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性视角分析大学生就业取向

2021-09-22 01:34:17李典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1年31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李典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出现此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学生就业取向的变化。本文将以理性视角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关键词:理性视角;大学生就业;就业价值取向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取向的因素

(一)学校层面

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中心和重心,无论是人格的培育、学习活动的开展、学生最终的就业活动都离不开学校的管理。学生的就业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校学生相对来说年龄还比较小,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较少甚至没有。从整体上看学生的自主就业能力还是比较低的,这时候就需要学校对他们进行就业教育,帮助其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完善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

从高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来看,就业教育的占比还较低,大学生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之外,很少接受就业教育。虽然大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相关的就业教育课程,但是其教学的师资力量较弱,并且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向较为单一。

从学生就业情况上来看,高校的就业教育还是影响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价值取向的因素之一。比如高校教师在开展就业教育时,对学生的就业需求挖掘得不够深入,同时高校的部分文科专业的实习机会很少甚至没有。这就使得学生在择业和就业时会出现畏缩的心理,存在“家里蹲”和“鸵鸟”的心态。

(二)教师层面

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就是教师,他们都是陪伴学生时间最久的群体。所以高校教师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活动和就业活动中的重要一环,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活动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

以专业教师为例,各专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比较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倾向的关注度较低。专业教师通常会秉持一种纯教学的理念,也就是部分教师会认为教学只是教学,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就业行为并不太关注,这就使得部分学生会出现“书呆子”的情况,在课堂上只是一个接收知识的“机器”。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唯成绩论”的倾向,不会主动去尝试一些较为活泛的职业,比如一些理工专业的学生在择业和就业时就会自持甚高,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与实际的行业要求脱轨。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秉持的教育理念以及对学生各项活动的关注都是影响高校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因素。

(三)学生层面

大学生相对来说年龄还较小,长期受到校园的庇护,大部分时间都是听从学校和教师的安排。在进入高校学习之后,其自由程度较高,学生本身的自我保护能力和信息分辨能力不强,同时也比较容易受到社會上形形色色信息的蛊惑,如此种种都影响着学生的校园生活。

从学生层面来看,高校大部分学生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比较容易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上充斥的各色招聘信息会给学生的求职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高校基本上从大三开始就提倡学生进行实习,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但是从大数据来看,学生自行寻找的实习工作的质量不高,受工作经验少、工作能力低和社会经验能力不足的限制,一些学生在签订实习合同时没能仔细阅读相关条款,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成功率比较低。所以高校学生自身的分辨能力和工作经验的高低也是影响其择业和就业取向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家庭层面

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绝大部分时间是待在学校的,在寒暑假的时候学生才会有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待在家里,但部分学生会选择在寒暑进行勤工俭学,所以还是有部分学生是长期脱离家庭的。尽管学生会有长期离开家庭的情况,但是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是持续的,他们的家庭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在学生进入择业和就业阶段时,部分家庭的教育理念就比较开放,给予孩子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行进行选择;但还有部分家庭对孩子的职业选择的干涉较多,常常以一名过来人的态度对孩子进行说教,甚至已经规划好了他们的职业人生。学生家庭教育理念的不同对孩子就业取向的影响也不同:部分孩子会勇敢追梦直至完成自己的职业理想;部分孩子会与家庭周旋,在职业选择上争执不下;部分孩子会逆来顺受,听从家长的安排,提前过上“养老”生活,所以家庭本身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就业取向。

(五)社会层面

现下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内卷”,简单地说就是社会整体都在进行竞争,稍不注意就会被淘汰,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也是如此。在社会急速内卷的背景下,学生越来越难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以高校英语专业为例,在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择业和就业时,往往需要具备更高的英语语言水平和英语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才能得到一份比较对口的工作,比如学生的职业理想是做一名高校的英语教师,但是在英语行业内部急速内卷的情况下,学生获取英语专业八级资格证书已经是基础了,应聘教师大部分需要硕士学历甚至博士学历,部分院校还需要有留学经历。

除此之外,社会上还流行着“娱乐至死”等的理念,学生在进入社会求职时就比较容易受到这些理念的影响,会重新进行职业规划,甚至抛弃原本的梦想,选择从事一些与自身专业不相关、对自身发展无益的工作。由此可得,社会大环境也是影响学生就业取向的因素之一。

二、大学生就业取向特点分析

(一)自由性

所谓自由性是指高校学生的职业可选项和备选项较多,学生在面对众多的职业选择时表现得比较自由。以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例,他们在进行就业选择时的自由度就较高,国家公派教师、孔子学院讲师、国内各学校和各机构的教师、新媒体撰稿人员等等,这些都可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选择,也因此存在跳槽几率高、职业稳定性较低等现象。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呈现出自由性的特点。

(二)地域性

所谓地域性是指高校学生选择的就业区域相对集中,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在大城市打拼,很少会选择中小城市的职业。比如很多学生会选择像深圳、北京、上海、广州等这些经济发展水平较快的城市,即便在大城市安家立业比较难,也很少会选择类似六安这种的中小城市,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呈现出地域性的特点。

(三)功利性

所谓功利性是指高校学生求职标准大多都是金钱,比较看重物质享受。比如在高校学生择业时,只有少部分学生会选择国家的“西部大开发”计划、精准扶贫工作等,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倾向于大城市的高收入工作。另外,从社会大环境来看,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高校学生调整自己的衡量标准,其就业取向呈现出功利性的特点。

(四)盲目性

所谓盲目性是指高校学生在毕业季投递简历时会出现一份简历重复投递的现象,对自己的理想职业定位不明晰。比如德语在国内仍属于小语种,德语专业在投递简历的时候会比较容易出现重复投递的情况,他们迫切想拥有一个立身之所,与德语相关的专业都会尝试投递,这样一来,学生即便被相应的公司录取,但是由于并非自己的理想职位,所以他们的工作状态也并不是很好。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呈现出盲目性的特点。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就业取向的理性手段

(一)全程贯彻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学校可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全程贯彻德育教育,利用德育理念来引导学生正确的就业取向。首先高校可以每学期举办一次职业生涯规划比赛,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认识到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規划比赛的目的不只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更是为了帮助学生在一段学习之后明晰自己的职业理想,培养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其次高校还可以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实习岗位,让学生在实习中找到自身的职业定位;除了学生自身专业的实习岗位之外,学校还可以提供一些管理岗、基层实训岗等,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发掘学生的工作潜能。全程贯彻德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明晰自己的职业理想,激发学生的就业潜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盲目择业的情况,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就业活动,帮助学生找准就业方向

高校教师需要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就业活动,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公共课程,他们都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找准就业方向。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课程的教师为例,由于公共课上的学生并不全部来自同一专业,教师渗透正确的择业观时就可以从大众视角入手。比如学生在开展就业活动时所呈现出的地域性和自由性等特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解“事物具有多样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使学生了悟择业的正确方法,在意识领域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此外,教师还可以创建班级群聊,允许学生以匿名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疑问或是困惑,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择业和就业活动形成一个长期的、多方位的关注。由于是匿名群聊,学生相对放得开,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就业心理和就业实践,然后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疑惑,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就业方向。

(三)注重求职信息的真实性,培养学生的信息分辨能力

学生自身需要注重求职信息的真实性,从主观层面培养自身的信息分辨能力。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求职信息时,高校学生需要认真辨别各类求职信息的真实性。像一些线上刷单、试用软件等都是虚假招聘信息的重灾区,部分学生很容易被这些信息所迷惑,所以大学生需要在求职初始就进行充分的调查,他们可以在天眼查等一些平台上查阅相关公司和企业信息的真实性;还可以进行实地调查,保证其招聘信息的真实性。大学生自身注重求职信息的真实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求职的质量和效率,引导学生进行更优的就业。

(四)给予学生奋斗的时间和空间,实现学生个人与家庭的互协

学生家庭的观念和意见是影响学生求职意向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学生的家庭需要调整育人的理念,给予学生奋斗的时间和空间,从家庭层面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

部分学生的家庭在教育中常常会限制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希望学生在接受完高等教育之后就回家“养老”,这样的理念会在一定程度上磨灭人才,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职业发展。所以家庭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充分支持学生的就业活动,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个人与家庭互协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的择业和就业。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教师、学生本人、家庭等都是学生求职观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高校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还需多方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育廷.浅析"三全育人"视角下改善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探讨与对策[J].教育研究,2021,4(1):188-190.

[2]马囡.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困境及策略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0,No.36(07):154-155.

[3]刘彬.“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及价值取向引导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5).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
产业转型与大学生就业研究综述
商业经济(2016年10期)2016-12-16 12:06:59
心理咨询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促进作用
考试周刊(2016年94期)2016-12-12 13:50:16
高校就业创业类社团建设与大学生就业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07:57:50
浅谈新时期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
青年时代(2016年28期)2016-12-08 17:44:44
新常态经济下的大学生就业
青年时代(2016年28期)2016-12-08 17:43:06
论高校辅导员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职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09:42:03
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相关性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02:37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