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摘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遇到以下问题:学生的注意力无法在课堂教授过程中得到集中,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为低下;学生无法抓住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教学内容,并且对教学内容缺乏深度的思考;教学课堂学习氛围沉闷,导致学生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不能够得到端正。为了解决教师在课堂中遇到的这些教学问题,教师可以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对课堂模式进行创新。课堂提问环节便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出的具有新的教育作用的教学活动。
关键字:课堂提问环节;小学数学效率;课堂提问措施
课堂提问环节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应用于课堂检测这一环节。这种教学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课堂提问环节产生了一定的抵触心理。然而在教学探索之中,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发现了课堂提问环节新的应用模式。
一、规范教师课堂提问语言的表述
课堂提问考验着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数学问题的表达有它的特殊性,数学中有三种语言,即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教师应该准确把握这三种语言,仔细琢磨课堂提问问题的表述,将课堂提问的语言规范化并简洁化,在此基础上还需考虑如何更好地将问题表达出来能够有利于学生进行思考。首先教师课堂提问的语言应尽量简洁,问题不要太长,也应注意避免过多的修饰成分,这样会使学生听不明白问题在问什么,容易影响学生的思路,造成学生思维混乱等;其次,教师课堂提问的表达要接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水平,用小学生的语言系统解读数学并表达数学问题,说小学生能听懂的话,用熟悉知识的去提出陌生的问题,用具体的事物去解释抽象的问题,这样学生易于理解,才能够赢得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和激发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兴趣。
二、把握課堂提问对象的均衡性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提问的主体,而学生又是课堂被提问的对象,因此,从把握教师教与学生学课堂提问主体的平衡和把握课堂提问中学生个体间的机会均等两个角度提出改进策略,促进课堂提问对象的均衡性。
(一)把握课堂提问中师生双主体的平衡
从提问者的角度来看,学生和教师都是课堂提问的主体,不能够忽视其中任何一方在课堂提问过程中的主体参与性,因而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提问中的主体参与性是平等的,而鉴于学生在课堂提问中的主体性稍显薄弱,这时就需要发挥教师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发现并思考问题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慢慢培养学生在课堂上随时主动提出问题与老师交流探讨的习惯。充分把握双主体的平衡,一旦打破这个平衡,将会出现教师的“一言堂”和课堂混乱的现象,这都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
(二)保障课堂提问中学生间的机会均等
从被提问者的角度来看,教师课堂提问的问题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师对课堂提问的对象是有预设的,这将会导致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概率发生变化,容易导致学生个体间被提问的机会不均等。尽可能从多方面留心观察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有疑问的地方,来扩大教师课堂提问对象选择的范围,同时也要更多地注意座位在教室边边角角的学生,从而尽可能地来保证课堂提问时学生个体间机会的均等性。
三、提升课堂提问内容与类型的多样化
一个班的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理解水平存在差异,提升课堂提问内容与类型的多样性,并且能够合力应对,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有所进步,促进不同水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对课堂提问内容和类型进行多样性的提问,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有效。
(一)充实课堂提问类型的丰富性
教师课堂提问适当增加高水平的课堂提问类型,更多地运用“复杂性”提问,即“综合性提问”和“评价性提问”等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这会给学生一些新的刺激,勾起他们的好奇心,带动他们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进行高认知的回答,让学生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能够实现提升,最大限度地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学习水平的发展。
(二)顾及课堂提问内容的全面性
顾及数学课堂提问内容的全面性,教师要对教材中的每一课时进行分析,深度挖掘教材编写背后的意图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其中,把握课堂内容的全面性,设计相应的问题,通过提问让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发展,最终领略数学问题的本质。因此,教师应从基础的问题情境中提取核心问题,再将问题进行延伸、生活化,让学生从情境、思考核心问题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来提升学生的思维,理解数学的本质,这样学生会感到数学离他们很近,而且数学能够真正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从而自发性地对数学产生理解,才能真正学好数学。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构建有效的多维分析的课堂模式,帮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还应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郭玲.重视提问环节,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新课程,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