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函数图象的物理含义、斜率及截距的意义等解决物理问题,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规律,完善物理思想,也可以让学生的分析、求解过程更简洁。本文以高中物理功能问题的求解为例,利用函数图象引导学生将问题图象化,以期提升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全面性与敏捷性,把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高中物理;函数图象;功能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22-0060-02
在高中物理功能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利用函数图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重要。其中,利用函数图象的物理含义、斜率及截距的意义,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规律,完善物理思想。
1 利用函数图象求解变力做功
对于简单的变力做功问题,可求出力对位移的平均值后,利用功的定义式求解,但多数情况下无法得到力的平均值。若能画出力对位移变化的图象,可微元处理为极短过程,将每小段的Δ fΔx累加,其数学含义为F-x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即为该变力所做的功。
例1:如图1所示,在盛有水的圆柱形容器内竖直地浮着一块圆柱形木块。木块体积为V,高为h,其密度为水的密度ρ的一半,横截面积也为容器截面积的一半,水面高为2h。用力缓慢地把木块压到容器底部,假设水没有溢出,求压力的功是多少。
解析:木块缓慢下降时动能不变,由于木块横截面积为容器截面积的一半,当木块被下压到与水面平齐时,水面上升了,木块实际下降了,这一过程中浮力由线性增到ρgV,压力也是线性增大。木块在继续下降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不变,压力大小也不变。可作出 f-h图象(如图2),由于木块始终处于平衡状态,相应压力随下降高度变化图也可得出,此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即为压力所做的功,有第一阶段压力做功,,第二阶段压力做的功为,可得此过程中压力做功为W=。
类似的变力做功求解的例子还有弹簧弹力做功、长木板滑入粗糙平面摩擦力做功等。
2 利用函数图象探究功与动能改变量的关系
功与能的转化关系可以利用探究性试验分析,处理此试验的重点在于利用函数图象确定线性关系。
例2:用图3中的装置做“探究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
(1)除了图3中已给出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 。
A.秒表 B.天平
C.刻度尺 D.弹簧测力计
(2)实验前,要求通过调整长木板的倾角来平衡小车受到的阻力。可认为阻力已被平衡的方法是 。
A.轻推小车后,小车运动越来越快
B.静止释放小车后,小车仍保持静止
C.静止释放小车后,小车运动越来越快
D.轻推小车后,拖着纸带的小车能缓慢前进
(3)为更加直观地确定W与v之间的关系,应作
出 图象。
A.W B.W?v C.W?v2
答案:(1)C (2)D (3)C
3 利用函数图象斜率求解未知量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不同含义的功对应不同的能量转化。如合外力做功对应动能的改变,除重力和系统内弹簧弹力做功对应机械能的改变等[1]。从图象角度看,动能与位移关系图象的斜率(或某点切线的斜率)表示合外力,机械能与位移关系图象的斜率(或某点切线的斜率)表示除重力和系统弹簧弹力外的其他力[2]。
例3: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其机械能E总等于动能Ek与重力势能Ep之和。取地面为重力势能零点,该物体的E总和Ep随它离开地面的高度h的变化如图4所示。重力加速度取10 m/s2。由图中数据可得( )。
A.物体的质量为2 kg
B.h=0时,物体的速度为20 m/s
C.物体所受到的恒定阻力大小为5 N
D.从地面至h=4 m,物体的动能减少100 J
解析:重力做功对应重力势能改变。由Ep-h图象知其斜率为G,故G=20 N,解得m=2 kg,故A正确。
h=0时,Ep=0,Ek=E机?Ep=100J?0=100J,解得:v=
10 m/s,故B错误。
机械能的变化对应其他力做功,可根据E总随h变化的图象斜率解出阻力大小为5 N,故C正确。
h=0时,Ek=E机?Ep=100 J?0=100 J,h=4 m时,Ek'=
E机?Ep=80 J?80 J=0 J,故Ek?Ek'=100 J,故D正确。
4 利用函数图象建立物理情境
物理学中的情境建立能力能够体现学生的物理素养,函数图象的利用有助于学生快速准确地建立情境[3]。即利用图象的变化规律、斜率与截距等解读物理过程并进行分析计算。
例4:一辆汽车质量为1×103 kg,最大功率为
2×104 W,在水平路面上由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最大速度为v2,运动中汽车所受阻力恒定。发动机的最大牵引力为3×103 N,其行驶过程中牵引力F与车速的倒数的关系如图5所示。试解答:
(1)根据图线ABC判断汽车做什么运动?
(2)求最大速度v2的大小。
(3)求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的加速度。
分析:汽车启动问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此例提供的条件为F-图象,看懂图象是解题的关键。可将P=Fv转化为F-关系,并理解随v增大,减小,需将图象从右向左分析。
解析:(1)图线AB牵引力F不变,阻力 f 不变,
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BC的斜率表示汽车的功率P,P不变,则汽车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直至达最大速度v2,此后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2)汽车速度为v2,牵引力为F1=1×103 N,可得速度为:v2===20 m/s。
(3)由上可知汽车受到的阻力为:f=1×103 N。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f=ma,可得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的加速度为a=2 m/s2。
根据以上的例子可以发现,物理素养的养成离不开数学技能的渗透。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必须掌握一定的数学学科知识,提升综合素养。函数规律的灵活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物理功能问题的科学思维,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发散性、全面性与敏捷性,真正把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廖伯琴.高中新课程必修教与学——物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黎国胜.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思考[J].物理教学,2016(5).
【作者简介】
周建中(1972~),男,汉族,江西景德镇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師。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