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洁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是我国还存在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情况下,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使得乡村振兴的基础更加牢固。首先对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进行概述,接着分析对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意义,然后对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如何结合自身农业发展实际情况,进行农村职业教育助推精准扶贫的策略和机制构建,充分发挥其优势,从而给乡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深化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促进村镇更加健康稳定地发展,更好地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农业现代化。
[关 键 词] 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意义;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6-0148-02
如今,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的情况下,农村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给农村发展的工作带来了一些压力和挑战,相关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得到解决。本文针对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意义、问题及机制展开详细论述,探索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总结适合的方式方法,提出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应的策略,做好农村职业教育建设工作,使得精准扶贫工作顺利进行,进一步促进农村的综合化和现代化发展。
一、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意义
近些年来,精准扶贫作为新阶段的扶贫理念,目的是根治贫困,农村精准扶贫战略作为重大战略之一,应该从各方面入手开展相关工作,其中,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联系非常紧密,对精准扶贫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提高贫困劳动人口的素质
贫困劳动人口素质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其中学校教育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特点,能够传播先进的理念和文化,其实际应用具有深刻意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村职业教育的核心是精准施策,具有学习年限短的特点,能够培养农业产业生产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和技能,使农村民众实现自身发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幫助贫困人口如期脱贫。[1]
(二)提升贫困地区的就业率
我国贫困地区的就业率低、就业质量差,而职业教育的实用性较强,能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而使得贫困人口掌握脱贫的持久能力,提升贫困地区就业率。农村职业教育的入学门槛低,能够在农村中广泛开展,适合农村村民接受教育,具有针对性强且见效快的特点,为农村产业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有利于实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满足现实及未来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加以解决。
(三)促进农村区域的快速发展
通过教育能够推动贫困问题的解决,而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关键组成,具有覆盖范围广的特点,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2]精准扶贫与农村职业教育之间是相互推动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教育扶贫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在降低贫困家庭的教育支出的同时,可以促进其创收,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发挥效益,使得区域人口加速脱贫,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与落实。
二、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决定性进展,但是还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对于各扶贫开发工作的要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举措,需要不断向前推进,所以,对于主要问题需要得到重点关注,只有改善相应的状况,才能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面貌的改变。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职业教育的认知有待转变
教育事业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撑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认同,应使民众充分认识农村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然而现阶段职业教育扶贫的理论研究还不够完善,我国贫困地区信息闭塞、思想认识僵化,不了解也不接受职业教育,这不利于职业院校的招生工作,也严重制约了相关工作的成效。[3]
(二)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待提升
农村地区相较于城市而言,发展较为不平衡,资金投入不足,经济来源单一,资源整合度低,教学资源匮乏,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还存在较大的不足。贫困地区职业院校数量稀少,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图书资料缺口较大,缺乏掌握专业技术技能的教师,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是不可忽视的短板所在,需要提出相关的对策和解决办法。
(三)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
目前农村职业院校管理者不能很好地把握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无法充分认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教学内容还存在滞后性和片面性,如果不对该问题加以重视,就无法符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对于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需要对需求加以深入细致的分析和阐述,只有从实际出发,结合具体需求,才能使民众真正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得,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农村职业教育助推精准扶贫的对策研究
现如今的社会经济在进一步向前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需要在经济新环境下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进行研究,有效调配引导后期的建设工作。从统筹机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入手,在分析其现如今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方式,在粗放式扶贫向精准性扶贫转变的过程中,使其发挥应有的价值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