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摘要:地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将理论性的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与实践切实地感受地理的存在与运用,并主动地从中学习地理知识,以期提高地理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率。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教学知识境域化”展开了如下研讨。
关键词:知识的性质 知识境域化 地理教学
一、知识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哲学视野下的知识反映的是人類认识的成果。“知识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的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从哲学视角看,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检验的过程,其目标是发现真理,是发现“世界是怎样的”过程。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指向科学领域,是服务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
实施知识境域化教学,关键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生态式设计是一种操作性较强、教学效果较好的策略。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群落的各个种群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原理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各个种群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和互补共生。
生态式教学设计的提出,是基于教学系统和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的特点。
二、生态式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
生态式设计的实质是用生态原理来指导教学设计。主要环节是创设学习境域,设计学习问题链和学习活动,使学习境域中未知的知识与学习者的个体精神世界建立起内在的密切联系。
(1)创设学习境域。知识产生于一定的“境域”,产生于研究者个人知识背景,以及与研究共同体内外的争论、协商。教学场域中,虽然无法完全还原知识产生的整个过程,但应尽量创设利于学习真实发生的境域。
学习境域包括课时学习内容、已有知识基础和结构、学生个体经验、学习伙伴的思想、为学习创设的场景或情境、有组织的学习共同体、自由讨论的氛围等。因此,创设学习境域的基本步骤是: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确立课时目标和主要教学内容;厘清原有知识结构和基础;调研学生关于学习内容的个体体验;创设适切的学习情境;组建学习共同体;建设利于学生充分交流的机制。
学习境域形成于初始的预设,在教学系统运行过程中,也不断地被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进程所改变和创造。
(2)设计问题链和学习活动。学习者需要凭借问题链的引领,展开各种学习活动,主动地走向未知的知识领域。教学系统中没有学习活动,以及学习活动中没有地理问题或缺乏一定深度的地理问题,都会使地理学习陷入肤浅。
问题式教学是新课程建议的一种用“问题”整合相关学习内容的教学方式。问题式教学以“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为要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地理思维,建立知识结构,分析地理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问题式教学中,内含逻辑关系的问题链的设计是关键。问题链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几点:来源于学习情境,让学习过程自然发生;指向认知逻辑,从现象入手,到原理探究,到人类利用,到人地和谐;指向学习的意义。
学习活动的设计同样不可忽视。其原因是“问题”需要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予以发现和解决;事实上,课堂就是由不同的学习活动板块组成和推进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基于落实教学目标;基于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基于不同属性学习内容、不同思维特征和学习方式。
三、境域化地理知识教学的作用
地理知识境域化这一教学模式体现着教育工作者教学思想的变革,既是变革必然会有发展,那么,地理知识境域化教学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何作用呢?
(1)地理知识境域化教学要求教师联系实际进行地理教学,其不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论与现实脱节的教学问题,而且对教师教学观念及能力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地理知识境域化教学更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掌握教学效果,并据此对教学策略进行相应地调整,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3)地理知识境域化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下内容陈旧的问题,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解答,进而增强教师教学的时效性,对教师知识素养的提升与个人专业的深化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地理知识境域化这一教学思想产生于教学实践,同样也服务于教学实践,而教学过程中还会产生更多优秀的教学思想。本文对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知识境域化进行了如上论述,希望能够为中学地理教学起到抛转引玉的效应。
参考文献:
[1] 王文涛.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活动设计[J].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7(10):47.
[2]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364-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