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英法两国如何面对经济泡沫事件

2021-09-22 08:44:05凌文桦
现代阅读 2021年9期
关键词:约翰荷兰南海

18世纪初期,英法两国几乎同时发生了著名的泡沫经济事件。英国发生了南海泡沫事件(这也是“泡沫经济”一词的来源),法国发生了密西西比泡沫事件。两个事件的开端和崩溃的过程都非常相似,最终的结局却很不相同。

英法两国的泡沫事件都由处理战争借款而起。

1711年,英国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获胜后,为了在拉丁美洲进行贸易,成立英国南海公司,主要从事奴隶贸易。其实,真正目的是偿还债务——由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英国的债务已经暴涨了3倍多。

南海公司没能从奴隶贸易中获得预想的高额利润,不久后,就开始把处理政府债务作为主要业务。具体的做法是,将国债转换成南海公司的股票,从而为政府融资。

1720年,英国政府宣布,除英格兰银行和东印度公司持有的国债外,将其余所有国债(约3000万英镑)全部转换成南海公司的股票。同年5月前后,南海公司的股价飙升到了法定平价的5倍左右。但几个月之后,股价便跌回了原来的水平,之后又继续下跌,最终泡沫破裂了。

法国密西西比泡沫事件的主人公是苏格蘭出身的企业家约翰·劳。1717年,约翰·劳获得了密西西比公司的经营权,计划与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法国殖民地(法国当时在北美路易斯安那等地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展开贸易。约翰·劳还成立了拥有货币发行权的皇家银行。

约翰·劳的目的是消除法国的财政赤字。他让法国皇家银行发行钞票,拥有特权的密西西比公司接受这些钞票,再将它们借给政府,政府以这些资金为本金来维持财政支出并偿还债务。后来,约翰·劳还发行了“不兑现纸币”(不能兑换黄金的纸币)。

密西西比公司没有实际业绩支撑,股价却在1719年从500里弗尔暴涨到1万里弗尔。但是到了1721年,股价暴跌回了500里弗尔。约翰·劳不得不逃离了法国。

从上述的过程来看,两个泡沫事件非常相似。但是两国最终的处理方式却大相径庭。

在英国,负责处理南海泡沫事件的是辉格党政治家罗伯特·沃波尔。他首先将南海公司欠政府的债务减免一半,剩余的一半通过没收公司理事和被弹劾的政治家的财产、转嫁给英格兰银行负担等方式来解决。同时,还向投资者提供了一定补偿。这一系列措施得到了议会的支持。在英国,财政部和议会几乎可以说是一体的,双方围绕预算案几乎从来没有过争执。同时,国债的偿还还得到了议会的担保。

此外,南海泡沫事件之后,英国以英格兰银行为中心进行了财政制度的统一。这种政府、议会、中央银行相互联结的公债制度(资金筹措制度),成了英国在借款增加的同时还能成功筹措战争资金、维持财政运转的秘密武器。

相比之下,法国在密西西比泡沫事件之后的财政改革仍旧不断失败。1774年,被任命为财政总监的雅克·杜尔哥试图限制贵族和神职人员的免税特权,但遭到贵族的强烈抵制,仅两年就被迫辞职。继他之后,银行家雅克·内克尔在大革命后负责国家财政,发行了“指券”,但最终以严重的通货膨胀而告终。

英法两国不同的处理方式不仅影响了财政,还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这期间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荷兰。荷兰在17世纪迎来黄金期,成了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同时,荷兰也是欧洲金融市场的中心,欧洲的金融信息都集中在这里。

在南海泡沫事件中股价异常暴涨的背后就是成功抛售南海公司股票的荷兰投资人。与荷兰人在金融方面的丰富经验相比,英国人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初学者。

荷兰的资金也曾大量流入法国。但在约翰·劳的财政政策失败后,荷兰向法国的资金输出就基本停止了。相反地,在南海泡沫事件后,荷兰向英国的资金输出迅速增加。当时,伦敦和阿姆斯特丹之间每两周就有一艘邮船往返。无论是在信息方面,还是在金融方面,两个国家的联系都非常紧密。

总之,荷兰的资本已经对法国丧失了信心,而英国却因对泡沫事件的处理获得了资本的信任。

(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无论如何都想告诉你的世界史》    作者:[日]玉木俊明    译者:凌文桦)

猜你喜欢
约翰荷兰南海
南海明珠
北海北、南海南
黄河之声(2021年10期)2021-09-18 03:07:18
凡·高
读者(2020年21期)2020-10-28 08:47:30
在荷兰骑自行车
学生天地(2020年3期)2020-08-25 09:03:56
约翰·科林斯
NBA特刊(2018年14期)2018-08-13 08:51:26
南海的虎斑贝
南海随笔
草原(2016年1期)2016-01-31 21:21:51
荷兰医保独树一帜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6:20
《腾跃》
海峡影艺(2013年3期)2013-12-04 03:22:40
新电源
环球时报(2009-12-25)2009-12-25 14: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