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软件是先进制造业的“灵魂”,是工业技术知识长期积累沉淀的结晶,是在工业过程中应用优化迭代而成的工业品。一直以来,成都市工业基础扎实,在全国软件产业版图上具有重要地位,有着发展工业软件的良好资源禀赋。
按照国家工业软件发展工作部署,根据成都市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成都市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19-2025年)》等文件精神,近日,成都市软件产业发展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成都市推进工业软件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市重点行业领域重点企业的工业软件国产化率、应用投入分别提升15个百分点,骨干工业软件企业研发投入比超过5%,工业软件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成为全国领先的工业软件基地。
探索工业软件赋能实践
工业软件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催生了大量新业态、新模式,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国产工业软件在承担赋能工业升级新使命的同时,也面临亟待突破的发展瓶颈,即“累积效应”“锁定效应”“生态效应”三大壁垒,亟需加快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的探索与实践。
《行动计划》提出,成都将重点发展8项关键技术、5类重点产品,在9个领域打造全流程应用国产工业软件的示范性生产线。其中,关键技术包括数字线索和数字系统模型构建技术、设计仿真与底层计算逻辑技术、先进工程环境构建技术、智能制造系统构建技术、底层驱动及协议适配技术、工业云技术、工业大数据技术、工业软件安全技术。重点产品包括典型工业软件、工业APP、嵌入式软件、工业控制安全软件、工业软件中间件。示范场景则将在数字制造、工业仿真、电子设计、柔性制造、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装备维护、工程建设、特种材料9个领域着手,率先推动打造全流程应用国产工业软件的示范性生产线。
构建工业软件新型产业生态
单项技术难点的突破,对产业的影响有限。要推动整体领域的发展,还需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强化科技创新与转化,构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注重产业链的安全与稳定,加强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立足全局、统筹联动,坚持“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方能探索出适合成都工业软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按照《行动计划》的工作思路,未来成都工业软件将融入国家总体布局,突出企业主体作用,强化政府引导推动,整合生态要素资源,应用牵引、创新驱动、人才支撑,以先进制造重点领域为切入点、锻长板,补短板、深化软件定义制造理念,探索工业软件赋能实践,加快促进工业软件发展。构筑覆盖研发设计、工艺仿真、原型测试、生产制造、运维服务,金融保障、人才培养等各环节的工业软件产业链条,促进政产学研用金要素协同,着力构建工业软件新型产业生态。
《行动计划》指出,未来5年成都发展工业软件的主要任务是努力争创特色化“中国软件名园”、加强引育工业软件龙头骨干企业、着力实施工业软件创新专项行动、加快打造工业软件一流人才基地、积极构建工业软件开放开源生态、推动建设工业软件适配测试平台、大力推广工业软件行业应用示范、积极推动工业软件区域协同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行動计划》中还提到了发展布局:按照“两区三地一园”协同布局,加快构建工业软件发展新格局,着力打造工业软件发展高地。据悉,核心聚集区为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的天府软件园,系高质量发展聚集区;应用示范区为新都区的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系工业软件创新应用示范区;创新策源地(三地一园),包括青羊区的青羊总部经济基地、天府新区的成都超算生态圈、双流区的成都芯谷和银河596科技园,分别为重大装备工业软件策源地、流体力学仿真软件策源地、电子制造研发设计软件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