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禹 金湘琳 汪心怡
【摘要】 芥川龙之介(以下简称“芥川”)除了是位享誉世界的小说家之外,还是一位汉学家。关于他的小说研究颇多,而对其汉诗的研究,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仅限于少数研究者。芥川生平创作的34首汉诗,因仅附在友人的信札中或受托题于画作上,故而对其汉诗的研究少之又少。本课题将在现有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析出其汉诗的关键词并构建芥川汉诗的表现手法体系,探讨其汉诗中的中国要素,和与中国文人之间的关联。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汉诗;中国文人;桃源乡;禅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5-0026-02
芥川文学在中国、日本乃至世界都享有盛名,虽然国内外关于他的小说研究有很多,但对他汉诗的研究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仅限于少数研究者。而还未形成对芥川汉诗系统整体的研究,有个别的整体研究也只停留在注释,言及的浅入浅出的阶段,国外如村田秀明(1984)、村田秀明(1989)主要介绍了芥川汉诗的创作背景以及诗歌的意义,但并未从细节进行分析;国内如邱雅芬、沈雪侠(2006)、邱雅芬、刘文星(2005)从创作背景、诗歌内容方面加以概说,辅以对中国诗歌的联想和分析,刘默(2014)对所有的汉诗进行了分类,如山水田园诗、旅愁诗等。但都缺乏对芥川汉诗的整体观照,还有深入的余地。
随着国际化的逐步发展,不同国家间文学方面的交融是必不可少的,芥川的汉诗是日本人用中国汉字写出中文诗,这本就是文化交流的体现。而现在对于芥川汉诗的研究还处于初期,未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研究的行列中,这样才会使中国的文学、中国的文化更加走向世界。因此,本文将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以“桃源乡”和“禅”的意象为视点,将芥川与中国文人的关联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这对提升中国文化在日本文学中的价值也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如刘默(2014)也提到了芥川诗与陶渊明诗的关联,并对芥川的诗风进行了分析,但只是从芥川汉诗的字里行间找出陶渊明的影子,且尽管能看出清幽之意,但却并未系统从中析出意象加以分析。
一、芥川汉诗中“桃源乡”与陶渊明之关联
任常毅(2002)提出“芥川的汉诗,深受漱石和白居易的影响,而探其源可以说他承继的是陶潜的诗风”,但只是笼统介绍了芥川诗与陶渊明诗风相似,并未对二者进行意象上的详细对比分析。通过分析芥川34首汉诗,有16首汉诗中都含有包括山水竹石等“桃源乡”的意象,并且在前期汉诗中出现得尤其频繁。
基于熊沐清(2020)比较认知诗学的理论可以知道,“比较认知诗学的基本含义是:基于认知科学的文学对比分析和研究,即运用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比较文学(比较诗学)所关涉的问题,同时,也运用比较的视野和方法进行认知诗学研究包括研究认知诗学本身。”其中研究类型可以分为4种:一是不同范式流派之间的比较;二是认知研究与非认知研究;三是对比较的对象进行认知研究;四是对不同文明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将运用“比較”研究类型中的第三、四种,即:“对比较研究的对象进行认知分析”(芥川与陶渊明汉诗中的意象)并将“不同文化/文明间文学进行认知比较”(日本作家芥川与中国古代文人陶渊明的汉诗),从中探求芥川汉诗与陶渊明之间的关联。
从认知方面来看,“春寒未发早梅枝、幽竹萧萧匝小池。”(明治45年1月1日,山本喜誉司宛)中的“幽竹”“小池”;“放情凭栏望,处处柳条新。千里洞庭水,茫茫无限春。”(大正4年6月29日,井川恭宛)中的“柳条”“洞庭水”等都是“桃源乡”意象的具体化的物。还有“闲情饮酒不知愁、世事抛来无所求。笑见东篱黄菊发、一生心事淡于秋。”(大正4年10月11日,井川恭宛)中的“东篱”“黄菊”更是“桃源乡”意象的典范。
再从认知属性和认知研究在方法论上的“比较”特性来看,陶渊明诗(《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菊”“东篱”“南山”等意象即是陶渊明闲适淡薄的心境意境的经典诠释方式。
芥川汉诗中,还有“静读陶诗落烛花”(大正元年12月30日 小野八重三郎宛)、“陶诗读罢道心清”(大正2年12月9日,浅野三千三宛)两首直接提到“读陶诗”,无论是从“桃源乡”意象还是从他在汉诗中对陶诗的提及程度,都能分析出芥川对陶渊明的诗风是崇拜与借鉴。芥川在《汉文汉诗的趣味》一文中也提到过“许多汉诗的意境与我们的性情完全合拍,汉诗汉文中所包含的使我们受益的东西多得超出我们的想象。”从中可以看出,陶渊明也是芥川汉诗汉学研究学习的重要对象。这一点通过芥川的34首汉诗中有18首包含着桃源乡意象的诗歌里也能看出。芥川诗中强调的对不理世事,淡薄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通过这些意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通过此类山水田园诗表达的愁绪也与陶渊明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看出陶渊明的诗风深入芥川汉诗的灵魂。
二、芥川汉诗中“禅”与苏轼之关联
芥川的汉诗中,除了“桃源乡”意象,还能找出很多与“月”“茶霭”等相关的意象,比如“簾外松花落,幾前茶靄輕。”(大正9年4月11日 松岡譲宛)“我鬼先生枯坐处,松風明月共蒼蒼。”(大正9年3月3日,小島政二郎宛)。通过这些诗句中的意象,可以轻易找到孟浩然、王维等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子,但由于意象内容的散乱性,本文暂未进行体系化的研究。尽管如此,仍然能看出芥川的汉诗写作对于中国文人的学习是“集大成”的,吸收模仿了众多文人的诗作风格。
其中,杜文倩(2003)提到,“芥川对这首《偶成》(琴琴侵階月,幽人带醉看。知風露何處,欄外竹三竿。)格外喜爱,曾与多位挚友共赏,诗中的意境给人一种禅境仙乡的遐想。”通过对本诗意象进行分析,可以的析出关键词“月”“风”“竹”等。李明华(2011)解释可以理解为禅就是关于“修心”的学问。通过其中佛禅寺院在北宋时期功用的分析,可知佛禅寺院常为山水旅游胜地或精神皈依之所。那么茂林修竹、山水幽静的意象词当然也可以自然地归入“禅意”意象关键词,通过对这首诗的意境和意象的分析,不难推论其汉诗与中国古代文人苏轼充满禅意的诗歌有着极其相似之处。
从“认知”方面来看,用“禅”入手,可以发现芥川的34首汉诗中有25首中都含有烟雨茶谭等相关意象。从中能轻易读出“禅意”,如上文提到的“幽竹”“风月”以及未提到的“龙团”“山水”等。比如诗句“放情凭栏望,处处柳条新。千里洞庭水,茫茫无限春。”(大正4年6月29日,井川恭宛)中的“柳条”“洞庭水”,明显就是前文提到的山水幽静之意象,禅意自现。而“丛桂花开落,画栏烟雨寒。琴书幽事足,睡起煮龙团。”(大正4年12月3日,井川恭宛)中的“烟雨”“琴书”“龙团”“窮巷賣文偏寂莫、寒厨欠酒自清修。”(大正9年5月15日,与谢野晶子宛)中的“窮巷”“賣文”“寒厨”这类清幽空灵的意象词中,也可以析出“禅”意,更可以看出芥川心中对于禅意仙乡的向往与憧憬。
再从“比较”方面来看,上面的芥川诗与苏轼的“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诗中的意象极为相似,是芥川受到苏轼诗及想法的影响的见证,也是芥川对心中禅道追求的证明,可以看出苏轼对于芥川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在大正这样一个对于芥川来说极为特殊的时期,通过汉诗中的禅意深刻中和了芥川失恋与初入文坛时的迷茫心境,并表达出芥川对于清灵禅境的热爱。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桃源乡”意象所表现出的对田园山水、恬静生活的向往情境恰好是“禅”的意象所展现的一部分意境。综观芥川的34首汉诗,可以看出芥川诗中蕴含着内心的寂寞、孤独、哀伤,而“桃源乡”“禅”这种意象表达出来的或恬淡,或清幽的意境正是芥川所无限追求的。芥川通过大量使用“桃源乡”“禅”的意象来营造出他心中的禅境和桃源乡,为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寻找一方净土,为烦乱的心情与思绪辟一隅安宁。
三、结语
本文通过结合认知比较诗学的理论与“桃源乡”“禅”为视点,分析了芥川龙之介汉诗与中国古代文人陶渊明、苏轼的关联,为后续芥川汉诗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点。
从中可以看出芥川的汉诗承继陶渊明的诗风,因此与陶渊明的诗风最为相似,“桃源乡”意象也就出现得最为普遍,而随着其对汉文学、汉诗的认知越来越深入,受到中国文人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多样化,以苏轼的禅道文化最为典型,这对芥川以后的文学观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芥川龍之介.芥川龍之介全集[M].日本:岩波書店,1997.
[2]村田秀明.芥川龍之介の漢詩研究[J].方位,1984,(3).
[3]村田秀明.中岛敦と芥川龍之介の漢詩[A].田辺幸信.中島敦光と影[C].日本:親友堂,1989,(3):363-397.
[4]邱雅芬,沈雪侠.论芥川龙之介的早期汉诗[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1):30-32+47+63.
[5]邱雅芬,刘文星.论芥川龙之介的中晚期汉诗[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104-107.
[6]刘默.关于芥川龙之介的汉诗考察[D].吉林大学,2014.
[7]任常毅.芥川与汉文学——以汉诗为中心[A].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日文系.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论丛(第一辑)[C].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日文系: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02:9.
[8]熊沐清.比较认知诗学的理论建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8-31(003).
[9]杜文倩.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创造[D].湘潭大学,2003.
[10] 李明华.苏轼诗歌与佛禅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
[11] 王书玮,庄凤英.关于《芥川龙之介全集》中的汉诗研究——以大正4年(1915)为研究视角[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01):70-7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