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瑶
摘要:以凡尔赛文学为代表的新兴文学快速崛起,引发了一场全民围观和创作凡尔赛文学的热潮。本文以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内容分析和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典型的凡尔赛文学为研究对象,对其内容上的特征以及呈现出来的狂欢特质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其背后深层的社会动因,并辩证的看待和评判这一狂欢现象。
关键词:狂欢理论;凡尔赛文学;新型文学
目前热衷凡尔赛文学创作的,基本都是普通人,受众也以青年人为主。总结凡尔赛文学的狂欢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全民性、仪式性和颠覆性,具体来说,把凡尔赛文学当做一个只有、开放的狂欢平台,让所有人都可以自由的传播和平等对话。借助这一围观和讨论的热潮,实现对草根群体的支持和鼓励,从而让草根登堂入室。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在欢笑中缓解了生活的压力,对他人的讥讽一笑而过。普通百姓在凡尔赛文学热潮中表现出来的无拘无束,一举打破了传统语言形式的严肃和官方。当然在这场文化的狂欢中,随处可见后现代主义思潮和社会文化的转向、互联网驱动下社交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个体自我炫耀和价值实现的心理需求等因素的身影。但不可忽视的是,凡尔赛文学展现出来的是新媒介下仍显稚嫩的青年文化,在多种思潮的交汇之下仍然存在明显的价值观缺失,当然,其中也不乏对现实生活的情绪释放和无尽的现象。
一、 绪论
(一)問题的背景
1.互联网逐渐成为表达意见的主流渠道
安东尼奥·葛兰西在其代表作《狱中札记》中,对市民社会的统治方式进行了论述,认为其离不开“合意”或“同意”的组织化过程的支撑。而随后的批判学派,沿用了这一理论观点,认为统治阶级必须要借助大众传媒来进行“虚假合意”的广而告之,从而维护自身的阶级利益。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受到严格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限制,对于人们的意见表达,会进行非常严格的审查与筛选。
但互联网的兴起,一举打破了传统表达方式的弊端,以其便捷、时效性强、多元化的特色,为普通民众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意见表达空间和渠道。比如个人微博、微信、论坛等,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自由的进行意见表达和观点发表。另外,由于互联网具有不记名、更新快、病毒式传播的特点,比传统媒体,人们表达意见变得更加真实和开放。
2.凡尔赛文学切合了当下娱乐调侃趋势
狂欢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形态,起源于中世纪大众的娱乐与庆祝活动,第一次系统提出狂欢理论的是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全民狂欢是人人都参与的一种人类娱乐精神的回归,同时也兼具着重新被赋予的新意义。这是一种对反传统、反权威,同时也是反主流意识并力争人人平等的新世界的呼唤。简单说来,全民狂欢的背后,就是对社会事件的急切关注,对社会不合理的辩驳的自由思想。 互联网为网民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一条更为便捷与及时的通道,互联网技术特点下衍生的自由精神更是为网民大胆建言、表达自我打了一针兴奋剂。在这种环境下,凡尔赛文学在更为轻松的话语形态下完成了对社会各类热点事件的评述反思,以及对于某些人群炫富思潮的调侃。凡尔赛文学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大众化的“狂欢盛宴”,人们需要这么一个途径去宣泄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从现实的压力中得以解脱出来。
(二)选题的意义
目前,凡尔赛文学在网上发展势头迅猛,说明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深受娱乐产业的影响。目前关于狂欢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连载文章、朋友圈和微博等方面,特别是从小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0”后,对其感受更加真切。因此,开展凡尔赛文学的传播研究,在学术层面和实践层面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最开始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出现在文学作品、美学理论作品当中,随后又逐渐延伸到了其他的媒介传播领域,但是很少有涉及这一理论指导下的网络自制节目的传播研究。本文正是基于巴赫金狂欢理论,对网络自制节目的狂欢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在学术层面,价值较高。当然这一理论不仅可以在学术领域发挥作用,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凡尔赛文学以互联网作为阵地,采用戏谑、插科打诨的表达方式来进行自我炫耀,通过对这种低调炫耀方式的冷思考,有利于有效约束普通群众的言行举止,有助于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和维护。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一)凡尔赛文学的内涵
凡尔赛文学,网络热词,一种“以低调的方式进行炫耀”的话语模式,也称凡学。这种话语模式先抑后扬,明贬暗褒,自说自话,假装用苦恼、不开心的口吻炫耀自己。深谙凡尔赛文学的人,被称为“凡尔赛人”。
(二)凡尔赛文学的狂欢化特征
1.狂欢的全民性
在巴赫金的观点中,世界可以一分为二,一面是社会等级森严、秩序强制约束,统治阶级掌握一切权利,普通群众在其威严之下小心谨慎的生活;另一面是“广场式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一到中世纪的节日庆典,人们会抛弃阶层、地位、财力、年龄的差异,在“自由广场”上进行无拘无束的社交活动与游戏。当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狂欢广场”的具体内涵也随之发展。人类的信息传播和交流,从最开始的口头表达,到随后的文字表达,使得内容得以长时间保存下来,扩大了交际空间,然后伴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信息能够得以快速的批量复制。而到了今天,人类已经发展到了信息的电子传播时代,信息可以借助声音和影像的形式得到广泛传播。至此,人类已经跳出了物理空间的束缚,将狂欢扩大到了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中。加拿大知名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信息”,在他的观点中,传播的工具远比传播的具体内容更具价值,因为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让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感知方式创造性的改变。当前生活压力较大,凡尔赛文学的出现,给了人们一个肆意狂欢的空间,人们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随意的进行海量讯息的分享、传播与接受。
在常规的现实生活中,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拥有职业、地域、财产等标签束缚,个体多元的价值观与丰富的情感世界往往受制于社会身份与角色,无法充分地展现与表露。而凡尔赛文学为上亿用户解除现实禁锢创造了条件,个体可以主动隐去真实的身份信息,进入一种缺乏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这种状态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个体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在广场上畅所欲言、尽情狂欢,抒发个性化的情感与意见。
2.狂欢的颠覆性
在巴赫金的观点中,话语既是书面语和口头语的统称,同时又是语言交际的单位。话语者身处对话关系之中时,既是说者又是听者,所以,话语者在对语言进行理解的同时,实际上就已经酝酿出了接下来的回答。而说者则往往又带有对听者有关的要素,最终目的是要对听者进行回应。
狂欢既颠覆了话语权的归属,又重塑了话语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在凡尔赛文学的狂欢中,语言已经完全跳出了官方语言范式的约束,呈现出以下四大特征:第一,简约性。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时间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而凡尔赛文学正好极其简短,围观者的评论也很简短,一般为1-10个字的样子,甚至直接通过数字或者表情符号来进行信息的表达,这就使交流的成本大大降低。第二,创造性。在凡尔赛文学的创作中,传统的文字与符号的使用规则和使用场景已经不复存在,呈现出极具创造性的变异用法。一方面,通过中文、英文、拼音、符号、数字、表情、图形等元素的重新随机组合,创造出新的表达词汇;另一方面,跳出传统语法和句式的框架,结尾处多用语气词,且标点符号可以滥用或者省略,而不再关注整个语句的结构是否完整。第三,诙谐性。统计数据显示,35岁以下的年轻群体,是凡尔赛文学的主要用户。他们思想活跃、语言表达轻松诙谐,习惯借助视频或图片来进行情感的表达以及工作生活中压力的宣泄,从而为周边 听者带来欢乐。第四,粗鄙性。由于凡尔赛文学惯于口语表达,不盲从权威观点,经常对各种观点进行粗俗、随意的摹仿与讥讽。
(三)狂欢理论的内涵
狂欢节雏形初现是在希腊时代的酒神节,但当时并没有学者对其蕴含的理论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发掘,也可以说它的内涵与价值尚未饿到公众认知与肯定。而巴赫金的出现,直接推动了 狂欢行为与现象的理论化发展,这是其最有价值的贡献。他对狂欢精神的严密论述,主要是围绕“狂欢节”、“狂欢式”、“狂欢化”这三个范畴而开展的,进而将狂欢背后蕴藏的理论意义总结了出来。第一,巴赫金将世界划分为“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前者是极其严肃、秩序等级森严的官方世界,话语权被少数社会精英掌控着,普通民众只能在这种威严之下小心过活;而后者则是充满着自由、平等与民主,是与官方世界完全相反的,是一个充满狂欢的“国度”,在这个世界中,禁令与秩序会暂时失效,人与人之间不存在严格的身份与地位差别,可以平等与自由的对话与交流,社会精英要想融入狂欢的“第二世界”,就必须要放下自己的身段和地位,才能 被第二世界彻底接纳。
巴赫金还指出狂欢中面具的重要性,人们通过佩戴面具实现了狂欢者的匿名与虚拟形象的构建,是狂欢节诙谐文化的象征,也展现了狂欢节自发、自主、全民参与的特性。总之,狂欢理论认为狂欢世界是一个可以暂时实现人人平等、自由的世界,它使人们敢于颠覆专制、正统的等级秩序,具有反抗霸权、追求解放的生命力。因此,狂欢理论包含着大众性与宣泄性,即便放在不同的文化领域内依然可以找到契合与共鸣。
三、凡尔赛文学狂欢的冷思考
(一)新媒介下不成熟的青年文化的体现
在凡尔赛文学的狂欢世界中,大众生活被文字真切的记录下来,引发了全民的广泛参与,但总体来说,凡尔赛文化的创作主体,有60%都是青年人。从这个层面说,这种狂欢现象具有明显的青年文化的特点。青年文化,是一种诞生于青年之中的群体文化,在目前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处于边缘和非主流的地位,与主流文化存在着显著的特征差异和行为方式的区别。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初期,英国伯明翰学派针对青年文化开展了极具价值的系统研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介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在凡尔赛文化的狂欢世界中,青年文化焕发出了全新的文化特征。第一,青年文化已经从局限于封闭、单一的小众群体开始向整个青年群体进行拓展。在伯明翰学派的观点中,青年文化与阶级、种族、性别、地域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只在某一特定的群体或圈子中流行,举例来说,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形成的青年文化就存在很大差异。而凡尔赛文学的出现,面向所有青年群体开放,只要具有相同的志向、爱好、兴趣等,都可以跳出原有限制,在一起进行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呈现出混合复杂的特点。第二,媒介技术的发展,拓展了青年文化的活动空间,从其形式上就表现出了对主流文化的反抗。具体来说,在凡尔赛文学的体系下,青年们可以用最低成本、花最小代价就能轻松实现所有青年群体的广泛参与,这是对主流文化创作者垄断地位的破除。但随着青年文化的发展,其对主流文化的反抗逐渐符号化和形式化,影响力越来越小。他们一般会通过迂回、旁敲侧击的方式对权威进行温和的反抗。他们一方面事无巨细的对自己的生活日常以及各种“物”的使用进行记录,另一方面采用吐槽的方式参与社会讨论,以实现自我意见的表达、炫耀以及对他们的嘲弄和讥讽。这种娱乐倾向越来越严重的青年文化,渐渐失去了抵抗的意义,已经沦为青年群体借以表演的内容和消费对象,从而实现彼此之间的身份认同和相互慰藉。
(二)多种思潮交汇下的基本价值观缺失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压力,一些能够舒缓压力、调节生活的娱乐活动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对象。近几年,凡尔赛文学借助网络新媒体技术而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遍地开花。作为人们娱乐生活的一个出口,凡尔赛文学与主流价值观完全背离,炫富露富,展现低俗趣味,文化内涵缺失。一些毫无营养的内容常常混杂其中,使凡尔赛文学变得低级和庸俗,不断侵蚀着青少年观众的价值观,进而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目前的凡尔賽文学中,存在很多对金钱和物欲横流的宣扬,甚至充斥着享乐主义的思想,过分强调对物质和肉体欲望的追求而忽略精神层面的满足。甚至为了博取社会关注,而人为制造噱头和话题。这种严重伤害社会价值认知、影响公序良俗的文字,在全社会造成了极其负面的影响。
巴赫金认为,在狂欢节中进行表演的小丑和傻子,往往具备渺小和伟大、粗俗与神圣、卑微与高尚的双重形象。但目前大行其道的网络综艺节目,到处都是装疯卖傻、言辞过分,以博取网络流量,这种“小丑”没有任何审美层面的价值,是狂欢文化之中的污点和乱象。如果持续放任自流,最终 一定会酿成大祸。基于这一客观现状,要求群众要擦亮自己的眼睛,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在参与狂欢中能够把握好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吸收和发展健康向上的狂欢文化,成为狂欢文化的主宰者和掌控者。
(三)现实生活情绪的释放与想象
凡尔赛文学利用文字、图片等形式,创建了一个互动、仿真、拟像的世界,在这里真实与虚拟的界限被混淆:真实虚拟化,而虚拟真实化。人们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创作或观看凡尔赛文学,自由发表个人评论观点,参与到“在线狂欢”中去。这种暂时的自由看似达成了颠覆话语权威与解放身体的目的,彰显出狂欢的颠覆性,但实际上却对常态的现实毫发无伤,沦为了虚拟乌托邦的想象。凡尔赛文学狂欢广场上的表演者与围观者对个性的极度张扬、对情绪和压力尽情释放,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在现实中的无路可去。因而,虚拟的自由成为维系现实秩序的特有方式,这种自由愈是真实,现实的自由愈是难以企及。
四、 结语
与巴赫金所提出的狂欢理论存在显著的差异,凡尔赛文学中的狂欢具有这个时代的显著特色。第一,狂欢已经不再局限固定场所与时间的限制,而变得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这与大家时间的碎片化、虚拟空间的日常化存在密切关系,狂欢的表演已经不是暂时性存在,而可以浅显的文字得以保存和再现。由于互联网具有无限容量、匿名以及交互性强的特点,人们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进行狂欢广场的畅游,暂时隐藏自己现实世界的一个负担和身份,享受短暂的休闲与狂欢。另外,在后现代主义思想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凡尔赛文学逐渐弱化了对本质的探索,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在网络空间中被持久的存留下来。人们可以无拘无束的不受时空限制的进行插科打诨,社交、娱乐与接触。第二,在物欲横流的当下,狂欢的颠覆价值不断弱化,基本的价值观也被逐渐丢失。狂欢已经演变成了消费至上,深受低级趣味的社会价值的污染,失去了颠覆社会传统秩序、实现自由解放的最初理想。在充斥着感官 刺激的狂欢中,人们的物质与肉体欲望不断得以满足,沉迷于炫富、物欲至上的虚幻世界不能自拔,长此以往,为严重阻碍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的健康发展与传播。
参考文献:
[1]程洁.网络传播学(第 2 版)[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245.
[2]曹萌.网络自制节目《奇葩说》传播特征分析[D].西安:西北大学,2016.
[3]蔡小华.网络自制剧热播的传播学解读[J].现代视听,2013,(9):46~49.
[4]陈昌勇.迷失的狂欢:论网络生存中人的主体性危机及重塑[D].苏州:苏州大学,2007.
[5]邓与评.狂欢化与脱冕仪式[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5.
[6]扶岚.网络自制节目《奇葩说》传播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7]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72.
[8]胡翌霖.技术的“自然选择”——莱文森媒介进化论批评[J].国际新闻界,2013,(2):82~83.
[9]郏星星.浅析狂欢的弹幕亚文化[J].新闻研究导刊,2016,(12):341.
[10]曹垚.体育类网络语言符号传播透视出的形态与趋势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7,38(02):78-83+89.
[11] 陶运三,韩永红,徐正旭.狂欢与体育的互渗:巴赫金狂欢理论视域下的身体之维[J].体育与科学,2016,37(05):78-83.
[12]袁威.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迷文化传播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5.
[13]张惠龙.狂欢理论视野下体育电视娱乐节目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14]王庆军.拟态狂欢:消费时代电视体育传播的范式[J].体育学刊,2011,18(01):30-35.
[15]邵小艳.狂欢与反思——网络剧《太子妃升职记》从霸屏到下线现象分析传播与版权[J].新闻记者,2016,(8):60~61.
[16]史晓丹,郑敏.国内网络自制节目现状分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学报,2017,(3):110~113.
[17]宋琳俐.我国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
[18]陶苏.社交媒体时期的集体“狂欢”[D].重庆:重庆大学,2016.
[19]申淑敏.国内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发展现状及前景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15):42~43.
[20]王文.浅析传播学视域下网络自制剧的发展和创新——以《太子妃升职记》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9):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