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坐在上帝家里聊科幻

2021-09-22 18:58:43王竞
现代阅读 2021年9期
关键词:刘慈欣书展三体

“间谍性格”的科幻作家

2018年10月12日,刘慈欣在德国时间18‥15准时降落法兰克福机场。

第二天,我去他下榻的肯尼迪别墅接他。他只有这一天时间在法兰克福书展上,之后我们安排他去埃森、汉堡和柏林,完成一个由兰登书屋、孔子学院总部和法兰克福书展共同组织的“刘慈欣德国科幻之旅”。这一天有5个公众场登台及数不清的采访,中间只有半个小时吃饭休息。来德国之前我就警告过他,这一天会很可怕,他只简单回了3个字:没问题。

在刘慈欣跟他的德国出版商交流的15分钟内,很多媒体的镜头和闪光灯都对着他。他有些不自在,但努力忽略周围高密度的关注,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提问的回答上。“听说过‘间谍性格这个词吗?”有一次他问我,“跟间谍没关系啊,是指不喜欢被别人注意到,而是愿意站在人群之外观察他人。我就是这种性格,没办法。”

但我觉得,他的谦逊和拘谨,更是他有意设计的与这个世界的距离。有了这段距离,他才能在科幻世界里存活,同时在现实世界里游走。

走到阳光灿烂的室外,刘慈欣给自己换上有近视度数的墨镜,把原来那副眼镜收进眼镜盒,再放到瘪塌的、半新不旧的双肩背包里。

就是这个包,在书展上马不停蹄的奔波中丢了一回。做完一场对谈后,书展安排了刘慈欣短暂地为读者签名。队伍排得很长,为了保证他那一天中唯一的30分钟休息时间,我和德国海纳出版社的公关经理巴伐利亚女士商量好,把长队拦腰截断,告诉后面的人改排晚上6点的签售。刘慈欣批评了我,说排在后面的是等待时间最长的人,我们这么做是不对的。

本来一直有人抢着帮他拿包,但签售时他自己把包要过来,从里面取出了签字笔,之后包就不知去向了。

他坐下来快速梳理了一下思路,确定包是在签书的时候丢的。巴伐利亚女士一听,二话不说就返回活动现场。奇迹发生在刘慈欣的身上:巴伐利亚女士赶到时,包还躺在他签书的椅子下面,东西一件不少。我们当场立下两条规矩:从此他的包都由他自己背;每次签书都要签完最后一个排队的人。

《三体》拯救了21世纪的科幻

法兰克福书展广场中央搭建了一个很有科幻感的法兰亭,这里是国际著名作家们登场的大舞台。德国明星电视主持人、有当代“文学教皇”之称的丹尼斯·谢克问舞台上的刘慈欣:“您抽烟吗?”

“抽。”

这原本是一场两个男人之间很正常的对话。谢克话锋一转:“您以相信科学而著称。科学告诉我们,抽烟有害健康。您为什么还抽?”

“如果世界上的人,尤其是男人,都如此具有自制力,人类早就登上火星,飞出太阳系了。”全場掌声雷动。我们这个时代极具想象力的科幻作家还如此本真。

各种迹象表明,刘慈欣在西方实实在在地火了。《纽约客》赞美他为中国的阿瑟·克拉克,刘慈欣本人最敬重的美国经典科幻作家。谢克从2017年就在他的电视节目里力推《三体》,说这是他30年来读过的最激动人心、最具创新力的科幻小说,并放言:“《三体》拯救了21世纪的科幻文学。”

《三体》的成功已经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现象,然而没有人说得清为什么。刘慈欣本人也无法对此现象作出解释。他如实地与德国公众分享了他的困惑:10多年前写《三体》的时候,他还在一家火电厂当工程师,业余写科幻,根本没有想到他的小说有一天会被外国人读到。

对头顶光环的人,有一个问题经常被德国记者们提出来:“《三体》取得世界性的成功后,您的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

“跟你们想象的反正不一样,”刘慈欣回答说,“我生活在中国的一个五线城市,没有受到多大的打扰。”

“没有受到多大的打扰”是一个伪命题。事实上,拒绝打扰才是正确的说法。和刘慈欣相处的几天,他的经纪人以没时间为由替他婉拒了一些高大上的邀请,他纠正说,要准确地告诉人家,是不想参加,免得人家惦记着改时间。“作家的最好选择就是远远躲在他的书后面,该说的书里都说了。”他这样在德意志广播电台的采访里说。

他还掐灭了人们对他的另一种想象,即在与世隔绝的地方工作,在大孤独中写出关于人类宇宙的大科幻小说。刘慈欣说他从来不是与世隔绝的人。在火电厂上班时,每个月都要去北京出差,有时还要去欧洲出差,一走就一个月。

德国《时代周刊》在他来德国之前的一则预热报道中,讲对了一个事实:小学生刘慈欣看过凡尔纳的《地心游记》后,本以为书中的一切都是真事。父亲告诉他,这叫科幻。他第一次被人类的想象力震撼,慢慢成了科幻迷。“我是从科幻迷变成写科幻的”他说。

德国之旅结束后,11月8日他在美国华盛顿D.C.西德尼哈曼剧院领取了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他对去美国有点兴奋,因为那里是世界科幻的大本营,在那里有人能真正地跟他聊科幻,比如乔治·马丁。“你们怎么聊呢?”我很好奇。

他想了想:“首先,你得至少看过1000本科幻小说才能懂科幻是什么。”我被吓了一跳。他一路上都在念念叨叨各国科幻作家的名字和作品,任凭什么人提到什么书,他都答以“看过”。这是个自备一座科幻图书馆上路的人。

把科幻当作预言是很大的误会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大家都把欧洲人正在关心和思考的问题拿出来问他,从星空问到蚂蚁,从歌德问到巴赫,从人工智能问到哲学,从政治问到道德。

“您可以拒绝,但拒绝了也没用,您已经摆脱不掉未来预言家的身份了!”一位德国的中国通幽默地给刘慈欣贴了个标签。

“把科幻当作对未来的预言,是一个很大的误会。”刘慈欣不接这个球。

“《1984》不就是一本预言得挺准的科幻小说吗?奥威尔在21世纪的衣钵传人是位中国人,对此我们一点都不感到惊奇!”中国通这样把刘慈欣介绍给晚餐会上的各位科学家。硬科幻碰上了硬科学。

“我记得有两本科幻小说是以年代命名的,”刘慈欣不紧不慢地说,“除了奥威尔的《1984》,还有克拉克的《2001》,它们都不是预言。有个有意思的说法,真正的1984年和书中的不太像,这本书的存在可能也是导致不像的一个原因。”

全屋静了一秒钟之后,对这句话快速反应过来的科学家们都击掌叫好。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读过《三体》,并不因为科幻的虚构性轻看小说家,反而被他强大的想象力折服。

在德国不谈哲学很难,哲学中的终极问题也是刘慈欣在科幻里探索的问题。那么,《三体·黑暗森林》里描述的黑暗宇宙图景,是刘慈欣先生本人所相信的未来吗?这是一路被追问得最频繁的话题。

刘慈欣首先阐述科幻不是未来学:“科幻小说家做的事情,就是把宇宙和未来的不同可能性排列出来。《三体》中描述的是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也是最黑暗的一种。我觉得,向读者指出所有可能性中最坏的那个,提醒他们对未来作好准备,是一个负责任的做法。”

德国著名知识分子兼科幻作家达特说,西方的哲学已经走到了一个死胡同,他们相信只有能被证实的东西才是真实的。然而,这样做却恰恰忽略了对可能性的预测和想象。现在全世界的科幻文学里,对未来的可能性的预测和想象,没有比刘慈欣做得更出色的了。这也是刘慈欣的科幻文学最独特的地方。以前的科幻小说里,用一个想象就能撑起一个故事。而《三体》里的想象与发明有上百种。在这部译成德文有2000多页的巨著里,还有包罗万象的科学、文学、历史、哲学等主题,以及从严密的科学思维中滋长出来的诗意。

面对在《三体》里建立了宇宙社会学的刘慈欣,达特拎出了道德这个概念来发问。他发现刘慈欣的书中对道德判断保持了谨慎的距离。

刘慈欣微微侧着头,在思考中回答:“很多人根深蒂固地认为,人会变,世界会变,只有道德是永恒的。就像康德,把心中的道德定律和头顶的星空相提并论,但我认为这是一个幻觉。道德随着所处的自然、技术和社会环境变化,如果不变,无异于自取灭亡。”

成为中国最后一个科幻作家

劉慈欣认为,《三体》的成功和他所生活的国家激增的科技实力是分不开的。这也是科幻这个文学体裁的特性之一。科幻的另一个特性是,它可能不会存在很久了。科技会杀死科幻小说,因为我们几乎已经生活在科幻小说描述的世界里了。

“您打算写到没有科幻小说的那一天吗?”北德电视台的主持人问道。

“我有信心成为中国最后一个科幻作家。在一切变得平淡无奇之前,我要尽快把东西写出来。”

刘慈欣唯一的一次情感流露,还是通过间接的表达。在世界思想论坛的对话场,他陈述自己所处的文学传统:“现在的美国科幻不再关注星空和探索,把目光收回到人自身的问题。而我还在固执地守着过去的那块科幻阵地。阿西莫夫说过一句让我激动得热泪盈眶的话:‘新浪潮的泡沫终将会退去,硬科幻的海岸会重新显露出来。只是这句话至今还没有实现。”

《南德意志报》的记者注意到,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远多于长篇。

刘慈欣说:“读我的短篇小说的读者会注意到,它们的框架和场景都很大,其实每个短篇都是一部长篇的梗概。但是这些故事没能写成长篇小说,确实是我作为作家十分遗憾的一件事情。我现在也经常在想,假如有一个平行世界,在那里,我的30多个中短篇小说都写成了长篇,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听到这里,我产生了一种要跟刘慈欣去他的平行世界的冲动。但是,我们先去了柏林的文化大教堂,这是刘慈欣德国之旅的最后一个公众场。

“我们真的需要认真考虑外星人这件事吗?”有观众问。

“外星文明可能是我们人类面对的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刘慈欣答,“可能我们一万年也见不到外星人,也可能它明天就会出现。国际社会和地球人对此漠不关心,真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说这话的时候,英国伦敦正在发起反对脱欧的万人游行,沙特记者卡舒吉被残忍杀害的新闻正在惊骇全球,特朗普对中国的贸易战还没有任何松动,默克尔则号召她的基民盟把目光投向未来。

活动结束后,刘慈欣悄悄笑着对我说:“有一个问题我刚才没好提出来。科幻讨论的问题其实跟怎么成为上帝差不多。在上帝家里聊怎么成为上帝,上帝会怎么想呢?”

(摘自湖南文艺出版社《爱生活如爱啤酒》    作者:王竞)

猜你喜欢
刘慈欣书展三体
刘慈欣素描头像
当代作家(2023年8期)2023-10-16 01:14:50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娘子关(2020年6期)2020-12-09 08:36:16
“空场”书展
环球时报(2020-10-15)2020-10-15 04:16:50
沈鹏《诗为同门七子书展》
中华诗词(2018年1期)2018-06-26 08:46:46
《诗为同门七子书展》
中华诗词(2017年12期)2017-04-18 09:03:23
刘慈欣:如果有可能,我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未来
基于遗传算法的三体船快速性仿真分析
第67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圆满落幕
基于7.1 m三体高速船总强度有限元分析
lIU CIXIN, CHINA’S SCI-FI MASTER
汉语世界(2015年6期)2015-01-17 07:3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