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与水墨概念之我见

2021-09-22 13:12:19李昭熹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29期
关键词:水墨画水墨中国画

在中国绘画史上,对于“画”的论述,有东晋顾恺之所著的《论画》,以画为题,讲绘画的方法,不讲其他;如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讲到了绘画的功能。荆浩提出“水墨晕章,兴我唐代”,王维在《山水决》中写道:“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被考证是中国画史上第一次使用“水墨”二字,这里是指表现形式和媒材,在传统绘画理论中属于古代画学中的笔墨格调追求,而不是作为画种。

历数画史,相对于“中国画”,“水墨”一词要更早出现。水墨,即水墨画,中国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水墨画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黑、白、灰)层次。别有一番韵味称为“墨韵”,而形成水墨为主的一种绘画形式。“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

水墨画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變化,有“如兼五彩” 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以水墨为材的绘画具有了特殊的称谓。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璜之。

其中,人物画从晚周至汉魏、六朝渐趋成熟。山水、花卉、鸟兽画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科。五代、两宋流派竞出,水墨画随之盛行,山水画蔚成大科。文人画在宋代已有发展,而至元代大兴,画风趋向写意;明清和近代续有发展,日益侧重达意畅神。在魏晋、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时期,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讲究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中谈到,中国艺术精神所成就的中国绘画,所体现的人生境界,与西方近现代文化性格,呈现出鲜明的不同:“中国绘画,由人物而山水,山传色而淡采,而水墨,这都是出自虚、静、明的精神,都是向虚、静、明精神的自我实现。所以由中国艺术所呈现的人生境界,是冲融淡定、物我皆忘的和平境界。”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作画之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绢素。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晚清遭遇西方文化的冲击,那时的文人墨客在认识和心理层面上都发生了变化。相对于西方的“洋”,如“洋货”、“洋火”、“洋枪”、“洋炮”、“洋画”,与之对应的有国货、国粹、国语、国画等等,具有鲜明的国族分别。随着满清帝国的覆灭,“中国”作为独立国家的意识和称谓越来越普遍和凸显,既是地理概念,也是国家概念,同时也具有文化概念。“中国画”概念的产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从它出现开始就伴随着对自身艺术传统的反思。五四运动前后,陈独秀、康有为等提出“中国画”的概念主要是反思有清以来陈陈相因的“四王”画风。在康有为看来,“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矣。”而陈独秀说“要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其后徐悲鸿说“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以极矣。”在这种文化比较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绘画开始用“国画”“中国画”来称呼。

到了20世纪,在革新中国画的浪潮中,传统绘画中的笔墨争论,不再局限于中国文化内部,而是被置于世界语境中,一种共识逐渐沉淀,即保留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

经过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画作为画种和概念与变革中的中国艺术有了分别,开始与追求现代派方法的水墨绘画有了分别。一批革新绘画语言的人开始用“水墨”来表示这种实验性探索的创作,如“抽象水墨”“实验水墨”“观念水墨”“装置水墨”“行为水墨”等,而这些都不会称为“中国画”。在实践中,“中国画”与“水墨”逐渐分隔开了,在大类上泾渭分明。

中国画的基础是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包含的面更广泛,具有官方、主流的性质,传统风格的书画都可以包括进来,秉承了一画、三远、六法这些概念。而水墨画则放弃了这些概念,以水墨材料为主要载体。从材料的角度出发,出现了具有当代意义的尝试,如前卫水墨、实验水墨、装置水墨、行为水墨或者概念水墨等。水墨本来包括传统书画,但在观念与价值判断上有了区分。其中,新水墨强调实验性、观念性、材料性、创新性,与传统书画相隔,把传统的二维艺术延展为水墨装置艺术。由于艺术思维和落脚点的不同,当代水墨更多借用现代主义以来的艺术理论来探索新水墨,其外在表象不同于传统图式。新水墨用激活传统的方式作画,可以用水墨和毛笔,也可以不用水墨和毛笔,这种更加扩大了“新水墨”,也许叫当代艺术更为合适。

中国画强调精神,自古以来是中国人阐释世界的方式之一,与绘画材料没有必然逻辑关系。而中国画的理论基础,既有传统画论,也有现实主义的主题论、反映论,多数时候排斥现代主义艺术理论。因此,画中国画,必然以古典画论为纲,加现实主义的旋律;要做创新,必然要走出传统画论而借鉴现代主义艺术观。其中的矛盾性在于,是水墨艺术,其身份是中国画,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形式;既然是以中国画为媒材,就必定是以水墨为工具。

作者简介:李昭熹,女,汉族,陕西咸阳,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美术学专业,美术史论方向

猜你喜欢
水墨画水墨中国画
《日暮野旷天低树》水墨画
艺术大观(2023年25期)2023-09-20 13:58:09
中国画
华夏文化(2021年3期)2021-11-04 04:46:34
牡 丹 (水墨画)
水墨
“中国画”与“水墨画”——小议“水墨画”称谓在20世纪90年代的盛行
艺术品鉴(2020年6期)2020-08-11 09:36:56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艺术品鉴(2020年1期)2020-01-19 06:01:08
《远方》中国画
吐鲁番(2019年3期)2020-01-01 07:42:04
水墨画与社会变革
流行色(2018年5期)2018-08-27 01:01:28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海燕(2017年2期)2017-03-18 05:34:09
泼尽水墨是生平
文史春秋(2017年12期)2017-02-26 03: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