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岚(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UNICEFUN046694Haque
儿童是城市的未来。自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发起儿童友好城市的倡议以来,至今全球已有45个国家3000多个城市、地区和社区,加入了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行列。目前全国“两会”正热议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要“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示范”,反映出中国已将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作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本期《人类居住》编辑部以儿童城市友好为题展开深度讨论,可谓正当其时,将有助于从专业的角度推动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化和日益完善。
儿童友好城市首先应是安全的城市。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而儿童在城市环境中的脆弱性则要求在规划建设城市时,应给予特别的关心呵护。在本期专栏中,于一凡和张菁的文章,从建成环境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出发,提出要特别关注儿童出行等建成环境的安全性,为儿童和社区营造安全、包容的公共空间和绿色空间。
儿童友好城市同时应是生动有趣的城市。儿童幼时的想象力是未来创造力的基石,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适合儿童自然游戏的空间被不断挤压。佐久间治基于日本的研究和实践,指出“玩”的自然环境和城市空间对儿童多样的身心体验和发育成长十分重要,介绍了日本“游戏环境”的设计实践,旨在激发儿童关注世界、认知自然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需要儿童的深度参与。儿童参与是让规划建设贴近儿童需求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它对于培育儿童的主人翁意识和创造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宗丽娜和赵雪君的文章,在对威海市“孩子眼中的儿童友好”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儿童参与的内涵和应用方法。唐燕文章讨论的北京微空间的儿童参与式设计方法,以及沈瑶和谢畅介绍的长沙儿童友好社区实践,反映出孩子们不仅能够参与表达,还能做好“小小规划师、设计师乃至建设者”。任泳东和吴晓莉的文章则进一步指出儿童不是成年人决定的对象,而是一个需要被积极、平等对待的公民和社会行为者,他们基于儿童参与的深圳实践,针对儿童参与的难点和关键,提出了儿童参与“组织与自由”的优化策略。
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可以成为推动全龄友好城市的重要基石。中国人的社会理想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是一个切入点,它可以延伸至对老幼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共同关爱。第六届江苏省“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金奖作品《等待的一万种可能》,就是从儿童友好出发、延伸至全龄友好空间的创意设计作品,它提出改造学校转角的闲置空间,为接送孩子的家长提供舒适的等候环境和社交空间,不仅可以抚平家长等待的焦虑,也有助于缓解上下学高峰时的交通拥堵,还为城市增添了有人文情怀的交往空间。
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可以成为推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实践路径。今天中国城市的发展方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尤其是在经历了疫情之后。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安全健康、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鲜明导向。“人民”不是抽象的概念,它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构成。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就是要让城市中包含儿童在内的每一个人都享有美好的生活,因此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意义不止于“为孩子营造美好城市”,更在于以此为出发点,为生活在城市中的所有人营建一个更加美好而温暖的家园。从这个角度,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是让中国新型城镇化更有温度的价值倡导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