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故事素材活用点拨(二十一)

2021-09-22 20:00柳旭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1年26期
关键词:公孙杨震清官

柳旭

公孙仪不受鱼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既无受鱼而不免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故事大意】

公孙仪做鲁国的相国,他特别喜欢吃鱼,全国人争相买鱼献给他,他却不肯接受。他的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正因为爱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如果我接受了他们献给我的鱼,就必定要迁就于他们;迁就于他们,就必定会歪曲法律,就会被免去宰相。虽然(我)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我)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

【活用点拨】

清醒自知,廉洁自律。越是身居高位,面对的诱惑就越多,就越要清醒自知。公孙仪身为鲁国的相国,人们知道他特别喜欢吃鱼,争相买鱼献给他,但他能清醒地知道如果接受了“献鱼”,就要迁就他人,歪曲法律,就会被罢免相位。所谓“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会食鱼”。只有做到自知、自重、自省、自警,才能抵制物质诱惑,守法清正,流传后世。

杨震“四知”

杨震迁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治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故事大意】

杨震官至东莱太守。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担任昌邑县令的荆州秀才王密,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金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呀?”王密说:“夜里不会有人知道这件事。”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走了。杨震为人奉公廉洁,不收别人的钱,子孙常常吃素菜,出门步行。老朋友中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杨震不愿意,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个‘荣誉赠送他们,不也是十分优厚的吗?”

【活用点拨】

廉洁自律。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的敌人也是自己。”不能因为别人没有看见就做对不起良心的事情,要诚实自律、廉洁奉公。中国历史上不乏清官,他们因志行高洁,留下了千秋万世的美名。例如,春秋时期子罕不受玉,以不贪为宝;东汉的杨震唯才是举,不受私谒;南朝的徐勉面对好友求官,正色道“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从此有了“风月尚书”的美誉。他们都像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他们是苏舜钦笔下的“清泉绝无一尘染,长松自是拔俗姿”。

清白家风。杨震虽身居高位,但生活俭朴,“子孙常蔬食步行”,好朋友劝他趁为官之时,替子孙置办家产,他却不愿意这样做,他一肩明月、两袖清风的家风留给子孙后代,精神的遗产比物质的遗产更加丰厚。杨震的清白家风确实也熏陶了他的子孙后代,他的长子杨牧、中子杨秉、少子杨奉、孙子杨赐、重孙杨奇等等都是清官。

猜你喜欢
公孙杨震清官
杨震两袖清风
杨震两袖清风
杨震两袖清风
公义与私交
公孙仪嗜鱼
丞相的爱好
公孙枝: 五张羊皮的大买卖
赞清官郑板桥
清官情结
清官之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