁问卷量表(ICI-Q-SF):总分21分,包含尿失禁次数、量、影响生活程度及发生时间,分数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2)肠道功能评价通过FIM量表评分[9]:1分为患者大便失禁不受控,只能解决<25%排便过程;2分为患者可以解决25%~<50%的排便过程;3分为患者可以解决50%~75%的排便过程;4分为患者可以解决>75%的排便过程;5分为偶尔大便失禁(<1次/月);6分为排便需要通便药物;7分为自主排便。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平均尿流率、首次排尿量、强烈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排尿期压力-流速、ICI-Q-SF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尿流率、首次排尿量、强烈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排尿期压力-流速较治疗前升高,ICI-Q-SF评分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NF组患者治疗后平均尿流率、首次排尿量、强烈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排尿期压力-流速均较对照组治疗后升高,ICI-Q-SF评分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尿动力学比较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平均结肠传输时间、直肠压力、FIM评分改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结肠传输时间降低、直肠压力降低、FIM评分变化程度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NF组患者治疗后平均结肠传输时间降低、直肠压力降低、FIM评分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4。
表3 两组患者肠道功能比较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IM评分比较[n(%)]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是指各种感染后引起自身免疫反应所致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性病变,以病损平面以下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为特征[10]。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是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膀胱括约肌功能的恢复提示急性脊髓炎的预后[11]。因此,改善患者膀胱及直肠功能至关重要。
本研究结果发现,与单纯药物治疗急性脊髓炎相比,运用PNF法改善患者平均尿流率、首次排尿量、强烈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排尿期压力-流速,同时也改善了尿失禁症状,平均结肠传输时间、直肠压力也有所增加,FIM评分也有改善(P<0.05),提示PNF结合常规药物治疗有效地改善了急性脊髓炎患者膀胱及肠道功能。PNF技术是基于运动学习和运动控制的一种整合治疗方法,采用了后效应、扩散、交互抑制等神经生理学原理,通过积极的直接或间接治疗方法,调动患者主观积极性并充分发掘患者的潜能,以帮助患者达到最高的功能水平[12]。急性脊髓炎后膀胱功能损伤是其常见的并发症,由于中枢神经控制能力障碍,导致尿失禁及尿潴留。本研究表明,PNF辅助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排尿障碍,我们推测这可能与改善急性脊髓炎患者盆腔肌肉有关。CHEN等[13]的研究运用了PNF辅助技术治疗120例急性脊髓炎患者,训练患者的盆底及下肢,4周疗程过后患者尿失禁、膀胱容量、有效尿道长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这与本研究一致。FUJISHIRO等[14]对11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治疗,发现患者经过PNF治疗后逼尿肌收缩降低,膀胱压力降低,其认为这可能与PNF训练作用于骶神经根部,刺激骶神经分支,加强了尿道括约肌作用,抑制逼尿肌的过度活动有关。
脊髓损伤患者常合并有直肠功能障碍,表现为排便时间延长、便秘、腹胀等,常需应用缓泻剂或外用药物辅助排便[15]。本研究结果提示了PNF对肠道功能的改善作用,PNF组能够明显地减少患者腹泻次数,我们推测这与刺激锥体前神经节及腹部肌肉功能有关,通过训练患者的肌肉,达到刺激神经递质的释放。腹部肌肉的收缩具有后触发肠道神经系统的作用,有利于肠道神经自主神经活动,进一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维持肠道功能活动,进一步减轻肠道菌群紊乱,调整内环境,最终改善患者腹泻、便秘等症状[5]。
综上,本研究结果表明,PNF可以作为对急性脊髓炎患者的膀胱及肠道功能恢复的辅助治疗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排尿障碍及腹泻的异常,有关具体的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以进一步使其广泛运用于临床治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