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平海
统编版教材三下中《蜜蜂》一文出自于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之手。法布尔从小迷恋昆虫,其所创作的《昆虫记》不仅具有严谨的科学参考价值,同时由于其观察细致、描写生动,又具备了极高的文学欣赏价值,深受小朋友的喜爱。这篇《蜜蜂》并不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毫无难度,几乎可以做到一读就懂,那究竟有什么值得教的呢?编者将其设置在三下的第四单元,又有着怎样的用意呢?我们究竟该如何处理,才能凸显这篇文本的核心价值,为学生关键性的语文能力提升服务呢?笔者从文本解读的视角,来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教学价值开发的相关思考。
一、扣叙述脉络,开发概括能力的教学价值
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依循着从整体到部分,然后回归整体的过程,对于一篇陌生的文本,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内在认识性规律,先从整体上梳理文本表达的内在脉络,帮助学生进行整体性初步感知。
课文第一自然段,以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为契机,带着一种半信半疑的心态,作者表示“想做个实验”,为下文描写实验的过程统领了全篇内容。第二自然段则描写了作者把蜜蜂装在袋子里,带到了四公里远的地方。第三自然段中,则是借助于女儿之口,不仅描述了蜜蜂飞回来了,而且还细化了蜜蜂飞回来之后的状态,比如“飞回的数量”“飞回来的时间”以及“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等活动。第四到第七自然段,则分别描写了蜜蜂陆陆续续飞回来的场景和过程。最后一个自然段,则是作者针对课文一开始所提出的问题——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针对自己具体的实验过程以及最后的实验结果,形成了最终的结论性认知:蜜蜂靠的不是超长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在初步阅读过程中,学生对于文本的感知,常常只能从统整性的信息层面入手,而经过了这样的梳理,就能够做到在整体性把握的基础上,将思维引向具体的细节,并对文本的整体内容进行回顾和思考,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概括性能力的生长。
二、品味语言,开发言语表达的教学价值
很多教师都有一种误解,只有散文类、写景类或者文学性的文本,才有关注语言的必要。事实上,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关注学生的言语生长。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就曾经明确提出过: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任何一篇文本,在语言表达上都有着其独特之处,教师都可以从中挖掘出值得学生品味和借鉴的语言特质。
《蜜蜂》虽然是一篇科学性的实验类文本,完全契合了科学性、实验性文本,其语言也体现出精准、生动、严谨的特点。比如“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中,看似简单而且容易被学生忽略的是“二十只左右”,为什么要加上“左右”,包括后半句话中的“好像”一词,更加不确定。如果教师不加以点拨和引领,学生必然不会关注到这样的用词,这其中就体现了科学性文本语言表达的精准性要求,不确定具体的数量,就必须要用上“左右”这样的概数,没有得出确定性结论,就应该使用“好像”这一类模棱两可的词句——看似不确定,但却是实事求是,属于最精准表达的体现了。
再比如“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这句话中的“大概”,就与上一案例中的“好像”异曲同工,旨在借助于模仿实现精准化表达;“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以具体的数字体现了科学实验细致化和精准化。
只有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这一类学生极其容易忽视的内容上,才能让学生从看似简单的语言中获取最具价值、最契合学生认知需要的教学价值。
三、梳理内在联系,开发逻辑能力的教学价值
阅读这一类实验性文本,学生一开始都是以顺带性的思维展开,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能顺应作者的创作思路,感知文本的信息内容,但也容易忽略其中所设置的一些细节,导致关键性细节所承载的价值完全被搁置。为此,教师应该在整体性把握文本资源的过程中,进一步聚焦解读的思维,通过多问几个为什么,与作者进行对话,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
比如,在第二自然段中,描写实验的实施过程,有两个数字看似是作者不经意间写出来的,实际上与本次实验的成败有着重要的关联。一个是“四公里路”,一个是“二十只左右”,为什么要特意交代这样的信息。首先来看“四公里路”,这样一个距离对于辨别“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具有较为精准的参考性价值。如果过短,即便蜜蜂能够回到家,也不能证明其“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如果距离过长,即便蜜蜂不能回到家中,也否定不了其不具备辨认方向的能力。再来看“二十只”也是相同的道理,试想如果只有一只,无论是其回到家中或者没有回到家中,都具有较强的偶然性,只有具备了一定数量的蜜蜂,才能显示出其应有的价值。这些信息都需要在教师的专业解读中,凸显其应有的教学价值。
再比如这个自然段中,记叙了作者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个小细节,即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以后文中第六自然段为例,第二天作者在检查蜂窝时,发现了“十五只身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由此不难看出,作者之所以要做这样的记号,就是要证明第二天所发现的蜜蜂,都是自己在前一天带到四公里之外的蜜蜂,排除其他地方的蜜蜂可能造成的干扰,由此可以相机感受到作者在准备实验和实施实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严谨性,从而提升实验典型性价值。
四、对接习作设置,开发表达能力的教学价值
纵观单元所编选的内容,精读课文与习作板块的要求不谋而合,体现了文本教学的价值性和典型性。为此,教师需要在深入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关联单元的习作板块,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能力的生长。
比如这个单元的习作是“我做了一项小实验”,要求学生借助于图表罗列实验的相关信息,并尝试运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将实验的先后步骤表达出来,形成自身的实验性结果,并写一寫自己做实验过程中的感受以及一些新奇有趣的发现。从这些习作要求的角度再来审视这篇课文的价值,是习作范本的典型。
整篇课文所呈现出来的结构,与试验类习作的框架非常吻合。课后第一道题,要求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信息,分别从“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论”提取相关信息。首先,这道题的价值绝不仅仅是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而是要求学生在提炼文本结构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构建实验类习作所展现出来的模型,为后续的单元习作搭建基本性的框架。其次,作者不仅仅描写了实验的整体性过程,同时也注重描写了在实验过程中的感受、收获和相关的推理。
总而言之,文本的资源是丰富的,只有在广泛、深入而全面的解读过程中,才能真正洞察其所蕴藏的价值资源。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