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谦
摘要:纪录电影《武汉日夜》以2020年初武汉突发的新冠疫情为背景,将死亡、渴望、康复、新生等多个主题完美地糅合在一起,通过记录“平凡人”的抗疫经历,谱写出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生命赞歌。尽管抗击疫情是一个灰色的题材,但《武汉日夜》中却蕴含着真实之美、平凡之美和人性之美。
关键词:《武汉日夜》 真实之美 平凡之美 人性之美
2021年1月22日,国内首部战疫纪录电影《武汉日夜》在全国上映。2020年初,一场突发的新冠疫情在武汉爆发,让这个英雄的城市笼罩在死亡的黑色阴影之下。在这样的背景下,30名摄影师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在抗疫一线持续拍摄76个日夜,留下了1066个小时的珍贵素材。制片团队从海量的视频中精心挑选,将一个个感人的抗疫故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影片以医院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和病患的日常生活为主线,将死亡、渴望、康复、新生等多个主题完美地糅合在一起,通过记录“平凡人”的抗疫经历,谱写出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生命赞歌。纵观整部影片,没有一句编造的台词,也没有任何刻意的雕饰,真实的视频汇集成为一部让观众感动的英雄史诗。尽管抗击疫情是一个灰暗的题材,但《武汉日夜》中却处处蕴含着“美”,主要包括真实之美、平凡之美和人性之美。
一.真实之美
纪录片以真实的生活为素材,展现的是真人真事。但何为“真实”,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论题。法国纪录片大师让·鲁什认为,纪录电影应该“还原‘被遮蔽的‘真实,发掘生活中的‘真实”[1]。因此,镜头中的真实只是生活的表象,真正的真实是藏匿于人们内心深处的诗意。在《武汉日夜》中,编导采用了陌生化的手段,力图在“真实的”影像中制造出陌生感,由此促成影像的诗意表达。影片通过运用最真实的镜头来记录最感人的故事,展示出武汉人民经历的苦难时期,讴歌了普通民众的坚韧与善良。
在剪辑过程中,编导拒绝一切滤镜和修辞,旨在真实地展现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各类人群的原貌:病房里,患者的绝望;抢救室内,垂危者痛苦地呻吟;殡仪馆中的尸体。正是这些真实残酷的画面,让观众对疫情有了更深入地认识。在影片中,医护工作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根本看不出样貌,只能用记号笔在身上写着名字和来自哪里,以方便旁人辨认。通过护士换衣服时的迟缓动作,摘下面罩时脸上露出的勒痕和不断流淌的汗水,观众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他们的艰辛与不易。尽管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但当面对病人时,他们总是表现出很轻松的样子,展现出了白衣天使们应有的素养。
除了展现疫情带来的痛苦,镜头也捕捉到了一些快乐的瞬间。两名志愿者去民政局办理结婚证,镜头聚焦在结婚证打钢印上。尽管仪式简单,可当这对新人走在人行道上时,观众从他们欢快的脚步中感受到了兴奋与喜悦。在治疗过程中,一名女患者的头发被剃光,在即将痊愈之际,她面对手机摄像头,手舞足蹈,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一名援助武汉的上海年轻医生即将回家,通过视频和爷爷、奶奶通话,说回去要拍一张全家福。在遭遇灾难之际,人们才能深切地体会到,全家团圆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在疫情中,支撑人们战胜各种困难的动力,不正是与家人团聚的强烈意愿吗?这些真实的镜头,不夸张,不煽情,却产生了催人泪下的力量。相较商业影片,真实是纪录片最大的优势,真实的记录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武汉日夜》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
二.平凡之美
从平凡中窥见伟大,是《武汉日夜》制作团队始终坚持的理念。影片以多个视角记录着这场战役中的平凡战士,凝视着他们经历着的生死离别和劫后重生。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普通人,却都面对着不平凡的困境,艰难地做着抉择。影片并不刻意渲染悲伤,毕竟平凡人的坚守和付出已经足够感人。患者、医护工作者、志愿者,每一个人都在拼尽全力地为戰疫的胜利努力着,他们让我们懂得要热爱生命、珍惜生活和家人。
在抗疫过程中,白衣天使们既是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凡人。护士长苏洁在救治病人的时候,得知慈父因病离世,因为尸体需要尽快处理,所以她连再见亲人最后一眼都成为奢望。非常时期,一切从简,从医院到火葬场,没有仪式和送别,只能听到她撕心裂肺的哭声。然而,悲伤过后,她又擦干眼泪,继续投入战斗。患者李超和家人都感染了新冠,但他面对病魔时的乐观态度感染了身边的人。每次和父亲视频,他都面带微笑,尽力宽慰对方。然而,就在他治愈离院之际,却陆续收到3位至亲离世的消息。在之后的画面中,我们没能再看到他灿烂的笑容。出人意料的是,在这样艰难的时刻,李超最终决定捐献出父亲的遗体。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在某个地方过着普通的生活。身处抗疫一线的医生和护士都是平凡的血肉之躯,但他们却用不平凡的行为,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伟大的定义。当代文坛大师米兰·昆德拉曾将不朽分为两种类型:小的不朽和大的不朽。“小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认识他的人心中留下了回忆;大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不认识人的心中留下了回忆。”[2]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那些在抗疫过程中甘于奉献的英雄,他们的名字将被载入史册,获得大的不朽。
值得一提的是,《微光》是纪录片《武汉日夜》的副标题。置身于社会大背景之中,每个人都宛若沧海一粟,如同黑暗中不起眼的一道微光。但在黑夜中,微光也可以给人带来一丝光亮和希望。如若千万道微光汇集在一起,则可以照彻整个黑夜。此处,微光隐喻着每一位为抗疫作出过贡献的普通人。正是千千万万平凡人的无私付出,使得武汉挺过了难关,迎来了勃勃的生机。日夜更迭,生生不息,《武汉日夜》中这些平凡的英雄,用他们的奉献、坚持、勇气和对生活的热爱,与疫情博弈,与死神赛跑,最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悲悯、尊重和对人间烟火的敬意,也从中领悟到了生活的不易与美好。
三.人性之美
在《武汉日夜》中,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对亲情的守望、对社会的责任和对希望的执着,让观众感受到了人性之美。法国著名思想家史怀泽指出:“善就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就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理。”[3]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不分昼夜,为了抢救病患拼尽全力,彰显出了强烈的生命伦理意识。生与死,不停地交替着。
在影片中,尽管医护人员奋力抢救,但是一位名叫官美玲的患者依然没能逃脱死神的魔爪。当女儿看到她的遗物时,泣不成声。此时,疲惫不堪的护士却在一旁不停地道歉,令无数观众为之动容。在疫情高发期,每天都有体弱的病患离世。医护人员在整理逝者的遗物后,会一个个打电话通知家属,并向他们表达歉意。医护人员用自己的言行,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也给患者家属受伤的心灵带去了温暖的慰藉。
此外,对亲情的守望也将人性之美完美地呈现出来。一位丈夫看到妻子在短信中说“真想活下去”时,突然泪崩。一位妻子逐渐康复,但仍留在隔离区观察,丈夫只能在远处和她招手致意,简单的动作却将爱阐释得淋漓尽致。还有一位丈夫在楼下看着在医院四楼的妻子,问候了一句后就哭成了泪人。正如周迅演唱的歌曲《有你真好》所表达的,对亲人的爱给予了患者在直面死亡时的信心和勇气,又让我们懂得了陪伴是最好的爱。爱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也正是对家人的眷恋让我们永不言弃。
如果说心系亲人是人之共性,那么那些在疫情中无私付出的志愿者更值得我们称赞。小伙子王震是紧急救援队队员,在寂静的夜里,他开着车行驶在空无一人的马路上,把那些等待生育的孕妇送到医院。若在平时,这是一份很平常的工作,可是在这个特殊的冬天,他的每一段行程都是在躲避死神的围堵,需要极为谨慎和专业,才能保障自己和孕妇的安全。在方舱医院中,志愿者们不分昼夜地为大家服务,他们有的找不到合身的防护服,只好拖着裤子行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支撑着志愿者们克服困难,也让他们的行为闪耀着人性之光。
人性之美也体现在对希望的执着之中。在方舱医院中,一名小患者正在努力复习,迎接高考。又如,新生命的诞生预示着希望的来临,父母第一次抱到新出生的婴儿,满怀希望地期盼着未来。影片最后,在春天来临的时刻,鸟语花香,万物复苏,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武汉,折射出了对生的渴望。《武汉日夜》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之美,启示我们要珍爱生命、关爱家人、心系社会。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四.结语
紀录电影《武汉日夜》采用了平行蒙太奇的叙事手法,结构清晰,浑然一体,将中国纪录电影推向了新高峰。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已然成为了一个“命运共同体”。当疫情来临之际,没有人能置身事外。为此,制片组在影片中混入了江流的声音,以此凸显团结的力量,同时展现“命运共同体”的意识。生活中从来就不缺少美,《武汉日夜》的编导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抗疫过程中一个个美的瞬间,将真实之美、平凡之美和人性之美汇集在纪录片中,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陪伴家人、回报社会。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总是能在记录真实事件的同时,让观众领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从这个角度来说,《武汉日夜》无疑是一部成功的佳作。
基金项目:2019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项目批准号:gxyq2019180)。
参考文献:
[1] 鲍曼华.让·鲁什“真实电影”美学风格初探[J].艺术评鉴,2017(7):139-142.
[2] 米兰·昆德拉.不朽[M]. 王振孙,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56.
[3] 史怀泽. 敬畏生命[M]. 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9.
作者单位: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