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菡
课堂提问是教师充分利用所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上的学习,了解其学习状态,启发其思维,使得其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所学的知识,发展其能力的一种教学行为。
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课堂提问无疑是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的主要形式。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大大促进师生思想交流,激发学习动机,激发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谈几点看法。
课堂提问应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效的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粘合剂,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催化剂。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可以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设置问题,以使问题切实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发散,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提问前要充分预估学生
教师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和学习状况。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应当是学生在仔细回忆所学知识后就可以作出回答的问题,而不是那种超出学生实际能力水平的提问,使得学生很难做出回答。如果提问太浅,则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逻辑思维深度。同样,如果提出的问题太深奥,超出了学生的认识和思维能力,则容易让学生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不能激励学生进行有效思考,很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造成畏难的负面心态。这样的提问既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会影响课堂的学习氛围,也浪费了时间,无法取得实效。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难易适宜的。教师不但要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性,也应使学生觉得力所能及,以便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回答。不要完全忽略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设计一些不符合实际能力水平的问题,脱离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启而不发。
二、提问要有目的性
问题的清晰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思维方向的定位。《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每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方向。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应善于通过反映具体问题的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转化成问题,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来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应明确提问的目的,不必要的和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应该被尽可能地淘汰,具有明确性强和实际意义的问题应予以保留,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以期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三、提问要有针对性
俗话说,“十指有长短”,更不用说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好、中、差。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提问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要求也各不相同。对优秀生可以适当地“升级”,对普通学生可以逐步地“升级”,对学困生可以适当地“降级”。教学应该根据学生实际的情况来进行,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课堂上的提问要注意分层次和梯度,并根据每个问题的难易程度,给予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别提问,使每个学生都能融入到课堂。
四、提问要激发学生的思维
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的真实内容联系起来,更能激发孩子心理上的疑团,形成悬念问题。因此,新颖别致、富有情趣、思考性和吸引性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感到新鲜,在快乐中接受学习。
例如,在教学“前后”时,教师设计了“你能給小动物排排队吗?”的问题,
根据题目要求,让学生上来佩戴小动物的头饰,扮演小动物排排队。教师巧妙地将一些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课堂互动环节,让很多学生参与其中。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提问要有创造性
创造性是教学有效性的最高衡量指标,它是培育学生树立求异进取思维、创新开拓精神的灵魂核心。教师的语言应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艺术性,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可以享受教学语言的魅力。创造性的语言能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对知识有清晰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六、提问要把握等候时间
提问的等待时间指的是在老师提问之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一些老师在每次提问之后给学生不到一秒的时间进行思考。如果一秒钟后学生无法作答,则由老师自己宣布答案,或直接点名学生回答。因为学生没有得到充足时间去进行思考,他们的思维很容易被限制,往往会放弃机会,这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如果教师把课堂上的等候时间延长3——5秒, 在学生充分思考并组织好语言回答后再点名回答,学生的回答质量和参与人数就会提高。同时,要避免由于长时间的停顿浪费时间,延缓上课节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提问后的等候时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长足的发展。
总之,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问题的设计也应该是灵活的、动态的、开放的。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设计出有效的问题,使问题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力手段,使问题成为学生获得成功的导火索,使我们的课堂也焕发出生命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