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女性文学的历史性呈现

2021-09-23 04:02王怀昭
学术评论 2021年1期
关键词:书写文学文本

王怀昭,中山大学在站博士后。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开始被大规模译介进入到中国,借助这种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资源,中国学界的研究者和批评者从女性文本中解读出性别立场和性别意识,并以后顾之势回溯女性写作,继而廓清女性写作的历史。因之,当时年代出现了不少女性文学研究的专著,影响力较大的有孟悦和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1989)、乔以钢《中国女性的文学世界》(1993)、刘思谦《“娜拉”言说 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1993)、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1995)、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1996)、陈惠芬《神话的窥破——当代中国女性写作研究》(1996)等等。这些女性文学研究专著的集体亮相,给中国学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它表明中国女学者们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女性文学研究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位置”。21世纪以来,女性文学研究有了更多的突破,出现了诸多力作,比如万莲子的《关于女性文学的沉思》(2001)、王宇《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索解20世纪后半叶中国的叙事文本》(2006)、董丽敏《性别、语境与书写的政治》(2012)、郭冰茹《20世纪中国小说史中的性别建构》(2013)等等。

一、百年中国女性文学的历史性呈现如何可能?

如前所述,对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成果已有不少。这些课题或者是对女性文学作断代史的处理,或者是某一体裁(主要是小说、诗歌)为线索的女性文学专题研究,而较少有将百年中国女性文学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成果。显然,百年中国文学的框架并不易把握,百年中国文学的视野呈现需要深厚的学术功力,这具有相当的难度。在这百年的时间里,从民族危亡走向民族独立,从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富强、民主、自由的现代化国家,中国走了很长的一段路。首先,如何在这百年历史的褶皱里,呈现女性,或者说是性别与宏大叙事之间的关系?如何彰显女性在百年里的属于她们自己的精神历程和探索过程?这是女性文学研究者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其次,如何从数目庞大的女性文本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本?这显然需要论者有独到的眼光。再次,文学研究有其特殊性,每部女性文本的优劣如何评判,标准是什么?女性文学研究者应持怎样的价值观来进行筛选?这同样需要思考。

林丹娅出版于1995年的《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既非严格意义的女性文学的断代史,也不是作家作品论,而是一部史论结合的女性书写心灵史”。①题名为“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而不是“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史论”,显然是在强调女性文学历史性呈现的时代意义的同时内含了百年女性文学史的观照视野。题名的这一巧思避免了只探讨百年中国女性文学而不呈现中国文化传统中女性被压抑、被消音的被书写历史带来的困境,这本书所要表达的是:为了维护父权文化的等级制的社会秩序,父权制文化设置性别规范以规范女性,使得女性在文化位置、性别分工等方面居于卑下且低等的一方。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特点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首先从两性关系进行等级制的划分,继而是父子、兄弟、君臣。

该书立足于后结构主义理论,从神话故事入手,探究神话与语言的渗透、影响关系:神话中的语言形塑了语言的神话。书中“故事叙述——神话传说的深层”一节是在多则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对照解读基础上,探究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背后隐含的文化逻辑,即文化意识形态更替的过程中,“父本神话语言的存在,它的影响作为一种历史意识的沉淀已无所不在:它干预现实形成,而人类历史又将此现实转为类似现代神话式的言语再参与现实形成,如此循环不已,渗透整个人类历史的每一组成机体的言语之中”。②也正是基于这种文化逻辑,中国传统文化秩序中的声音基本上是男性声音,而女性声音则被隐去、被抹除。既然有女性声音被抹除的历史,那么相应的,也就或多或少有女性抵制书写的历史。林丹娅重视男权文化与女性文化对抗、博弈的文化事实,例如通过“无字碑”与“空白之页”的隔空对话,呈明女性文化对男权秩序的自觉逃离。这其实是某种程度上的拒绝收编。

正是在立足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逻辑的基础上,林丹娅从清代小说《镜花缘》男女易位式书写开始,一路往前,勾勒百年中国女性发出自己的声音的精神探索历程。叙述文本涉及小說、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兼顾男性文本(比如陆昭环《双镯》)和女性文本,文学空间囊括港台,显示出林丹娅广阔的观照视野。林丹娅惯于做不同时期出现的文本的互文式解读,或者是同一时期出现的不同文体之间的对照,所选文本也多为每个时期的代表性文本,这使得她的表述显得极有说服力,由此,文化逻辑也自动呈现出来。于此而言,林丹娅的研究不单是女性文学的研究,而是文化意义上的研究。

如前所述,处理百年中国女性文学与宏大叙事的关系,显然是百年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宏大叙事在各个时期的表现形态显然是不同的,在五四时期,它表现为对自由、民主的追求;在20世纪40年代,它表现为民族独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则表现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等等。对此,林丹娅立足于女性主体本位,侧重呈现各个时期女作家的性别认同与女性写作的关系,并兼顾宏大叙事对女性写作的影响。正是有此珠玉在前,21世纪以来的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在处理百年中国女性文学与宏大叙事的关系时,多以性别为起点,深入到对百年中国文学文化的研究中去。例如王宇《性别表示与现代认同》(2006)探究“女性”这一性别符码如何被纳入现代民族国家的主体认同之中,以及男性现代主体如何导致现代认同的危机。又如,郭冰茹《20世纪小说史中的性别建构》(2013)以女性性别建构为论述基点,将20世纪中国小说中的女性性别建构过程放置到20世纪中国的具体时代语境中加以探讨,注重性别问题与各个时期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之间的勾连关系。

二、以何种方法论为叙述基石?

每一部文学研究专著都相应地以某一种方法论为叙述基石。对女性被压抑、被书写的既定文化事实追根溯源,进行文学文化阐释是大工程,梳理百年中国女性文学的精神历程也不轻松,但更重要的是对方法论的选取和运用,因为它决定了一部文学研究专著的观照视角是否相对客观,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文学研究者将关注、选取何种文本进行论述。从理论实践看,中国女性文学研究面临新的困难与挑战。1980年代以来的多数女性文学研究在强调性别差异的同时,其问题意识虽然是中国的、本土的,但所运用的理论资源却是西方的,很少从中国的女性传统中加以汲取。并且,研究者所借用的理论资源多为女性主义理论,在借用的同时也并未对女性主义理论进行必要的清理。这样,女性文学研究着重表述的性别问题就变成一种普遍化的问题,而超出了性别问题讨论的有效范围;反过来,这种讨论范围的扩大化又使得女性文学研究有着脱离中国的文化特性和特定的历史语境的危险,从而变得无法向前继续推进。另一方面,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越来越多的女性文本难以被纳入女性主义批评的话语体系”。③一些研究者显然意识到这一点,因而综合运用其他的理论资源、叠加其他的观照视角来阐释女性文本,以期更切近性别问题的实质。

在对女性文学的研究现状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再来看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就会发现该论著是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中为数不多的从中国女性传统,甚至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汲取理论资源和伦理支撑的专著。林丹娅在著作的第一章,高屋建瓴地指出以男性话语为中心的文化形态通过社会化和教化的途径,“直接侵蚀社会中每个人的心理甚至生理,使之成为每一个人生存的提示、暗示,甚至压抑,造成并最终沉淀为社会每一分子似乎是‘自然的、与生俱来的人性意识”。④相比于乔以钢的《性别视角下的中国文学与文化》(2017)探寻中国古代文学文化中的性别观念与话语资源,林丹娅的《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更侧重于以文学语言为基质,回溯中国文化传统,把神话传说、教义训诫、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等纳入性别与语言的关系的讨论范围之中,由此全面阐述林丹娅对女性被书写历史的问题的看法,逻辑严密且具有很强的思辨性。

中国女性传统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比如“五四”时期的女性传统就与新时期的女性传统很不一样。并且,各个时期的女性传统的内部构成也相当复杂,比如“五四”时期的女性话语往往与阶级、民族、国家等多种话语互相渗透。如何处理不同时期的女性传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女性传统与女性文本之间的关系,是女性文学研究者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以中国文化传统为叙述主线,整合中国女性传统这一小传统,同时注重女性传统的阶段性特点,以及女性文本的个人性特征,这样,著作的论述言之有理且言之有物,切合了中国传统和中国实际。这种论述显示出研究者本人历史性的眼光。以这样的历史性的眼光为参照,很多女性文学研究著作的优劣立现。

那么,如何在中国文学传统以及中国女性传统的视野中吸纳、运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流派众多,且理论与理论之间有诸多矛盾、冲突之处,直接运用显然会产生错谬,何况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某些方面并不切合中国实际。尤其是在讨论中国女性历史性的问题时,运用某一种或某几种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显然是要闹笑话的。林丹娅从文本的叙事结构入手,在文本对比的基础上,探究中西文本叙事表层结构与叙事深层结构之间的不一致,甚至是矛盾之处,以此揭示文本真相/历史真相。这样,在兼顾中西视野的基础上,中国古代父权制社会统治下女性被压抑的、被书写的历史就浮出历史地表。而在把握百年中国女性传统与女性文本之间的关系时,林丹娅注重从各个历史阶段的具体语境中去考察女性文本。比如在探究新时期的女性文本时,就特别注意到“人”的话语与女性话语之间的关联,以及新时期的女性话语与“五四”时期的女性话语之间的精神继承关系。正如林丹娅在文中所言,“‘书写自己与‘自己的书写可以说是概括了这两批以新文化思想解放运动为背景而涌现的女作家群的书写特点”。“‘五四时期的女作家,从维护父權封建制秩序的书写中的‘无中现‘有,必须书写自身,以确立自身在历史书写中的位置。而新时期的女作家,她们书写的起点已不是‘无,她们是在前辈女性书写人所努力到的位置上起点”做着更主动的创造。⑤对不同时期的女性文本的处理,显示出论者对女性文本的缜密思考和灵活判断。

三、反男性文学中心视角的提出与实践意义

《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最重要的贡献,乃是提出了反男性文学中心的观照视角。反男性文学中心的视角显然归于反男权文化中心的视角之中。反男权文化中心的视角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著作中并不鲜见,比如波伏瓦的《第二性》从女性的生理机能、女性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女性的成长过程和生存位置等方面来证明“女人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形成的”这一著名的女性主义观点。反男性文学中心的视角也出现在中国1980年代以来的一些女性文学研究著作中,比如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在“序言”中就直接指出,父系社会的建立源于一场性别文明之战。“以女性作为敌手与异己而建立的一整套防范系统乃是父系秩序大厦的隐秘精髓,正是从男性统治者与女性败北者这对隐秘形象中,引申出这一秩序的所有统治者/被统治者的对抗性二项关系。”⑥正是在这一视角的观照下,孟悦、戴锦华在书中呈现现代女作家重叠在男性主流意识形态的阴影后的关于书写自己的文学想象。与之不同,林丹娅在《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中所提出的反男性文学中心的视角与其说是一种文学研究视角的观照,不如说是一种文本结构的呈现。换言之,林丹娅在第一章叙述女性被书写的历史,在第二章叙述女性抵制书写的历史,第一章和第二章构成了被书写与抵制书写的对称、呼应关系,这样,男女两性在历史褶皱中的压迫与抵抗之历史真相自动显露出来,男权文化中的二元对立系统、二元的独立意识以及男女两性的二元对立关系也随之显现出来。正是著作第一章女性“被书写的历史”的表述,才使得女性“抵制书写的历史”反之有理、反之有物,才使得论者的反男性文学中心的视角的提出显得合理且充满说服力,也让后面几章诸如“书写的启端”“重构理想双性世界”“两性对峙形态写真”“当代的迷惘:‘性归何方”“新世纪之交的反旧文化书写”等的论述顺理成章。

反男性文学中心视角的提出并非为了破坏文学文化秩序而破坏文学文化秩序,而是为了提醒人们女性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欲望、自己的生命的被忽略、被遮蔽。林丹娅从百年中国女性文本的叙事内容呈现中国女性关于精神独立和心灵独立的探索,从书写自己到自己的书写,从性别意识的觉醒到性别意识的张扬,从精神的依附、精神的挣扎到精神的成长,百年中国女性的精神探索与心灵革命于人类虽然是小的一步,但于中国女性自身却是历史性的进步。反男性文学文化中心的视角的提出最初是为女性争取权利,让女性发出自己的声音。林丹娅在运用这一视角的时候,并未贬低男性文学而高扬女性文学,走向“男女两性的对立”,而是意在建设更为和谐的两性平等关系的文学文化。如果男女两性各执一端,对立或对抗,争夺话语权或力图占据中心,那么性别文明之战将永无止息,古老的父权制文化所设立的男女二元对立系统的陷阱也将永远存在。正如德国哲学家西美尔在《性别问题中的相对和绝对》一文中所谈及的,当两性中的任何一性有权成为“人的一般性”,占据文化的权力地位,他(她)会“以同样的规范方式支配具体的男性和具体的女性”,⑦主人与奴隶的两性历史关系将永远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全人类的真正解放也将遥遥无期。那么,真正平等的两性关系可能是如何的呢?美国女诗人南希·史密斯在诗歌《只要有一个女人》中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男女两性平等关系的文化图景:

只要有一个女人/觉得自己坚强/因而讨厌柔弱的伪装/定有一个男人/意识到自己也有脆弱的地方/因而不愿再伪装坚强//只要有一个女人/讨厌扮演幼稚无知的姑娘/定有一个男人/想摆脱无所不晓的高期望//只要有一个女人/讨厌情绪化女人的定型/定有一个男人/可以自由的哭泣和表现柔情//只要有一个女人/在竞争中被称作没有女人味/定有一个男人/将竞争视为显示男子气概的唯一途径//只要有一个女人/厌倦了当性玩物/定有一个男人/必须为自己的勇猛程度担忧//只要有一个女人/觉得自己为儿女所累/定有一个男人/没有享受为人之父的全部滋味//……只要有一个女人/向自身的解放迈进了一步/定有一个男人/发现自己也更接近自由之路。

四、结语

《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考察文本叙事结构背后所隐含的文本真相,呈现父权制文化中女性被压抑、被消音的被书写历史,继而呈现百年中国女性文学书写自己、挣扎着摆脱男性话语的历史;并且,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寻找伦理支撑,探索隐含在百年中国女性文本中的女性传统,区分不同历史阶段女性传统的相同与差异之处。最重要的是《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运用了反男性文学中心的观照视角,这一观照视角并非只是文本的解读视角,而是文本结构的呈现。反男性文学中心的视角的提出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它表明女性文学研究者为建设两性平等关系的文学文化而不懈努力的学术追求。如果说著作还有商榷之处的话,那就是男性文本与女性文本论述之间的平衡性。对百年中国女性文本的解读,在百年中国男性文本的对照解读中会更精确、更全面。总而言之,在中国女性文学研究著作中,《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可说是扛鼎之作,对后来的女性文学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注释:

①  陈福郎:《呼唤重构理想的女性世界——〈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评介》,《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6期。

②④⑤  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18,5,166页。

③  郭冰茹:《当下女性写作中的性别意识》,《文艺报》2020年3月6日。

⑥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⑦  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顾仁明译,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页。

(责任编辑:斯扬)

猜你喜欢
书写文学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书写要点(十)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养成书写好习惯
文学小说
书写春天的“草”
My Story以笔相伴静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