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唐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儿童的成长受到其所处空间的安全性、可达性、丰富性等所影响,因此空间成为保育人类未来接班人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如何将城市空间营造得更加“儿童友好”,将空间的设计与使用权利赋能给儿童,这已经成为城市规划设计领域日益兴起的重要议题。
儿童天然地对身边的环境充满好奇心和探索力,对空间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认识。图1是一个刚满6 岁的孩子在国庆节期间完成学校布置的“认识数字”作业时,提交的一组随笔绘画——关于国庆出行路遇交通拥堵的小故事。从中可以读出孩子眼中的世界:堵成长龙的公路、事故不断的汽车、满满当当以及格局复杂的大型停车场、有绿地和乡村建筑的农场……每一处稚嫩的下笔都折射出孩子对城市与空间的思考,展示了儿童认识城市空间和参与空间设计的可能性。
借助“家长进课堂”契机,我们在清华附小的二年级课堂上尝试了一堂城市规划设计科普课。规划师通过向孩子们解释北京的“城市病”以及“治病”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构建起城市空间体系的基本认知,并通过“贴图”游戏,带领儿童“规划设计”出了一座“竹子新城”。同学们积极的课堂反馈与规划参与,进一步证明和揭示了儿童思考城市空间与设计城市空间的内在潜力。
“自由、安全、好玩”是儿童友好型城市空间的典型特点,在全球范围内,这样的空间创建行为正在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得到探讨与落实,涉及到城市公园、商业、市政基础设施、住宅、交通换乘、道路等空间,如鹿特丹森林区的自然游乐地、美国夏洛特市政中心游乐场的家庭友好型设施等。在北京,随着城市建设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转型,城市微空间的改造升级和品质提升成为重要任务,这为精细化地再塑城市建成环境,满足儿童、老人、青年人等不同类型人群的空间发展需求提供了重要契机。
北京自2019 年正式建立“责任规划师”制度,通过推动专业技术人员“下基层”来服务基层规划建设,以实现空间的共商、共建、共治。这为鼓励与我国传统城市规划所不同的“参与式”规划设计提供了机制保障。通过担任对接街道的责任规划师,我们推行了朝阳区小关街道和海淀区紫竹院街道的“儿童参与式”设计实践。学者哈特(Hart R A,1992)根据儿童参与式设计的“参与程度”提出了八级梯子模型,包括以“被操纵、装饰、象征性”为特点的“非参与”阶段,以及“指定但告知儿童、与儿童商量并告知他们、成人提案并与儿童分享、儿童提案并由成人指导、儿童提案并与成人共同决定”的五级“参与”阶段。以此为依据,我们尝试的小关街道的狭缝空间墙绘活动处在“成人为儿童指派任务”的阶段,而紫竹院魏公街口袋公园的儿童参与式设计,通过多元主体的共商共治,开始向“儿童提案”的第六级及其以上层级迈进,是实现儿童深度参与设计的有益尝试。
社区空间的小微改造往往需要的是充满人文关怀和温度的日常行动。2019 年8 月,小关街道惠新里的住总小区迎来了热闹的一天。街道责任规划师团队汇同街道办事处、北方工业大学、在地居民共同完成了社区狭缝空间的墙绘改造。更新行动通过空间整理、墙绘激活、居民参与来实现城市消极空间的积极变身,从细微着手激发整体带动下的综合社会效应。
住总社区的狭缝空间位于邻里中心背后,是一段被人遗忘的尽端式胡同。这里破败的墙体、斑驳的地面、堆积的杂物,每天都在诉说空间的不足。策划小组发现了它的潜在价值,并在历经10 个月的价值定位、行动构想、居民动员、多方磨合之后,终于顺利实施了这次倡导儿童和居民一起动手的墙绘微更新方案。
5.分步骤的儿童参与式社区墙绘
6.分步骤的儿童参与式社区墙绘
7.分步骤的儿童参与式社区墙绘
狭缝空间的改造是一个渐进式过程,通过分步骤的工作推进让效果逐步呈现,由此获得居民日益增加的关注和认同,形成“从儿童到成年人”的全民参与绘画行动。无论是孩子们的驻足围观,还是跃跃欲试的亲自上阵,他们动手画下的每一笔、每一划都不会比专业人员逊色——尽管这些笔触可能是稚嫩的、不完美的、小心翼翼的,但他们代表了“集体”与“我们”,是充满力量和能量的绘画。
魏公街儿童参与式设计项目涉及的口袋公园用地总面积约800平方米,位于紫竹院魏公街的西头,是道路南侧人行道以内一片被围起来的狭长小绿地。为了将这片封闭的绿地解放出来,成为能被进入使用,可以服务北外附小的家长、孩子以及周边民众的口袋公园,紫竹院街道决定延续其2018 年在海淀实验小学发起的“小小规划师-规划有你更精彩”活动,借助政府专项基金支持下的更新改造契机,探索“大手拉小手”的参与式规划设计。设计行动在紫竹院街道办事处、清华大学(街道的高校合伙人)、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责任规划师团队、社区青年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机构和团队的紧密合作下,历经几个月的策划与推进,最终形成了基于儿童参与的初步设计成果。
8.分步骤的儿童参与式社区墙绘
9.魏公街口袋公园的儿童参与式设计启动仪式
10.魏公街口袋公园的儿童参与式设计启动仪式
11.魏公街口袋公园儿童参与式设计的五个关键步骤
12.魏公街口袋公园儿童参与式设计的五个关键步骤
参与这项设计实践的孩子基本都是北外附小4~6年级的学生。要把孩子们的理想变成现实,关键在于想办法让他们将无边际的想象力约束在一定条件和一定空间中进行设计,而不是自由绘画。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进行精细化的过程设计,并在每个流程中沟通和观察孩子们的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引导方式与方法。
概括起来,五个关键步骤在魏公街口袋公园的儿童参与式设计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社工组织推行的旨在建立平等与信任关系的团队建设活动,由此迅速拉近设计导师与儿童之间的距离;(2)带领儿童对设计场地开展测绘并记录测绘结果,帮助孩子们准确理解设计对象,建立起针对设计空间的尺度概念;(3)组织儿童围绕“设计目标”与“功能需求”开展“头脑风暴”式讨论,并借助在地观察和公众访谈结果,形成设计需求清单;(4)遴选简洁、关键、难度适中的设计图绘要素教授给孩子们,使他们初步掌握专业的空间设计图示语言;(5)个人设计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案形成。设计导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越俎代庖,而要充分给予孩子表达的机会、思考的机会和反驳的空间。经过五个步骤的锤炼,魏公街口袋公园的儿童设计成果初具雏形,接下来面临着如何转换成专业技术图纸以及施工落地等后续挑战。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通过儿童参与式设计来获取城市空间的改造建设方案,是实现“空间共享”与“人人平等”的规划途径之一。一方面,将城市规划知识带入儿童基础教育课堂,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树立儿童环境观、家园观和社会观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儿童参与式设计亦是从小培养孩子们“主人翁”精神和“创造力”的积极途径,孩子们参与下的空间设计成果往往能够更好地契合儿童的真实需求,为落实“以儿童为中心”的城市空间建设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