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菊芬
摘要:地域文化教育是国内外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一环。学校开展地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然环境,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地域文化观念,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主动承担起保护环境的公民责任。绍兴市上虞区东关街道中心小学在传承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回归教育本源,以“本源教育”办学思想为引领,通过打造小导游相关拓展性课程、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开发环境教育课程等方式,引领学生体验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的地域文化保护意识,给学生传授解决和避免环境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热爱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地域文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键词:地域文化;课程探究;人文教育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东关周边地区属于古越文化之中,历史悠久,文化遗址较多,民间传说流传广泛,名人辈出。东关乡贤,对东关地域文化的研究比较深入,记录下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王德江写下《银东关春秋》,大部分记录的是民间史料,追记了早年绍兴东关一带的乡土风情、民俗习惯、人文景观、山川地理和古老典故;陆水根著《会稽东关史志考略》,记录了从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到2016年的东关历史人文,内容全面,考证科学严谨;何仁山著《最忆东关美》,以优美的笔触,细微详尽地揭开尘封的历史,沿革前进,记录下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清丽婉约的水乡古镇风貌、古樸的民俗风情。这些东关乡贤们的研究,为我校开展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基于地域文化开展拓展课程教育的意义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动和城市化现象的加剧,建筑、城市以至人类的生存环境都面临着特色缺失的同一化问题。现代科技的发展,新技术、新理念、新材料促使当代建筑创作背景及条件都有了飞速提升。在建筑创作过程中,地域特色、历史文化、时代性、自然和人文环境等成为被反复提起的关键词,建筑师们不谋而合地强调立足当下,关注地域内在特色和新技术、新思想对当代建筑创作的重要影响。
目前,我国学校环境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是正规环境教育,即将地域文化教育作为一门教育科学,列入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如在生物、地理、语文、思想品德等相关学科的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民族性地域文化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然而,正规环境教育具有局限性,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环境素养,因此有关学者开始探讨非正规的环境教育。
绍兴市上虞区东关街道中心小学基于地域文化所开展的环境教育便是一种非正规环境教育,表现为通过营造校园氛围、开发适合小学四年级学生使用的《小导游带你游东关》校本教材。开发与之配套的评价手册、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微课。能结合学生年段学习实际,做好小导游课程与其他学科的统筹和整合,打造校园环境及开展相关活动等途径影响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行为。因而,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学校环境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学校利用地域文化开展环境教育,突破了环境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结合东关文化历史,丰富了教育形式,为学生创造了环保实践的机会,拓展了环境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二、基于地域文化开展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开发小导游特色课程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鼓励和指导学生就某个专题查找、阅读、收集资料文献,自主撰写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导游词、小作文,并组织学生交流,对优秀作品给予鼓励、展示和推荐;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以加深理解。小导游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课程以东关地域文化传承和小导游应用技巧培养为价值取向,结合语文、音乐、美术、综合实践等学科资源的整合,注重学生的情感价值和素养提升。因此,在学习中要将技能学习和文化传播、思想提升紧密结合。
(二)开发融合环境教育课程
学校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特色开展环境教育,对地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开发与利用。学校通过打造校园生态环境、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开发环境教育课程等途径,引导学生参与到地域环境保护及地域文化建设中,有助于学生在与地域文化的碰撞过程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在环境探索中提升责任意识与实践能力。
(三)整合各科课程资源
以小导游拓展性课程为中心,以学生所处年段的语文、音乐、美术、综合实践等国家课程为资源,以“赞东关、唱东关、画东关、走东关”为活动主轴,结合我校毓菁课程之“行走求是之旅”德育活动,做好课程资源整合,全面推进小导游课程的开展和实效。
参考文献:
[1]罗常军.论环境教育的情感取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 1) :78-82.
[2]肖巧玲,张气.生态体验式游戏: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实践探索[J].教育评论,2015( 7) :106-110.
[3]黄瑞萍.德育维度下的小学环境教育探究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7( 35) :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