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
——老教师的无私奉献

2021-09-22 06:33
中国火炬 2021年9期
关键词:关工委儿童老师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关工委五老中,有许多退休老教师。他们扎根基层,退而不休,义务、无偿地为孩子们提供教育和帮助,作美育、传文化、教音乐、作辅导。他们的付出,促进了教育公平;他们的品德,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

背着孩子去写生教农村孩子用画笔与世界沟通——访2021年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睢宁县王集中心小学关工委副主任朱永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关工委《中国火炬》融媒体中心

朱永在活动中教孩子们画画(图/孙荣勋)

他,是全国小学美术教师中唯一被文化部命名的乡村“儿童美术教育专家”,是唯一走出国门,在“一带一路”项目中开展对外艺术交流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师,也是江苏省唯一的“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睢宁县王集中心小学走出来的美术教师。

他,自己出钱,又当老师又当爹,带着农家孩子出门写生,把青春与大爱献给了乡村美术教育事业。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国火炬》杂志社联合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关工委采访了朱永老师。

《中国火炬》融媒体中心(以下简称《中国火炬》):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入,“美育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您18 岁就当美术老师,1983年就开始乡村美育教育的实践,在您看来,美术对乡村的孩子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朱永:

乡村蕴藏着无尽的美丽和无数的神奇,如何让乡村的孩子用纯净的眼眸和好奇的童心去自觉发现、自主表达,我认为,美术是最好的媒介。通过美术教育教学,我把美好的艺术种子播撒在无数乡村孩子的心中,让乡村的孩子与艺术之间不再是天空与田埂的距离。

《中国火炬》:

当年,是什么让您觉得“儿童画”这种形式,是适合孩子们的?

朱永:

几乎所有的儿童都喜欢画画,这是儿童的天性。简单的线条、单纯跳跃的色彩,最适合表达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在我的心里,乡村的儿童更应该享受到美的启蒙和美的教育,使他们通过自己的画作表现出真、爱、善、美的内心世界。

朱永在“儿童画创客中心”辅导孩子们(图/孙荣勋)

我的乡村美术课外兴趣小组成立至今近40年,有时因为人数多,不得不分成两个班错时教学。从兴趣小组成立的第二年起,我的学生的画作就纷纷获大奖:获国际大奖1600 余幅,2800 余幅作品在国家级大赛上获奖。从儿童画起步的数百名学生有的考入了艺术院校,有的成了大学教师,有的成了优秀的美术工作者,还有的长大了又回到了中小学教美术,成了一个个小“朱永”。

《中国火炬》:

30多年前,美术教育,特别是乡村美术教育其实并没有得到很高的重视。那个时候,您为什么一定要排除万难,义务地,甚至是搭钱出力地去做这件事呢?

朱永: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部分学生很爱画画,课后照着课本上的挂图和小画册中图像乱描乱画。

当时县实验小学等城区小学的儿童画在国内国际比赛中频频获奖,轰动了整个县城,这让我非常羡慕,我觉得,城里老师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我产生了成立学校美术组的念头,让孩子们有一个充足的绘画时间和系统学习绘画知识的平台,我把这个想法向领导汇报,校领导一方面担心我分神影响40 分钟美术课质量,另一方面担心场地问题,学校也没有空余的房子。当时我向学校承诺:40 分钟美术课我一定保质保量上好,课外美术小组活动场地我个人解决。学校终于同意了我的请求。

没有桌椅板凳,我变卖了家里2000多斤粮食,购买了别人退下来的旧桌凳自己修补;没有教学用具,我自制小黑板;没有活动场地,我就把结婚时爱人陪嫁的几床棉被面撕了缝在一起,搭成了一个简易遮阳棚。寒冬腊月,学生们的小手冻得发紫,拿不住画笔,我就把孩子们带进我6 平方米的宿舍,在这个转身都困难的小空间里教孩子们画画。活动结束后,我的被子、床单都抹上了五颜六色,同学们都笑我的宿舍是大染坊。

通过教学中的不断实践,我在辅导儿童画创作中摸索出了自己的路子。农村广袤的土地上美丽的自然风光、丰收的果实、农民辛勤的劳动都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画身边的人,画身边的事,画身边的景成为我辅导农村儿童画创作的主要内容。在孩子们眼中,清清的河水,蓝蓝的天空,金黄的玉米,红红的苹果,翠绿的树木等,这些色块的组合通过水粉颜料的表现,便形成了装饰味很浓、对比度很强的画面,农村的孩子们非常喜欢,作品也屡屡获奖。

2012年,我的学生鹿芷涵绘制一幅吹塑版画《我们爱和平》获得由联合国主办的“艺术促进和平”儿童绘画大赛第二名。全球只有12 幅作品获奖,中国仅此一人。填补了中国儿童绘画作品在联合国举办的儿童绘画大赛中的获奖空白。2016年10月,我校沈依冉同学运用“水蜡排斥法”绘制一幅《太空快递》儿童画作品,被中国航天公司制成祝福视频发送太空,祝航天员景海鹏生日快乐。

孩子们都很优秀,只要给他们适当的指导,他们就能把自己的天赋发挥出来。他们的成就让我觉得,再艰苦、再困难都是值得的。

《中国火炬》:

有没有想过要放弃的时刻?有没有什么困难让您动过放弃的念头?

朱永:

当民办教师的时候,一个月工资只有24 元,不少同学亲戚劝我,你到城里发展,做个广告、装饰设计,一个月可以挣你一年的钱。当时家人也都动心了,家里就我一个主劳动力,靠每月24 元钱,有时半年才补发一次工资,怎么养家糊口?说实在的我心里也很纠结。但我想着孩子们那渴盼的眼神,我一走,他们绘画的梦就熄灭了。我小时候想学绘画,拜师无门也很绝望,我不能让这些孩子再重复我的遗憾。最终,我白天上课,晚上回家干农活,坚持下来。

《中国火炬》:

您怎么理解“师德”这个词?

朱永:

简单地说,师德就是把一位教师的爱和良好的品行传递给学生。美术教师并不能让所有人成功,但能帮助每个孩子成为更美更好的自己。我的一位学生,后来也成了教师,她曾经对我说:“朱老师,我们需要传承的不仅是你的治学精神,更重要的是如何成为一名有爱的教师。”我觉得,这可能就是“师德”的意义。

在对朱永老师的采访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他对学生的感情。而这种感情,是广大的。

朱老师给记者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2013年8月,在中国文化部同江苏省合作项目中,朱永被选派往埃及开展艺术交流活动。他是代表中国的唯一一位来自乡村学校的艺术家。到达开罗的当天,他就开始了第一次教学活动。短短两个小时,他用生动有趣的教学和丰富的肢体语言,激发了当地孩子的创作热情,课堂气氛欢快热烈。可是,第二天,埃及局势突变,政府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包括中国文化中心所在的吉萨等 10 多个省实行宵禁。紧急情况下,文化中心做好了被迫停课的准备。面对突发状况,朱永没有惊慌,他坚定地向中心领导表示,哪怕只有一个学生他也要正常上课。

让朱永没有想到的是,刚到上班时间,询问绘画班是否上课的电话就不断地响起,甚至还有不少新生报名。原计划在塔哈侯赛因博物馆开设的第二教学点的课因博物馆关闭而被迫取消了,朱永提出将博物馆的课时分配给文化中心上课的孩子。

局势动荡,但绘画班的学生每天都在增加。朱永珍惜这一点一滴的时光,他尝试了各种绘画方法,教他们使用中国传统的毛笔、宣纸、水墨等画出心中美好的世界。绘画班为动乱中的孩子们开辟了一个新世界,让他们暂时远离了残酷的现实,感受到了温暖和快乐。

有孩子用现学的中文说出“老师,我爱你!我爱中国!”

对孩子,朱老师总是抱着欣赏和理解的态度。对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由衷给予赞叹;对孩子的困难和困惑,他能够深刻共情。他理解农村娃娃求学的不易,再苦再难,他也要坚持下来给孩子们希望。因为对学生充满关爱,他不怕麻烦,不辞辛劳,带着孩子们外出写生,即当老师又当父亲。因为他对孩子们充满爱,所以他充满责任感。孩子们取得了成绩,他更高兴、更有获得感。这一切都促使他不计报酬、不断地投入情感和精力。

爱、欣赏、理解和责任感,也许就是一位优秀教师能与孩子们教学相长,并获得孩子们尊重与喜爱的终极密码。

杜谞文:乡村“儿童之家”守护者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关工委

1945年出生的杜谞文是浙江缙云县东渡镇株树村一名退休老教师。他学识渊博,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村里乡亲,老的小的,都会亲切地叫他一声“杜老师”。2005年退休以来,他投身农村文化事业,守护着孩子们的精神家园。

株树村农家书屋从2012年开始“营业”。身为农家书屋管理员,杜谞文贴心地将3100 余册藏书一本一本地按照少儿、财政、文化、生活、科技、其他等类目进行分类编码,方便村里的书友们“寻宝”。书屋每天早上8:30 准时开门,一年365天无休。每天都有许多村民沉浸其中。春节期间,还会有远道而来的“拜年客”光临。杜谞文经常组织农村青少年在书屋里开展“故事会”“读书会”等活动。

2019年,株树村“儿童之家”在原有株树村文化礼堂和株树小学的基础上修建而成,设置了国学馆、手工区等多个专门区域,电视机、电脑、图书、民族乐器等基础设施配置齐全,为当地的孩子们提供了约600 平方米的室内外活动场所。

从那时起,杜谞文就成了“儿童之家”的守护者。每个节假、周末,“儿童之家”都有着杜老师忙碌的身影。他结合中国传统节日等,开设“假日学校”,丰富青少年课余生活,陶冶情操。翻开几本厚厚的管理档案,数年来的故事跃然纸上,那都是杜谞文一笔一画记录下来的“儿童之家”发生的故事:“这是前两年‘村晚’,孩子们在舞台上表演节目”“母亲节这天,志愿者们带领全村孩子一起动手做馒头,带回家和妈妈一起分享。”“这是2020年的暑假,按照预防新冠肺炎疫情的标准和要求,我们的管理也更为严谨,每天都会做好室内消毒、戴口罩、测温等防控工作。”杜老师手捧档案,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每年暑假,“儿童之家”都会开展公益书法课堂,杜老师亲自教村里的小朋友学书法。2019年暑假,“儿童之家”还开起了少儿民族乐器班,让孩子们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杜老师还邀请浙江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们来到村里为孩子们办暑期班,吸引了附近村的60 多名孩子来上课。今年暑假,杜老师早早地联系好了县邮政银行的志愿者们,为孩子们策划暑期实践活动。

村里的文化工作千头万绪、繁杂琐碎,并不比退休前轻松,但杜老师始终兢兢业业,乐在其中。

杜谞文总说:“农村关心下一代事业就像教书育人,即使从三尺讲台转至‘幕后’,初心依然是农村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看着孩子们开心的笑脸和村民们徜徉书海的幸福表情,再麻烦再累我也愿意,只要我还能走动路,我都会将这件事一直做下去!”

肖春兰:给予关爱和接纳,没有一个孩子是坏孩子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教育体育局关工委秘书长 王文禄

肖春兰的家乡有不少的留守孩子。她熟知留守孩子的生活状况,也听到过关于他们的凄楚故事。2004年,肖春兰从信丰四中退休。她家附近就有几个留守孩子,在校表现不好,放学后四处乱窜。肖老师想帮帮他们。

那年暑假,征得家长同意后,她把几个孩子邀请到自己家中,陪他们聊天、做游戏。很快,孩子们就和这位老奶奶亲近了。接着,肖老师把话题悄悄转到学习上,问他们暑假作业会不会做,要不要帮帮他们。就这样,肖老师成为孩子们的玩伴和辅导老师,不过完全是义务的。

从此,肖老师把给留守孩子义务辅导当作自己退休生活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家长带着孩子慕名而来,她家俨然成了“暑假托儿所”。后来,她干脆把“业务”扩展到所有假日。只要家长有需要,她就愿意接纳孩子。她情愿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去换取家长在外打拼的安心放心。

“肖老师的心,是菩萨心。”一位家长这样称赞。肖老师的陪伴和帮助,让孩子们从成绩到信心、品行都有了提升。她的教育方式也帮助了许多父母重拾教育孩子的信心。

焦宗仁:让校园红歌不断,乐器常响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关心下一代工作服务中心李加喜 曹园慧

焦宗仁是山东齐河县刘桥镇一名81 岁退休老教师。2001年,本可以在家享清福的他在参加党组织活动时突然意识到,作为一个党员,应该离职不离党,退职不退岗。坚定了这一信念,焦宗仁开始了20年的义务支教之路。

焦老师自费买了乐器带到学校。小学生年龄小,音乐知识少,教学中,很多课程都需要手把手,一对一地教。

针对低年级学生,他选了一些一段体歌曲,如小螺号、茉莉花、我爱北京天安门等进行教唱。对四五年级学生,他添加了一部分军旅歌曲和红歌,还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 首歌曲进行教唱。同时对高年级学生开展器乐教学。

讲课站得腿累了,他就用竹竿当拐杖;从家到校20 多里的路程,无论严寒酷暑、雨雪雾霾,焦老师从没迟到过。在教课之余,他还帮学校组建了教师民乐队和学生歌咏队,校园里红歌不断,器乐常响。焦宗仁还担任校内“四点半学校”的音乐辅导教师,一些孩子放学写完作业后,就在焦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唱红歌、学乐器。他们组建起了“四点半”学校小乐队,编演了十多个节目。

蒋承良:入党时的誓言,从教时的承诺,我一生铭记

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市关工委

蒋承良出生于1937年,1959年参加教育工作,1999年开始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他始终不忘入党时“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誓言和从教时“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工作”的承诺,把对青少年的教育关爱,作为自己不变的初心。

2012年,面对留守儿童数量增加,并出现情感失亲、生活失助、学习失管、安全失护、心理失衡的“五失”现象,担任酂阳办友谊社区关工委主任的蒋承良设立了“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他组织20 多名社区五老和工作人员当“爱心妈妈”,与18 名确需呵护的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在社区党委支持下,蒋承良联合社区妇联、团委,举办了留守儿童暑期“思想道德报告会”。报告会后,他还带领留守生乘车到袁冲乡“袁书堂烈士纪念馆”参观、祭扫。

为解决学生迷恋网络的问题,蒋承良编写了《明确学习目的,正确使用网络》的教材,并在学生中开展“文明上网”大讨论。20年来,蒋老师跑遍市区几十家网吧,苦口婆心地劝回45 名迷恋网吧的青少年,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有的还上了的大学。

唐上君:94岁老教师为山里娃无偿辅导2万多课时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关工委

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奎溪镇雾寒村里,有一个“书楼”特别醒目。里面摆满了教辅资料,20 多个年龄不一的学生围在一位老人身边做习题。这个老人就是94 岁的退休老教师、安化县关工委委员唐上君。

雾寒村地处偏远,成年人大都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心里有疑惑也不知道向谁请教。唐上君为解决这个问题免费开办辅导班,为孩子们辅导功课。“唐爷爷,您的辅导使我立志勤奋学习,扬起理想的风帆……”这是村里考上大学的小向写给唐上君的一封感谢信。小向父母在外打工,他跟着年迈的爷爷生活。小向数学成绩不理想,很多数学公式都记不住。唐上君因人施教,出了一批练习题让他做,一一分析纠错后再加以巩固。辅导到初三毕业,小向考上了县重点高中,毕业后又顺利考上了大学。

“我是共产党员,有责任把为孩子补课这件事做下去,直到做不动为止。”据不完全统计,唐上君退休后为山里娃辅导21000 多课时。他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2011年至今,从他的小“书楼”里共走出了50 多名大学生,还有4人考上了研究生。

何志昌:病痛拦不住他为孩子讲思政课的脚步

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关工委

何志昌在教育园地耕耘了30多年。退休后,他本可以颐养天年,却毅然参加了连州市关工委讲师团,与几位退休老教师一起担起了全市校外教育的重担。十多年来,他们走遍了连州市12 个乡镇的绝大多数学校,义务志愿工作,没拿过国家一分钱。

2009年11月12日,何志昌腰椎间盘突出,在医院住院治疗。按计划,那天他要去连州镇中心小学为孩子们上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辅导课。为了不耽误上课,他在老伴搀扶下,冒着北风细雨,一步一拐,走一段歇一下,一公里的路,他走了40 多分钟,终于来到学校,为1828 名学生上了课。

2011年7月23日,何志昌骑自行车走山路时连人带车摔在公路上,头盔摔烂了,左膝盖骨开裂,全身38 处伤口,住院24 天。

9月份开学不久,讲师团要下乡讲课了。本该在家养伤的他坚持下乡。他带着伤痛跟讲师团的同志们,为全市各个乡镇的中小学都讲了心理健康课。何老师的爱人心疼他,劝他在家休息。何志昌对妻子说:“是党和人民把我培养成人民教师。虽然退休了,也应该感恩祖国,让余生发光发热。”

熊光裕:在学校是敬业校长,到社区是敬业五老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关工委

提起成都市双流区东升一中的老教师熊光裕,东升街道棠湖社区党委委员何玲玲由衷称赞:“熊校长太敬业了!昨天刚到街道中小学了解困难学生帮扶情况,今天又组织近200 名退休教师帮困捐款。”说起2018年7月11日早上发生的事,何玲玲印象仍然很深刻,当天大雨袭城,87 岁的熊光裕冒雨来到社区开展假期学校活动。“衣服都被雨水打湿了,他还坚持为孩子们辅导作业、讲故事,那种初心不改,爱学生如命的精神让我十分感动。”何玲玲说。

1931年出生的熊光裕在教育战线坚守了40余年。2011年,东升街道教师退休协会关工小组成立,他担起小组长责任。在他带动下,协会200 名老教师加入五老志愿者关爱队伍。

每年暑期,东升街道关工委会在各社区开设假期学校。熊光裕顶着高温到20 多个社区假期学校,为孩子们讲红色故事。29年来,他参与中小学德教活动200 余场次,受教育学生达38000 余人次。

抗击新冠疫情期间,为做好宣传,熊校长手写了大量资料送到各社区关工小组。“能为社会尽点绵薄之力,是我作为老教师的责任。”熊光裕说。

猜你喜欢
关工委儿童老师
赤水市召开企业关工委2018年总结表彰会
遵义市关工委:围绕示范抓巩固“五好”组织显活力
绥阳县关工委召开“评先”评审会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台江县关工委开展乡、村两级关工委成员业务培训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