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逾
预习阶段的课文批注是学生对文本信息加工的直观体现,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课文批注,可以让教师有的放矢,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生成新的知识经验。下面,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探讨基于学生预习批注的教学设计策略。
一、剖析:明确核心定目标
《谁是最可爱的人》刚被收入部编版七下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家国情怀”,单元导语中强调“涵泳品味”“学习做批注”。
课文有以下四点特质:1.从文体看,这是一则通讯,文中有大量真实的细节描写。2.从记叙文构思看,三则故事选材典型,反映事物本质。3.从表现手法看,抒情方式多样,给人一种娓娓道来又酣畅淋漓的感觉。4.从文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看,志愿军战士具有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和美好高尚的品质。
当下的社会大环境并不像以前那样清澈,不少孩子情感匮乏,戏谑历史。《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的回归无疑是一剂良药,非常适合引导学生去思考:什么是理想,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
因此设定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和品味语言,感受志愿军战士有血有肉的形象。2.继承、发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诊断:依照学情备重点
学生初读课文后形成的批注可以提供以下几点信息:1.学生的兴趣面:一般批注较多的段落是学生关注较多、有话可说之处,也将会是课堂生成较多之处。2.学生的阅读层:从批注的数量和质量,我们可以观察每位学生的阅读态度和能力,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到何种程度。3.学生的困惑点:学生标注出问号或者批注错误的地方,既是学情障碍处,也是教学难点的突破口。
教学重点应聚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初读课文后,学生的批注展现了他们的已知已解:本文介绍了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们的英雄事迹,他们英勇无畏,热爱祖国和人民。但大部分学生对战士的形象感知还是比较扁平和单一的,并没有关注到战士也是情感丰富的普通人,而中国恰恰是被这些“平凡人”所保护的。
三、聚焦:突破难点巧设计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所有课堂活动的设计要围绕“语言运用”展开。在设计课堂活动时,我们可以围绕学生批注的四个点去重锤敲打:错误点、粗疏点、浅显点、矛盾点。
1.纠正批注的错误点
部分同学在批注时是这样概括课文的:“战士杀敌、马玉祥救孩子、战士吃雪。”前两则概括没有问题,但第三件事是概括错误的。原因就是这些同学混淆了“主要”和“次要”内容,没有关注这一段着墨最多的是战士与作者的交谈,而不是详写战士如何吃雪。概括方法的欠缺和概括能力的薄弱就是学生的痛点所在。
因此做以下教学设计:情境化提问“请你向学长概括介绍战士事迹”——教师纠正不当之处——強调概括原则(简短、准确)——明确概括句式结构“主语加谓语”。对学生做如下引导。教师:第三件事中字数写得最多的是什么?学生:战士说的话。教师:请把“战士说的话”这个名词性短语转变成“主语+谓语”,也就是“名词+动词”的形式,你会如何转换?学生:战士在说话、聊天、谈心。
课堂是教师纠错的重要领地,及时拨正学生的偏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扩展批注的粗疏点
课文中记载的“松骨峰战斗”可谓是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在批注时,学生圏画了战争场面描写的句子,旁批了“大无畏精神”等词语,但很少有同学从具体字词展开分析。揣摩语言、推敲字词是重要的阅读方法,教师应帮助学生从“结论式批注”向“鉴赏式批注”转变。
因此做以下教学设计:学生自由品析词句——教师出示具体段落和字词——指导学生品味。“这支部队的先头兵就匆匆占领了汽车路边一个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冈,阻住敌人。”“匆匆”体现任务重时间紧,“很低的、光光的、小”体现据点地势不利,任务困难重重。“蜂拥上来的敌人占领了山头……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蜂拥、压”体现敌人数量多,来势猛,“摔”这个动作既体现了战士背水一战的刚烈,又体现了对敌人的忿恨:死也不会留给你们一枪一炮!“呼呼地”是拟声词,凸显战士坚韧的意志。
字词品析可以避免思维的固化,避免标签式的解读。学生只有在积极主动的阅读中、在充分调动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体验作品呈现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3.挖掘批注的浅显点
在第二件事“马玉祥救孩子”里,同学们旁批的是“英勇无畏”的品质。但马玉祥这样做是有他的心理基础的,他在那一刻并不是毫不犹豫地冲进火海的。
因此做以下教学设计:请学生思考,把文中心理活动替换成“我一定要进去!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的人民是一样的!”可以吗?学生通过比较发现,马玉祥在当时对自己的一番叩问,是爱国情感的涌动,是自身责任的坚定,更有着对所有生命的珍视与博爱,具有普遍的反战意义。
在防空洞里谈心的无名战士,除了学生批注的“乐观积极、热爱祖国”的品质之外,他的性格其实也刻画得相当细腻。“他们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里,泡上一壶茶,守住个小火炉子,想吃点什么就做点什么。”这句话既是战士责任心的体现,也包含着自己对未来和平生活的向往:等到日后回归祖国,“我”也希望能够幸福地享受安宁呢!
因此做以下教学设计: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品读人物性格——学生自主设计朗读。点评朗读时要引导学生想象战士的表情、语气,有意识地强调重音,读出节奏。读出战士的真诚坦率,读出自豪感、幸福感、憧憬感。
4.利用批注的矛盾点
战士们对物质上的奖励并不在乎,可是他们真的不在乎“名”吗?如果不在乎,又为何想要那一枚奖章呢?这位同学的批注看上去与文本是矛盾的,但又不是完全错误的,个性化的解读与文本之间的张力恰恰为教学提供了良好契机。
因此做以下教学设计:“他()笑着,用手指比个铜子儿大小……”请在笑之前添加一个形容词,想象战士是怎样的笑。更多的个性化解读开始涌现出来。有的同学认为这里是幸福的笑,他想象着自己报国立功,荣耀归家。有的同学想象他是腼腆的笑,觉得他真诚说出自己的愿望,但又怪不好意思的,是一个朴实的人。令我诧异的是,有一位同学添加的修饰语是“无奈”,我感到奇怪,追问她为什么。她的回答令我动容:战士想到佩戴奖章、顺利回国也许只是一种奢望,身边的战友们一个个都去世了,自己哪能说回就回呢?所以只能无奈地想象一下罢了。
这是一个“课堂意外”,却又成为一个新的教学增长点。 综上所述,课文批注应成为学生的课前热身,应成为教师的备课源泉。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