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香香
【摘要】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做指导,结合翻译的直译、意译、增译等方法,通过“内容对等”“形式对等”对比分析《林肯传》两个汉译本,并最终得出“内容对等”大于“形式对等”的结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忽略语言形式上的对等,而是当形式对等和内容对两者发生冲突而不能保全时,应当舍弃形式而取内容。
【关键词】功能对等;传记文学;内容对等;形式对等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3-0110-02
一、引言
二十世纪以来,传记文学逐渐受到大众追捧。相比于小说等虚构文学,传记这类非虚构文学作品非常注重其真实性和历史性。《林肯传》的作者是美国成功学大师卡耐基,书中作者以全知视角讲述了一个充满不幸、却依然能保持幽默风趣、坚守正义的林肯形象。本文挑选了两个在国内较权威的译本进行比较,一本译本来自译林出版社,由朱凡希、王林所译,另一本则来自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亦言所译(后文分别简称朱译、亦译)。传记的特征是历史性和文学性的统一,这就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应起来,即“内容”和“形式”对等。其核心是语言功能上的对等,而非语言形式上的对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忽略语言形式上的对等。本文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比分析两个译本的优缺点以及其翻译方法,从“内容对等”和“形式对等”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最终得出传记翻译时应注意的一些策略和技巧。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人物传记研究综述
相比于小说等虚构文学,传记这类非虚构文学作品非常注重其真实性和历史性。传记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对于传记主人公一系列历史真实事件的记录。然而,它并不是由若干个事实简单堆砌而成的。作为文学中的一种形式,它必须考虑到读者的感受。因此,传记文本又包括一定的文学因素。
在国内,研究传记文体的学者主要有赵白生,养正润,叶子南等人。赵白生在《传记文学理论》一书中提到,传记不是纯粹的历史,也不是完全的文学性虚构,而是两者的结合,是一种基于史而臻于文的叙述形式(2003:44)。杨正润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认为传记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是由历史性和文学性两者融合而成的(1994:6)。叶子南说,在翻译传记文本时,译者要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既要考虑其真实性,与此同时,传记也有文笔,有色彩(2007:82)。总的来说,目前国内研究西方人物传记汉译本的主要围绕功能对等理论、目的论、语境理论、翻译规范理论,以及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等展开。
(二)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研究综述
尤金·奈达是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国内外翻译界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1964年,在《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奈达首次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的概念,并对此做了区分。他尤其强调动态对等,在 1969 年出版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奈达明确给出了“动态对等”的定义:“译文读者对译文所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所做出的反应基本一致”(2001:76)。1986年,他又出版了《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书,他用“功能对等”一词替换了原来的“动态对等”,重点突出了翻译的实际交际功能(梁戈等,2016)。
谭载喜认为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译文措辞通顺自然,内容传意达神,读者反映相似(2004:234)。在翻译人物类传记文学时,译者既要尊重客观事实,又不能被原文的语言结构和形式所束缚,而要多为读者考虑,尊重读者的语言文化习惯。由此可见,功能对等理論大多数情况下强调正确表达原文内容,实现翻译的交际功能,而不主张追求与原文最大化的形式对应(贺瑄,2015)。
三、内容对等与形式对等
(一)内容对等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就是“内容大于形式”。在奈达看来,翻译就是要在接受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中的信息,首先是重视内容和意义,然后是风格。
例:“Mother,” he replied, “I know he doesn't do right, but I mustn't consider my feelings at a time like this. I am willing to hold McClellan's hat, if he will only bring us victories.”
亦译:林肯总统回答说:“我明白这是他做得不对。但在这一特殊时期,我不能只顾自己个人的喜好,随便撤换军队的将领。只要麦克莱伦能够为我们打胜仗,就是让我为他提鞋我都情愿。”
朱译:“妈妈,”林肯答道,“我明白他做的不对,但在这样的时势里,我没有必要和他去计较。如果麦克莱伦能为我们带来胜利,我乐意为他托捧帽子。”
从总体上来看,在这句话中,亦言采用意译的方式,而朱译采用直译。首先“mother”一词是指总统对其夫人的称呼,朱译为“妈妈”显然是不恰当的,亦言翻译时更是直接将这个词省略了。根据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此处应译为“孩儿妈”更加合适一些。其次,此句中还有一个隐喻“hold one’s hat”,为某人拿帽子,含有降低自己身份抬高别人的意思。朱译直译成“托捧帽子”,但在亦言的版本中,他将此译为“为他提鞋我都情愿”。“提鞋”一词出自“力士脱靴”的历史典故,来形容文人不畏权贵,不受拘束。也指赞扬某个人很有才,因为佩服,心甘情愿去为他服务,哪怕是提鞋。“提鞋”一词虽是意译,却更能让译入语读者感受到原文所要表达出的那种情感,生动传达了林肯谦虚真诚,爱才惜才的可贵品质,符合功能对等理论所要求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尽可能准确生动地再现原文意旨。
(二)形式对等
奈达虽一直提倡的“内容第一,形式第二”。但他也明确提出“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并不是只顾内容不顾形式,在做到信息内容对等的同时,尽可能在形式上也要求对等,当形式对等与内容对等不可兼具时优先考虑内容对等(赵丹丹,2011)。因此,译者们在翻译人物传记时,既要将原文的真实内容表达出来,同时也要尽量体现出原文的形式和风格,使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最大程度上反映一致,达到真正的功能对等。
例:Mass-meetings were held in thousands of halls and public squares, bands played, flags waved, orators harangued, fireworks were set off; and men, leaving the plow and the pencil, flocked to the flag.
亦译:成百上千座礼堂和广场举办着盛大的聚会,鼓乐齐鸣,旗帜飘扬,演讲家们在众人面前发表演说,爆竹震天响,男人们放下手中的工作,成群结队地加入军队。
朱译:在广场上,在大厅里,大型集会此起彼伏,彩旗迎风飘扬,礼花四处绽放;在激越的乐曲声中,演说者激昂陈辞。男人们纷纷放下锄头和笔杆,投向军旅生涯。
此句中描写的是美国内战开始后,林肯所领导的北方民众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爱国热潮,青年男子积极应征入伍的景象。句中“men, leaving the plow and the pencil”亦译将此句中“plow”和“pencil”两个词省略,直接意译成了“放下手中的工作”。虽然在内容和语义上实现了对等,但在形式上却少了些韵味,体现不出男人们争相入伍的积极。而朱译的版本则采用直译“放下锄头和笔杆”,即在内容上保留了原文的叙述,形式上也实现了对等。具体动作的描写,让视觉形象显得更加生动了。让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有了同样的阅读体验,这便是奈达所说的动态对等:“译文读者对译文所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所做出的反应基本一致”(Nida,2001: 76)。
四、结论
本文通过《林肯传》两个汉译本的对比分析,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得出在翻译人物传记时要以内容为第一位,形式为第二位。内容第一即注重其真实性,通过功能对等理论,摆脱原文形式上的限制。翻译时可采取意译、增译等翻译策略使原文的内容更好被译文读者接受。形式第二,即传记还应具有文学性,在确定内容表达真实无误的情况下,若在形式上也能和原文对应起来,让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有相同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最大限度地将原文的意境和美感传递给译语读者,引发他们情感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 Leiden: E.J.Brill. 1964.
[2]Nida, Eugene. A.& C.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Leiden: E.J.Brill. 1969.
[3]戴爾·卡耐基.林肯传[M].朱凡希,王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4]戴尔·卡耐基.林肯传[M].亦言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15.
[5]戴尔·卡耐基.林肯传[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6]贺瑄.功能对等视域下的英语人物传记汉译策略[D].南京大学,2015.
[7]梁戈,先蕾,任朝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10):15-19.
[8]孙建光.译者在翻译文学中的角色[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9,(34).
[9]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10]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11]杨正润.传记文学史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12]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3]赵丹丹.浅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J].文学教育(中),2011,(03):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