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雅 薛利敏 罗昆 曲艺 王沛然
【摘要】目的:探讨Rhupus综合征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延迟诊断原因。方法:结合1例老年男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重叠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即Rhupu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讨论,阐述RA重叠SLE的隐蔽性及造成延误诊断的原因。结果:Rhupus综合征起病隐匿,当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加重且出现多系统损害如白细胞低、浆膜腔积液时要警惕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可能。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重叠系统性红斑狼疮时容易误诊,尽早行抗核抗体谱检验,以免延误诊治影响预后。
【关键词】Rhupus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中图分类号]R593.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5-0201-02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0岁,主因咳嗽、咳痰、伴胸闷气短3月余于2020年3月26日入我院呼吸科。患者于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为白色稀痰,伴胸闷气短,遂就诊于当地医院,当地化验:血常规:白细胞2.95(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 1.9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94.7(%),红细胞 3.9(10^12/L),血红蛋白 107(g/L),血小板 103(10^9/L);胸部CT:双侧胸腔积液;腹部超声:胆囊壁毛糙;PET/CT诊断报告:①右肺下叶斑片影,代谢增高,考虑炎性病变可能性大,建议抗炎治疗后随访观察,必要时对右肺病变活检以除外不典型肿瘤可能;右肺及气管隆突下高代谢淋巴结,考虑与右肺病变同源:左侧腋窝可见无代谢小淋巴结,考虑反应性增生可能性大;全身其他部位未见明显恶性肿瘤高代谢病灶。②双侧放射冠区多发腔隙性脑梗塞;③左侧上颌窦炎;④前列腺钙化;⑤脊柱退行性改变。当地诊断为“胸腔积液、胆囊炎”,予抗炎、消炎利胆、胸膜腔积液置管引流等治疗后病情稍好转出院。出院后3 d上述症状再次出现,且逐渐加重,就诊于我院呼吸科,呼吸科以“胸腔积液性质待查”收入院治疗。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差,腹胀厌食,体重减轻约10kg。既往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5年,间断口服来氟米特片及骨化三醇治疗,病情时好时坏。入院查体:T 36.0℃,P 90次/分,R 18次/分,BP 120/70mmHg,H 174.0cm,W 52.0kg。发育正常,营养差,精神差,皮肤弹性差,消瘦,轮椅入病房,皮肤无红斑、皮疹,舌表面干燥有裂纹,无猖獗齿,双肺呼吸音稍低,两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心率90次/分,律齐,心音低钝,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指凹性水肿。双手中指、食指天鹅颈畸形,双腕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其他各关节无明显肿胀、压痛及活动受限。病理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 2.44(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 1.75(10^9/L),淋巴细胞计数 0.5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71.9(%),红细胞 3.88(10^12/L),血红蛋白 105(g/ L),红细胞压积 33.90(%),血小板 104(10^9/L),C反应蛋白 26.88(mg/L)。胸部正位片:两侧肋隔角变钝;腹部超声:胆囊壁毛糙、脾内钙化灶,肝、胰、双肾未见异常。
1.1诊疗经过 我院呼吸科诊断为“胸腔积液性质待查,类风湿性关节炎、胆囊炎”,予对症营养支持及抗炎等治疗。考虑患者胸水情况结核、免疫可能性大,肿瘤、炎症导致可能性低,为明确积液性质于4月1日转胸外科行胸膜活检,4月2日在全身麻醉方法下行胸腔镜下胸膜粘连松解+胸膜活检+胸腔闭式引流术。术中见:胸腔粘连,可见少许淡黄色渗液,未见明显肿物,以电钩分离粘连后,于后纵膈胸膜取组织两块送病理活检,4月7日胸外科医生与病理科沟通:切除物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浸润,考虑免疫性疾病可能性大。经风湿免疫科会诊后考虑“系统性红斑狼疮 IgG4相关疾病?”,于4月8日转入风湿免疫科诊治。转入风湿免疫科后检查及化验回报:4月8日胸部CT:两肺感染性病变两侧胸腔积液,主动脉硬化。化验回报:2020-04-08 生化:★白蛋白(溴甲酚绿法)30.30(g/L)↓,白球比 0.8↓,★钾2.98(mmol/L)↓,★钠134.8(mmol/L)↓,★钙 1.89(mmol/ L)↓,★磷 0.54mmol,肝、肾功能正常;血常规:★白细胞 2.83×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 1.9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70.2(%)↑,★红细胞 3.80×1012/L,★血红蛋白 101g/L,血小板 103×109/L;C反應蛋白 103.9mg/L, 血沉67mm/h; 尿常规正常;抗核抗体谱:抗核抗体(IIF)阳性,抗核抗体 412AU/mL,抗双链DNA抗体(+)149 IU/mL、抗Ro-52抗体 251 AU/mL、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115AU/ mL、抗核小体抗体339AU/mL、抗组蛋白抗体 412AU/mL;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抗体:抗核周因子(+)、抗CCP抗体72.3U/mL、类风湿因子 227AU/mL。免疫球蛋白IgG分型测定:免疫球蛋白G 27.5(g/L),免疫球蛋白IgG1 16.8(g/ L),免疫球蛋白IgG2 4.77g/L,免疫球蛋白IgG3 0.26(g/ L),免疫球蛋白IgG4 8.3(g/L);尿常规正常。免疫球蛋白:IgG 2220.00(mg/dl)↑,IgE 361.00(IU/mL)↑,补体C3 48.10(mg/dl)↓,补体C4 13.30(mg/dl)↓;胸膜组织活检病理: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明显,伴玻璃样变性,部分间质可见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结合免疫组化,浆细胞所占比例大约为60%,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大约为40%,IgG4阳性比例约为20%,结合临床考虑为慢性胸膜炎可能性大。
1.2最后诊断 ①Rhupus综合征(RA重叠SLE);②低蛋白血症;③电解质紊乱。予甲泼尼龙40mg静脉注射,硫酸羟氯喹口服及继续抗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纠正低蛋白血症、营养支持等治疗;治疗1d患者精神、饮食较前好转,腹胀症状消失;治疗2 d复查血常规白细胞恢复正常;治疗1周,患者咳嗽、咳痰及胸闷、气短较前明显减轻,可自行下床活动,予静脉注射环磷酰胺0.2g/周,我科住院2周。患者咳嗽、咳痰及胸闷、气短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胸片胸腔积液基本消失,血沉及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接近正常,带药出院,出院后患者服用甲泼尼龙片30mg/d, 硫酸羟氯喹 0.2 2/d。定期门诊复查,甲泼尼龙逐渐减量,间断静点环磷酰胺0.4/2周,随访至今,病情稳定,无胸闷、气短及关节肿痛发作。
2 病例特点及诊断分析
老年男性,慢性病程,急性加重,既往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5年,诊断明确;此次以咳嗽、咳痰伴胸闷气短、食欲不振为主要临床表现;诊断分析:①患者有明确诊断的RA病史5年,双手小关节对称性受累,手指多关节变形,化验RF、CCP、抗核周因子抗体均阳性,血ESR、CRP均高,符合RA诊断;②患者有ANA、ds-DNA、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抗组蛋白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阳性、低补体血症、白细胞低、胸腔积液,亦符合SLE诊断。该患者RA重叠SLE,故临床称为Rhupus综合征[1]。
3 讨论
Rhupus综合征是指同时或先后出现RA与SLE的特征性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临床上较少见。国内外病例组研究中,Rhupus综合征均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多以RA起病,但亦有同时起病或以SLE首发的病例,且以RA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突出[2-3],本例患者以RA为首发症状,大约5年后出现SLE表现,与上述研究相符;Rhupus综合征均好发于中青年女性,老年男性患者较少见,是造成延误诊治的主要原因。
老年RA患者出现胸腔积液要想到如下可能:RA本身引起、合并结核、肿瘤或者其他结缔组织病;RA患者约10%~30%可出现胸膜和肺的损害,常见的损害有胸膜炎、间质性肺炎、肺间质纤维化、肺类风湿结节、肺血管炎和肺动脉高压,其中肺间质纤维化和胸膜炎最为常见。相关研究提示,RA相关肺部病变患者43.5%合并胸膜病变,83%表现为胸膜局限或不规则增厚,17%为少量胸腔积液,双侧较多见[4]。 本例患者经PET-CT检查、胸膜活检排除结核、肿瘤,结合血液系统损伤、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多种自身抗体阳性,诊断为Rhupus综合征明确,因此,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合并胸腔积液时要尽早完善抗核抗体谱检验,以免延误诊治,影响预后。
综合国内外文献发现, Rhupus综合征患者的遗传学特征、临床特征和血清学特征表现为RA和SLE的重叠[5],在治疗上也与RA有不同。Rhupus综合征一般单病种规范药物治疗反应差,RA与SLE在激素应用原则上有较大不同,RA主张小剂量、短疗程,而治疗SLE激素是最重要、最有效的药物,也是治疗SLE的基础药[6],因此尽早明确诊断,予合适剂量激素治疗对改善预后很重要。此患者迁延3个月余才明确诊断,导致病情持续进展,食欲差得不到改善,出现低蛋白血症、各种电解质紊乱,导致恢复周期长,影响预后。
总之,Rhupus综合征是以严重关节炎和相对较轻的系统症状为特征的RA和SLE重叠综合征。在高度怀疑Rhupus综合征时,尽早进行特异性抗体检测对本病尽早诊断十分必要。以往研究提示Rhupus综合征预后好于SLE但较RA差,因此及早诊断对选择更合理的治疗方案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男性狼疮患者一般预后不佳,早诊断对改善预后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Iaccarino L, Gatto M, Bettio S, et al. Overlap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syndromes[J]. Auto immune Rev, 2013, 12(2): 363-373.
[2] Tani C, D’Aniello D, Delle Sedie A, et al. Rhupus syndrome: assessment of its prevalence and its clinical and instrumental characteristics in a prospective cohort of 103 SLE patients[J]. Auto immun Rev, 2013, 12(4): 537-541.
[3] Rothfield NF, Lim AA.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evolving into rheumatoid arthritis[J]. J Rheumatol, 2006, 33(1): 188-190.
[4] 宋蘭, 杜华阳, 陈茹萱, 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肺部受累胸部高分辨CT影像学分析[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0, 42(2): 207.
[5] Brand CA, Rowley MJ, Tait BD, et al. Coexistent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clinical, serological, and phenotypic features[J]. Ann Rheum Dis, 1999, 51(2): 173-176.
[6] 栗占国, 张奉春, 曾小峰. 风湿免疫学高级教程[M]. 北京: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7: 103.
作者简介:王君雅(1973.12-),女,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人,现就职于河北燕达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学士学位,研究方向: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E-mail:junya89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