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剑
摘 要:近年来,学界对新课改以来倍受批判的讲授法进行了探讨,认识渐趋理性,本文将对讲授法进行再探讨,研究其优缺点以及运用的原则、策略、方法,以期将其融入当前技工教育一体化教学改革。
关键词:讲授法 优缺点 辯证看待
一、讲授法的历史溯源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述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它是自古以来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讲授法的产生与流行是与其社会背景相适应的。在农耕文明时代,社会结构较为简单,知识较为单一,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讲授法理所当然地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教学方法被使用,历经千年而不衰。而到工业社会时代,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适应班级授课制的讲授法因而能进行大面积的教学活动实践,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到了现代社会,注重群体观念的讲授法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受到广泛的质疑。在20世纪末我国语文教育大讨论中,讲授法也成为讨论与批评的对象,被认为是传统的、旧的、消解学生能动性的东西而被一概否定,取而代之的是研究法、小组讨论法、活动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但是,物极必反,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对彼此依存、相互制约、共生共长的关系,过度强调某一方面就会压抑另外一方面,给教学带来消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审视讲授法的价值与作用、合理看待讲授法、正确运用讲授法就显得很有必要。
二、学界关于讲授法优劣的论争
一段时间以来,学界及一线教师对讲授法大多数持否定态度,认为讲授法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消解学生的积极性,把它与“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等同起来,这在当前教改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讲授法被当作陈旧落后的东西遭人厌弃。当然,也有极少数学者保持清醒的头脑,并力图为之正名:“讲授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本身不存在问题,问题重点在于如何应用讲授法。”
笔者认为讲授法作为一种古老的教学方法,有其合理性的一面,要充分认识并合理地加以利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目标、对象、内容与教育手段等诸要素发生了变化,讲授法的一些方面显得不合时宜,但其优势也是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甚至不可替代的。
三、辩证看待讲授法
综上所述,讲授法有其优缺点,完全否定不足取,应该辩证分析其优劣,尤其要挖掘研究讲授法的现代价值,做到与时俱进,使这种古老的教学方法焕发生机。
(一)讲授法的优缺点
1 .讲授法的缺点
(1)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地位即学生在学习中拥有自主性、能动性,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其地位不容忽视。当然学界对于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否也具有主体性、师生关系等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例如学界有着“双主体”说等。但大家对于学生具有主体地位这一点认识是一致的,这是语文教学大讨论的成果之一,也是2001年版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但是讲授法主要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在着眼于知识讲解的前提下,教师对知识与学生的关系很难处理妥当,从而对学生的主体性重视不够。当然不排除优秀的教师在讲授知识过程中让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但是这种发挥是有条件、有限度的。比如,教师能够做到以学生为本,一定程度尊重学生的特点,但教学过程还是以教师传授为主,突显教师的地位与作用。相应之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其主体性得不到彰显,主体地位和作用被忽视。这也是讲授法倍受学界批评的最大原因。讲授法主要是一种单向的传递知识和思想的方式,只有在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联系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过度的知识传授会导致学生的被动学习,思维方式受到局限,对教师的讲授置之不理。
(2)漠视知识生成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生成性是指知识不是单向的传递与接受,而是在于接受主体的重新建构,是一种动态的重新组合、生发、完成的过程, “是指既定知识经过研究性分析所产生的新的意义系统”。虽然有学者极力为讲授法正名,“讲授法并不意味着教学的‘注入式”,但是,笔者认为,讲授法之所以被人们所误解,总有其产生的根源与理由,那就是这种方法漠视知识生成性这一规律与特点,而是把知识看成是静态的、封闭的、僵死的系统。
(3)无视教师多样性。多样性是指每个教师都是不同的个体,因其生活、学习、工作经历不同,形成不同的教育观,在长期的教学经历与实践中,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表现之一便是不同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由于知识更新慢,知识的内容主要是以经验为主而不是以创造为主,年纪长于学生的教师无疑是知识的拥有者,在经验容量上处于劣势的学生无疑只能处于洗耳恭听的地位,加上教学风气、教学评价机制等因素会使风格各异的教师采用同一种办法,因此,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讲授法大行其道,这样就造成了漠视教师多样性特点的后果。
2 .讲授法的优点
讲授法有其缺陷与不足,但根据“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一观点,讲授法存在了相当长的时期,自有其他教学方法无法取代的优点与长处。
(1)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教师的主导性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引导、纠偏、评价的作用,是教学中的领导者、组织者,是教学对话中的“首席”,在教学中的作用非学生所能取代,降低其地位或过于压抑其作用的发挥就会造成“教学生态系统”的失衡,而最能体现教师能动性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讲授法具有知识讲解系统、传递直接的特点,并且适用于大规模的班级教学,且教学效率高。在语文教学中,知识多是隐性的,教师的引导、讲解帮助学生顺利地接受与生成知识。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提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一建议明确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消除以往消弭教师作用的弊端。
(2)讲授法是其他教学方法的基石。可以说,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的“讲”作为起始的,教师通过讲授或引出教学内容、或解答疑难问题、或启发诱导、或发出指令等;任何教学活动又都是以教师的“讲”来收尾的,教师通过讲授或激情收束、或提出要求、或总结点评、或布置作业。可以说,教学的所有环节都是通过讲授法来联系和推动的,任何教学方法都要或多或少地通过“讲”来实施的。讲授法作为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离开讲授法的教学是不存在的。例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讲授法,教师普遍使用的还有提问法、诵读法等,但这些教学法都是依托讲授法来发挥作用的。语文课堂的情感传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讲授法,讲授法占主导地位,其他的教学方法都是起辅助作用的。总之,讲授法是其他教学方法的基石。
讲授法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而存在数千年,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在中国教育史上,曾经存在着多种教学方法,如孔子的问答法、孟子的论辩法等,都曾对我国的教育教学产生过深远影响,但是随着教师地位与作用的强化,作为体现教师主体性的讲授法遂成正统。在西方,作为班级授课制标配的讲授法因能系统传授知识、大面积增加教育对象也风行一时。在20世纪末的语文教学大讨论中,讲授法受到质疑与批评,代之而起的是讨论法、探究法等,但也带来了语文课堂的“异化”现象。因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这里的“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强调就是教师的讲授。
(3)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众所周知,对于学生而言,知识有其特有的序列性,单纯依靠学生的学往往事倍而功半。而教师的讲授过程,其实是教师对知识再加工、改造的过程,即对序列性的知识以适合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重组,以便于学生接受。知识又具有潜隐性,教师通过讲授可以使之呈现出来,降低了学生接受的难度,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走不必要的弯路。在这一点上讲授法是其他的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这也是讲授法能够传承那么久的主要原因。
(二)运用讲授法的原则
1 .因人而异
一是因“教师”而异。一种教学方法总有其适用的人,教师也有不同的风格与特点,如果教师知识储备丰富,口若悬河,则可以充分运用讲授法;如果教师口才欠佳,则可以扬长避短,采取其他教学方法。
二是要因“学生”而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喜好安排讲授的内容与教学策略等。
2 .因内容而异
讲授法运用时要因内容而异,不是所有知识都要讲授。就语文课程而言,对于学习中的规则、要求、方法,教师不但要讲,而且要反复讲。在语文教学内容方面,背景知识、重难点、关键点以及学生疑难的地方可以讲授,学生容易理解或者通过自己努力后可以理解的知识则不宜讲授。
3 .因环境而异
讲授法的运用还要因时间、地点、气氛等教学环境而异。例如在上课之始可以适当讲授,之后如果学生出现倦怠情绪就应该采用其他教学方法。教育学上有“20分钟”的说法,即学生对某一种教学方法大约有20分钟的接受期限,过了这个期限,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等能力就会下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遵循该规律。
参考文獻: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2] 丛立新.讲授法的有罪推定[J].中国教师,2006(01).
[3] 蔡桂真.新课程背景下讲授法的优化发展及有效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0(12).
[4] 赖潺.浅谈语文课堂讲授[J].才智,2015(24).
(作者单位:驻马店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