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怎么看“一带一路”?

2021-09-22 19:13:31王义桅
现代阅读 2021年9期
关键词:欧洲人一带欧洲

丝绸之路是欧亚国家的共同记忆,“一带一路”也是沿线国家地区的共同事业。

至少有两大原因,使欧洲人对“一带一路”充满兴趣:一是丝绸之路是德国人李希霍芬1877年命名的,迄今国际上对“一带一路”研究最深入的就是德国智库,如席勒研究所。可以说,欧洲人拥有丝绸之路的“知识产权”。“一带一路”的“五通”也学习了欧洲一体化“四通”——商品、劳务、人员和资本自由流通的经验。二是欧洲人对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怀疑和不满越加剧,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就越感兴趣,希望在大西洋关系之外有新的选择。

总体上,大凡对中国友好的,便积极评价“一带一路”;大凡对中国不那么友好的,便多怀疑之。大凡期待从中国崛起获益的国家,多看重“一带一路”可能带来的好处;大凡保守、害怕变化的国家,多质疑“一带一路”的动机与后果。总的看,欧洲人对“一带一路”有两大期待:一是符合我利益——帮助欧洲企业公平竞争进入中国市场和参与“一带一路”项目;二是符合我价值观——人权、民主、法治。

欧洲人老是自视为西方,其实自古是与东方紧密相连的,丝绸之路就是重要媒介。如今中国要复兴古丝绸之路了。这样,中国与欧洲不再是东西方关系,而是共同回归人类文明中心地带——欧亚大陆。

2015年4月28日,在欧盟重要智库——马达里亚加-欧洲学院基金会举办的“丝绸之路复兴背后的涵义”午餐研讨会上,基金会执行总裁德福安教授致辞时感慨:“欧洲善于维持现状,而中国正高效地改变世界。”这一开场白激发了欧洲人的三大疑问:

其一,“一带一路”是什么?“一带一路”更多还是愿景,看不到具体行动。

其二,“一带一路”想干什么?除了经济动因外,还有能源获取和安全战略的考量,并且服务于中国追求世界领导权?

其三,“一带一路”能否建成?亚历山大远征、罗马帝国扩张都未曾完成如此辉煌的业绩。中国如今要改写世界地缘政治版图?

为此,笔者一一耐心做了解释,概括起来就是3点:首先,“一带一路”不只是合作倡议,更有大量合作计划做支撑,之所以未一下子公布清单,是因为需要与沿线国家、地区协商,不能硬塞给对方。其次,“一带一路”的合法性在于世界日益增长的对合作公共产品需求与落后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中国并非追求什么世界领导权,而是联合沿线国家发掘洲际、区域合作潜力,服务于地区繁荣与长治久安。再次,“一带一路”既带来巨大合作机遇,当然也面临众多风险,需要包括欧洲在内的各国、各地区合作应对,尤其是南海主权纠纷,需要以双轨思路妥善处理。退一步说,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即便“一带一路”设想未能完全实现,也比眼光短浅、沾沾自喜强。

听到这种说法,欧洲人心宽多了,与会者无不折服于中国传统智慧。

由此,针对欧洲人对“一带一路”的担心,对欧“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我们要切实遵循“十少、十多”原则:

1.少讲文明历史,多讲现实合作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之路,我们也提出与欧盟致力于建立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因此对欧洲人讲“一带一路”,我们也自然把“文明”“历史”挂在嘴边。但是,“欧洲人听到‘文明一词,首先想到昨日辉煌,与帝国兴衰相连,因而不舒服”,2015年6月欧盟智库“欧洲之友”中国问题专家莎达坦言。看来,要多讲“一带一路”给欧洲人就业、经济增长、再工业化等带来什么现实利益,才是根本。

2.少讲欧亚,多讲东西方

在乌克兰危机后,欧洲人可谓“谈熊色变”,对普京力推的欧亚经济联盟十分敏感,欧亚成为俄罗斯代名词。因此,对俄罗斯、马其顿、土耳其、伊朗、蒙古这些曾经横跨欧亚大陆帝国的国家,可以多讲欧亚。此外,《马可·波罗游记》曾流行于欧洲,激发欧洲人担心中国是否会入侵欧洲的联想。如今,除了对意大利人以外,“一带一路”也要慎提马可·波罗。

3.少讲战略,多讲计划

“一带一路”如何定位?现在存在“对内讲战略,对外讲倡议”的现象,但全球化时代很难做到内外有别。欧洲也有许多战略如“里斯本战略”的提法,不如计划具体,便于参与。因此,对欧洲人要多讲计划,不必急于将“一带一路”与“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撇清,特别是需要参照其在私有化、市场化方面的经验。

4.少讲宏观,多讲微观

中國人善宏大叙事,往往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但欧洲无此雄心,多关心具体项目。欧洲人对“一带一路”的误解正如油画理解中国山水画:无法企及大写意之境界!欧洲人只关心自己是否涵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列,甚至对补充说明“一带一路”坚持“开放、包容”的原则也充耳不闻。因此,对欧洲人讲“一带一路”,总体上要多写实、少写意,对非沿线国家要多写意,沿线国家多写实。

5.少讲结果,多讲过程

随比利时国王访问武汉的欧洲友人告诉笔者,“武汉每天不一样”的宣传口号,欧洲人见了就害怕。欧洲人心态不像中国人那么年轻,担心变化,害怕不确定性。要多对欧洲人讲,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实质。同时,欧洲国家多党制居多,很羡慕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中国人大谈“两个一百年”“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想得大而长远,让欧洲人担心会上“一带一路”的圈套。这样,我们就不能对欧洲人讲“一带一路”将给世界带来什么结果,而要照顾欧洲人对程序、规则、法治的钟情,多讲过程:“一带一路”是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基于21世纪的全球化与地区合作理念。

6.少讲顶层设计,多讲基层参与

“一带一路”一定要汲取TTIP的教训,不能搞中国人习惯的自上而下那套,要入乡随俗,对欧洲人强调自下而上,强调基层、地区、行业全程参与,有利于争取民众支持和议会批准合作项目,这也是中欧民心相通的重要内涵。

7.少讲推进,多讲分工

以国内搞经济建设那套搞“一带一路”是不行的。对国际社会讲,应突出分工、分责。对欧洲人就应多讲经济合作,将安全问题包含在地区治理环节,突出市场分工,欧洲人才放心,才有积极性、责任心。

8.少讲机遇,多讲风险

对欧洲人讲机遇也要多讲共同机遇,讲风险应对之策,讲共担风险之道。强调“一带一路”之“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外,还要强调“共担”。只有战略才是自己担风险的,“一带一路”是地区合作倡议与发展计划,强调“共担风险”不仅符合市场化原则和国际规范,还能让人放心,增强合作的成就感。

9.少讲国别,多讲欧洲

笔者常拿重庆—杜伊斯堡的渝新欧铁路,讲“一带一路”给欧洲带来的便利。布鲁塞尔的朋友就提醒说,不能突出国别,尤其是德国,因为其他欧洲国家担心中国就盯着德国等发达经济体,嫌弃欧洲穷国,十分敏感。甚至像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16+1”),可以放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讲,但要强调互联互通是地区融合之道,尊重欧盟整体治理、法律体系,支持欧洲一体化,避免给人留下中国借助“一带一路”引诱、分化欧洲的错觉。

10.少讲中国,多讲国际

欧洲重要智库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ECFR)曾发表“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外大扩张”的报告。受到这些舆论的影响,一些人更是对中国主导、争夺规则制定权十分上心,甚至把“亚投行”说成是中国的,服务于“一带一路”的,不仅让欧洲人担忧,也有违常识。“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国际、地区合作倡议,并非中国战略。

这“十少十多”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尊重欧洲人的心态和关切,不能以己度人、一厢情愿。不同于中国强政府弱社会模式,欧洲是多层治理产物。向欧洲人宣介“一带一路”,主张对接“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时,要多层沟通,既要跟欧盟机构接触,也要跟欧盟国家接触;既要跟中央政府接触,也要跟地方政府接触;既要跟精英接触,也要跟民间接触;既要跟企业接触,也要跟行业接触,重视行会、商会作用。

大国崛起须站在巨人肩膀上。欧洲不仅是古丝绸之路终点站,更治理过世界,拥有政策、贸易、设施、资金、民心等“五通”国际话语权,是“一带一路”建设和争取制度性国际话语权的不二合作伙伴。只有让欧洲彻底失望于美国,彻底信赖中国,才能赢得欧洲,而得欧洲者得天下。不妨借鉴历史上的“老子化胡說”以接纳佛教,我们也应强调“一带一路”对古丝绸之路的继承与发展,是欧洲价值观的折射,是欧洲重新塑造世界的机遇。

(摘自商务印书馆《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    作者:王义桅)

猜你喜欢
欧洲人一带欧洲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英语文摘(2021年1期)2021-06-11 05:46:56
“一带一路”我的梦
学生天地(2019年29期)2019-08-25 08:52:24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中国(俄文)(2019年6期)2019-07-05 07:02:56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比例原则在欧洲人权法院诽谤判例中的适用
商标权属于人权?——从欧洲人权法院判例谈起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漆与艺——一种欧洲人的视角
复兴中的欧洲有轨电车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专用汽车(2015年4期)2015-03-01 04: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