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君
一、初中阶段“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学困生”顾名思义,指的是由于学习基础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缺陷或不足,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在初中时期,他们的自控力普遍不高,而且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就导致他们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影响,把本应该放在学习上的心思放在游戏、网络等地方去,导致对学习的兴趣大大下降。初中阶段“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一)学生方面
1.一部分学生不知为何而学,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学校都是得过且过混日子,成绩自然不理想;2.有些学生是因为意志薄弱,在努力后成绩仍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开始自暴自弃,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3.而有些学生是因为一段时间的无心上学导致知识出现了断层,在“亡羊补牢”的时候发现“为时已晚”,学习越来越跟不上,越来越感到困难,便索性放弃。
(二)家庭方面
在我们这个小城镇的学生群体里,留守学生占了不小的比例,家长们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孩子优越的物质条件,却把最重要的陪伴与教育任务留给了爷爷奶奶。另一种情况是现在很多家长活动、应酬太多,即使家长把孩子带在了身边,却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与孩子缺乏沟通与交流,孩子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心理上出现了什么变化等根本无法及时了解。缺少了家长关注的孩子开始寻求别的新鲜事物,无心上学,成绩下滑,没有及时补救的话,便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学校方面
有少数老师可能会认为“学困生”是班级的累赘,不愿意在他们身上花心思,对他们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将更多的关注放在好学生身上。还有很多老师则对“学困生”缺乏应有的耐心,经常对他们冷眼相待,导致“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东西越来越低。
二、改变初中“学困生”的具体对策
(一)对“学困生”多加鼓励
“学困生”的缺点和错误是明显的,他们的优点往往少而微,但这部分学生也并非完全没有进取心,只是他们的进取心和积极性通常只是昙花一现,无法坚持,这就需要老师的慧眼去发现,并把它们发挥出来。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潜力和的优点,并对其进行鼓励,让他们树立信心,感受到自己的优秀一面,进而提升他们对于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让其他学生带动“学困生”学习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合作学习,让组内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和“学困生”互帮互助,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难题,一起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困生”能够借鉴和吸取学习优异学生的经验,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习信心。
(三)用实际行动督促“学困生”学习
对缺乏关注的学困生来说,不管是课堂上还是生活上若能常常得到老师的关心,他就会乐于接近老师并接近老师的教育,把师生情感转化为内在的动力。因而老师要关爱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互相尊重、共同奋斗的师生关系。这种关注应该是长期的,还要不定期地反馈,以总结反思对该学困生的教育方法,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在老师上课时,可以针对“学困生”的自身情况,因材施教,尽可能多地为“学困生”创造学习机会。
(四)注重家庭教育
教师做得再多,离开了家庭的配合,结果必定是收效甚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加大家校联合的力度,对家长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以此来改变学生们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其次,教师还可以不定期与家长面谈,一起分析孩子学习中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办法,多方面形成合力,幫助“学困生”提升学习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困生”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而对于教师而言,首要任务就是深入分析“学困生”的成因,而后制定出有效的对策来帮助他们转变“学困生”的身份。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富有耐心,因为“学困生”的转变不是几天就能完成的,需要老师和同学们长期的共同帮助。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