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功
摘要:羊小反刍兽疫是羊感染小反刍兽疫病毒而引起的急性、接触性、病毒性、传染性疾病,以体温升高、肺炎、口腔糜烂、腹泻等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威胁羊养殖业的重大传染性疾病之一,自此疫情出现以来,对世界范围内的养羊业均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从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六个方面展开综述,以期为临床上有效防控该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羊小反刍兽疫;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与牛瘟相似,因而又称为“伪牛瘟”或“小反刍兽假性牛瘟”, 2007年,我国西藏首次发现并报道该病,此后各地区均有发生和流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小反刍兽疫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疫病。此疫情出现以来,严重的影响了羊养殖业的发展。
1 病原学
小反刍兽疫病毒隶属于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RNA,此前有研究者发现小反刍兽疫病毒和牛瘟病毒的抗原之间存在高度的交叉免疫反应,一度以为这两种病毒是同一种[1]。小反刍兽疫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可分为4个基因系,Ⅰ、Ⅱ、Ⅲ系来源于非洲,IV系来源于亚洲。本病毒对强酸、强碱、干燥、多数化学剂比较敏感,在外界环境中存活时间较短。
2 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
患病羊和隱形感染的羊是主要的传染源,被带毒羊污染的饲料、垫草、饮水、圈舍也会成为传染源。
2.2 传播途径
主要有接触传播和呼吸道传播两种方式。健康羊接触病羊的排泄物、被其污染的饲料、垫草、饮水、圈舍等会感染小反刍兽疫,但不会长时间保持传染性;患病羊咳嗽、呼吸、眼鼻分泌物中带有病毒,若健康羊与病羊混群饲养,极易通过呼吸道造成感染。
2.3 易感动物
绵羊、山羊、印度水牛、单峰骆驼、美洲白尾鹿、中国岩羊易感性较高,其中羊易感性最高,此外,猪、牛也可感染发病。
2.4 流行特点
该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多雨或干燥寒冷的季节发生率较高;产犊高峰期也易发小反刍兽疫。
3 临床症状
3.1 最急性型
此类型病例山羊最常见,潜伏期较短,一般为两天。病羊体温升高,呈稽留热,可达41℃左右;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被毛粗乱无光泽、鼻腔有黏液性鼻液流出;口腔黏膜有溃疡,甚至形成糜烂;发病初期会出现便秘,继而出现腹泻,甚至脱水、衰竭死亡;妊娠母羊可能会出现流产。
3.2 急性型
潜伏期3~4d,发病初期,病羊体温升高,呈稽留热,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鼻盘干燥甚至龟裂,眼鼻分泌物由浆液性转变为黏液性或脓性,量多时会堵塞鼻腔;口腔黏膜溃疡、糜烂,形成病死灶;齿龈出血。发病后期,病羊出现带血样腹泻,严重者脱水、逐渐消瘦;某些病羊会出现呼吸道症状,表现为咳嗽、胸部啰音、腹式呼吸等;怀孕母羊流产率升高。病程一周左右,耐过的病羊会转化为慢性型[2]。
3.3 亚急性型或慢性型
多由急性型病例转化而来,口腔、鼻孔周围或下颌部有结节或脓疱,病程较长,可持续半月左右。
4 病理变化
4.1 眼观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羊可见到与牛瘟类似的病理变化,如结膜炎和坏死性口炎,严重者可蔓延至咽喉部和硬腭部;皱胃可见规则的糜烂性病灶,糜烂面呈血红色,其余胃几乎没有此种病理变化;肠道有出血和糜烂病变,结肠与直肠连接的地方有线状出血或斑马样条纹,此为小反刍兽疫的特征性病理变化;脾脏出现坏死灶;淋巴结,尤其是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病羊的鼻甲骨、喉部、气管等部位有出血斑。
4.2 组织病理学变化
病死羊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由空泡化转为凝固,有时伴有细胞核皱缩或崩解;病毒入侵细胞一段时间后会出现细胞病变,细胞变圆、聚为一团、最终形成合胞体,在合胞体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可见到包涵体;肺脏的细支气管周围有细胞浸润,肺泡内可见到多核巨细胞;口腔、鼻黏膜的上皮周围可见到不同形状的白细胞浸润。
5 诊断方法
可根据病羊的流行病学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作出初步诊断,确诊还需借助实验室手段。
5.1 病原学检测方法
这类方法主要包括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病毒分离鉴定、电镜观察等。
1)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操作简单、不需要苛刻的实验室条件、成本较低,可在室外进行,但敏感性较低。
2)病毒分离鉴定是将病羊的病变组织处理后接种至对小反刍兽疫病毒敏感的细胞,如绵羊肾细胞、非洲绿猴肾细胞上进行培养,观察是否出现合胞体进行判断;此法特异性好、敏感性高,但对操作人员要求严格,且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因而不适用于临床大规模样品的检测。
3)电镜观察主要是将病羊的病变组织研磨呈悬液,进行负染,于电镜下观察,若看到形状不规则、有囊膜和纤突、直径约130~390 nm的病毒粒子,可判断为小反刍兽疫病毒。
5.2 血清学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病毒中和试验、ELISA试验、免疫荧光技术、琼脂扩散试验等。
1)病毒中和试验主要用已知病毒来检测待检血清的中和抗体,该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但操作繁琐、费时费力,不宜于大规模检测.
2)ELISA试验利用抗原抗体结合原理来检测,该方法操作简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应用较为广泛;但成本较高。
3)琼脂扩散试验需要配制琼脂平板、打孔、孵育48 h左右,出结果慢、结果判定具有主观性,可能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4)免疫荧光技术是将免疫学方法与荧光标记技术结合起来研究特异蛋白抗原在细胞内分布的方法,通过观察细胞内的荧光来判断结果。此法需要专门的荧光显微镜,不适于广泛应用。
5.3 分子生物学方法
目前常用的检测小反刍兽疫病的方法主要有特异性的cDNA探针和RT-PCR两种,还可使用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此类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实验室检测应用较广[3]。
6 防控措施
本病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养殖场或养殖户应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消毒工作,科学配比饲料,保证羊群营养均衡,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疾病的概率;定期对羊群进行免疫接种,提高羊群对小反刍兽疫的抵抗性;购进新的羊群时,要严格检测,只有阴性羊才能引进;一旦发现疫情,立即上报有关部门,如若确诊,要立刻采取封锁、隔离、扑杀、检疫等应急措施,无害化处理病死羊,彻底消毒疫区,以免疫情扩散、蔓延。
7 结语
羊小反刍兽疫病是一种急性、接触性、病毒性疾病,传播快,发病率、死亡率高,对羊养殖业的危害巨大,养殖场或养殖户应该重点掌握该病的防控措施,降低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 孙相伟.羊小反刍兽疫与大肠杆菌病的诊治[J].中国动物保健,2021,23(3):41-42.
[2] 梁德寿.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0(21):125-126.
[3] 索南姐.小反刍兽疫流行病学及防控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8,34(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