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锟
音乐鉴赏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主要体现在以美育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音乐教育必须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这句话道出了“以美育人”是音乐教育的根本。
一、培养音乐鉴赏能力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说明了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是进行音乐欣赏的基础。从这个观点出发,教师如果能够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对旋律、节奏、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和声的感知能力,就掌握了鉴赏音乐的方法。我们在欣赏音乐时,音乐能让你激动、欣喜,这是一种感性认识。比如《蓝色多瑙河》这首脍炙人口的名曲,我们会觉得它十分动听,其实我们是被那起伏的旋律和三拍子的圆舞曲节奏所吸引,如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需了解它的风格、曲式、织体等。又如在学习《保卫黄河》时,能感知到声音坚实、节奏明快,再通过学习它的演唱形式和休止符的作用,能感受到不同的情感效果。齐唱给人的感觉是步调一致、同心协力、一致抗战;轮唱给人的感觉是此起彼伏、前赴后继、保卫祖国的坚定决心和英雄气概;合唱给人的感觉是各种力量汇集起来、奔赴战场、坚决抗战,凸现中国人民将侵略者消灭干净的坚决决心。通过不同的演唱形式,使人体会到歌曲情绪激昂,气势豪迈,进而感受到抗日英雄的勇往直前、中华民族的英勇不屈等。
二、培养音乐想象能力
英国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认为,人类所倾听的音乐并不是听到的声音,而是由听者的想象力用各种方式加以修補过的那种声音。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去理解、想象音乐作品中所塑造的音乐形象。比如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时,许多学生听到战鼓隆隆的声音,从而想到了“旌旗蔽空,铁骑驰骋”的壮阔画面,甚至能想到“千军万马声嘶力竭的呐喊,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战”。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有差异,由音乐所激发的想象也是丰富多彩的。学生有自己的理解、想象,这些想象可能不符合成年人的审美标准,甚至有点天马行空。教师应该充分保护学生的想象力,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只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才能让学生在音乐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三、培养音乐情感
音乐是滋润心灵的雨露。在培养一个人的高尚情感方面,音乐往往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当我们聆听一首音乐作品时、自己的情绪往往会受到音乐的感染。例如歌曲《大海啊!故乡》,歌曲优美动听、情深意长,通过学习,能感同身受作者对大海故乡和母亲的深切思念;再如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从曲调中能听到许多表现痛苦、哀伤、渴望的情绪,结合作者阿炳的人生经历,就能体会到作者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又如《爱的奉献》这一曲,深情的旋律号召人们奉献仁爱之心。歌曲中“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许多学生明白:爱来自人们的奉献、真诚、友善和谅解,这种爱不仅是我们所呼唤的,也是我们所需要的,更是我们所应该奉献的。
四、陶冶高尚情操
这些年来,社会上流传着一些无病呻吟甚至是庸俗不堪的音乐,使正在成长发育的学生误以为这是“音乐艺术的时代性”。如果教师不加以好好引导,有很多学生就会美丑不辨、善恶不分。在音乐教育中用旋律、歌词、音响来表现美、歌颂美,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真善美”有渴望、有追求。正如《隐形的翅膀》中所唱到:“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歌词告诉青年人要坚强地对待人生的无奈,这样才会实现人生的奋斗目标和价值。
以美育人,体现了对真善美的崇高追求。我们要运用丰富多彩的音乐内容,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求真、向善、爱美。
责任编辑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